专家们一致认为,作文题风格稳健,稳中有变,既延续了上海卷表达简洁、注重思辨的风格,又拓展了写作空间。题目契合当前课程教学改革精神,关注人类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体现了五育融合的课改导向和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题目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劳动光荣”的主题衔接,与考生的学习生活、阅读视野和社会实践等衔接,体现了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
考生可以围绕我们、劳动和大地三个关键词进行思考,“我们”可以是团体、一代人、一个民族或人类等;“劳动”既可以指脑力劳动也可以指体力劳动,既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大地”可指生存的这片土地,也可指我们生活的家园或我们面对的自然、世界等。题目进一步引导考生思考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为什么要改变大地的模样,如何改变大地的模样,“我们”改变的大地模样是更好了,还是产生了新的问题。追问在大地的模样里“我们”想要看到怎样的自己,进而回答“我们”应以怎样的劳动改变大地的模样,促使我们认识人类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反思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与世界建立连接,实现人类更好的自我超越。
人与大地的关系是一个永恒话题,考生在联想和思辨中思考劳动改造世界和创造世界的意义,反思人类生存的问题和存在的价值,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考生由大地联想到自然,通过对劳动的联想和思考进而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促进考生思想发展。人类为了谋求自身的福祉,通过劳动改造世界,使大地改变了原来的模样,也使我们在改变过程中看到了自己的力量。人类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存在着盲目索取的倾向,在被损害的对象中,我们看到了自己的短视和功利,这也是人在被改变的世界中看到了自己的另一种含义。由此启示我们,要将人与世界的二元对立转化为和谐共生,达到更高层次的天人合一。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我们依然用劳动使大地保有她鲜活的生命力,在大地的这面镜子里,我们体悟自己应传承的精神品质,坚守的文化品格,看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题目提供了多元的思考路径,有利于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考生发挥所长。长于思辨的考生可以充分发挥理性思维,作剖肌析理的论述;善于联想的考生也可从材料的具象特征中受到启示,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从具体丰富的生活现象入手,表达独特的思想认识。由作文题所引发的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思考、个体精神的成长将延续到学生以后的岁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