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6 月,陕西一所美术学院的毕业生桃子(艺名)结合民俗表演「血社火」和民间面食「花馍」,在关中鄠邑区的农村还原了 7 组常见的家暴场景。在陕西,「社火」和「花馍」都有着祭祀的作用,也都是当地人熟悉的民间艺术形式。其中,「血社火」的扮演者行走游展,表演内容重叙事,为的是伸张正义、惩恶扬善。
而在桃子的创作中,「血社火」的场景转变为真实发生的 7 组家暴,包括拽发、扇脸、踹打等 —— 施暴方的「凶狠」几乎要打破文艺创作和现实间的边界,打在许多人心口。
一时之间,桃子的作品因强烈的艺术冲击,成为社交媒体的关注焦点。众多 IP 地址来自甘肃、宁夏等西北地区的女性评论道,这让她们感同身受;许多人在评论区,开始讲述自己被家暴的经历。
桃子是浙江湖州人,在她的成长经历中,父母频繁的争吵和精神责备常常让她活在痛苦之中。来美院读书后,桃子才感觉重获新生。她开始重新审视过往的经历如何驯化了她。
这是一个典型的因逃离原生家庭而自我觉醒的案例。去年夏天,桃子来到关中鄠邑区农村。她想知道,到底什么问题是与农村女性息息相关的。听朋友无意间提到「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时,桃子很震惊,更震惊的是,周围人都知道这句俗语。她突然意识到,这句话是一个创作的锚点。项目立项后,桃子在村子里招募男女演员,参与表演的阿姨听到桃子的计划,痛快应允,「娃在做好事咧」。
桃子的纪录片中的场景,只是众多家暴场景的一个切面。全国妇联 2022 年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 2.7 亿个家庭中,有 30% 的女性曾遭受家暴,每 7.4 秒就有一位女性被丈夫殴打。在「反对家庭暴力」这个词介入公共视野,为大众熟知的今天,桃子依然感受到,家暴受害者的无力感何止铺天盖地。
项目进行至今,一个更现实的女性世界也随之展开。它不仅仅是结构性困境,也是结构性困境下,人们一再失声、发声、再失声的过程。一次创作能让声音被短暂听见,但如果创作停止,声音也会被湮没吗?
所以,创作不能停止。
近期,桃子的作品正在西安跳海酒吧展出,她也正在尝试和北京公益机构「木兰花开」展开合作。她说,展出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希望能围绕「暴力」这一核心思路,延展出更多作品。
以下是她的自述。
「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在陕西、宁夏、甘肃地区一直流传着这句谚语。
这句话是我与一位女性艺术家朋友聊天时,她无意间提到的。我听完很震惊 —— 这样一句谚语怎么会流传到现在?当时,我正好在农村,为机构「潜行艺术」发起的农村项目做前期调研,我想知道,在农村地区,到底有什么问题是和女性息息相关的。
相较于城市,农村的人际关系会更加紧密和复杂。我从小在浙江长大 —— 当一个外地人深入农村观察,会发现农村更看重人情。调研期间,我寄住在民宿里,民宿老板是一位性格外向的阿姨,她周围有很多女性好友,一来二去,我对当地女性的生活状态有了基本了解。
我最开始调研时发现,在农村地区,外嫁女的土地权益问题比较明显,但后来,我发觉家暴现象更加隐晦。村中的妇女对那句谚语都不陌生,她们告诉我,自己或多或少都听闻或经历过家暴;尽管当地人都知道那句话,但她们并没有意识到它的背后是暴力。最重要的是,她们认为,家暴是家丑,不应该让外人知道。村民间的舆论压力,会影响到农村女性的正常生活,她们害怕被人知道。
调研了一个多月后,去年 6 月,我基本确定了作品就围绕「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展开。在陕西,社火和花馍都带有祭祀色彩。社火的表现形式中,属「血社火」的表演人员形象最为血腥,服装也非常艳丽,表演内容多取自故事场景,目的是伸张正义。
滑动查看
社火的幕后花絮
。
如果只用花馍来呈现家暴,冲击力度不够强,毕竟它只能还原缩小版的场景。而血社火最能直观展现出家暴中女性被打到流血、拽头发等场面。我最终敲定的表现形式是结合两者,还原过往新闻报道里的家暴场景。我希望借此能让家暴被更多人关注,看见。
最开始招募做花馍的 7 位农村妇女时,有些阿姨的态度比较犹豫。她们觉得花馍是个手艺品,而不仅仅是面食,所以我又临时找了一位花馍老师教 7 位阿姨做花馍。
相较之下,招募社火的表演者比较容易。村里有一个自乐班,领头的叔叔阿姨帮忙联络了参演者。说服阿姨来参演并不难,真正难的是让她们开口说话,说出自己曾经历或目睹过的家暴场景。她们不知道怎么表达,就像纪录片结尾所说,「自身也有体会,但不能说,一说眼泪就哗哗地流。」
当我开始拍摄时,她们真正的触动发生在做花馍那一天。当时,从临潼来教阿姨做花馍的老师最先开始讲述她身边朋友的经历。
老师身边的朋友在婚姻里也长期遭受丈夫热暴力对待,「就这么一个板砖下去,头上砸了一个窟窿」。老师也曾问她,今后还要不要继续跟丈夫过。得到的答案是,「还是要过的」,因为她跑到哪里,男人都会找到她。
老师说完这个场景后,拍摄现场的气氛很凝重,大家都开始沉默。沉默的背后,是大家对同为女性身份的共情。她们不知道在这个时候该说什么,很无力。
她们对于家暴普遍或默认的共识是,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如果说出来,会影响到现有的家庭关系。现实是,向外求助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很多农村的老一辈女性,可能连简单的老年机都不会用,她们不知道怎么利用工具求助。也害怕说出去会遭受议论,如果丈夫从外人口中听到了,回家可能又是一顿打。
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次深度采访是于阿姨的经历。她经历了两段婚姻,承受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家庭暴力。
第一段婚姻里,她经历的是丈夫的冷暴力。因为生下的是女儿,丈夫觉得她没有生儿子,导致她在这段婚姻里受到丈夫长期的精神歧视。第一段婚姻结束后,1995 年,她又匆匆开启了第二段婚姻。
为什么这么着急结婚?因为她觉得自己离婚后再回到老家很丢脸。在她所处的环境里,人们觉得嫁过的女人待在娘家是可耻的。
第二段婚姻,她选择的丈夫有一身好力气,她认为彼此知根知底,或许能过上踏实的生活。但没想到婚后,于阿姨经历了丈夫的热暴力。稍有不满意,丈夫就动手打骂她,「头发抓着在炕上打」。婚前被丈夫吸引的「男子气概」,最后却伤害了她。在她的描述中,被丈夫激烈殴打的频率非常高。2011 年两人离婚后,丈夫又托朋友央求她回去,直到 2018 年,阿姨才彻底选择和第二任丈夫离婚。
听阿姨们聊完,我最大的感受是,她们认识的家暴更多指的是热暴力,对于精神上的冷暴力,她们并不知晓。
最终有 14 位村民,7 男 7 女,以社火的形式,分饰 7 组不同的家暴场景在秦岭北麓表演。这次表演途经了两个村庄,现场有不少村民吃完饭了出来观看、讨论。表演结束后,我在西安莲湖区的一个商业广场里展出了此次的纪录片和人物影像。
展览期间,我也会观察观众的反应。让我比较意外的是,有一对情侣看完展览之后,男朋友指着展览序言,告诉女朋友:「你看这上面写着,场景来自全国各地,我们关中男人从来不打媳妇的。」
他说这句话的潜意识是,打女人是羞耻的。展览也吸引了一批艺术博主,后期社交媒体上的反响很不错。我收到了全国网友分享的一些家暴案例,知道了更多对女性有刻板偏见的当地俗语。有很多 IP 地址显示甘肃、宁夏等西北地区的女性网友评论,自己特别有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