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天下”者,宇宙万物也,它不是从来就有,而是有个开始的。对此问题,《圣经·创世纪》开篇就说宇宙万物,尤其万物之一的我们人类皆为上帝所造;而现代物理学和生命科学也有自己的回答。
《道经》第一章就说: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其实,有无基本上是一回事,合起来就是道。不管怎么说,就像母亲生孩子一般,道创造出了万物,所以道就是宇宙万物之起始,是它们的母亲。但是对此万物之始和母,我们一开始却未必能有所知,只有我们对自己之生命存在感到困惑,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追问万象之存在本体的时候,一直追问下去,方在某个瞬间,赫然开悟,并对作为万物之母的“道”有所领会。
按照古希腊智慧的看法,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最根本的使命是认识他自己。然而,如何才能认识自己呢?人之存在,有四种关系,即与自我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天地万物的关系及与道的关系。自己的某些感受和特性,别人是永远无法理解和感同身受的,故只能自身去体验和认知;然而,他人乃是自我的一面镜子,甚至从根本意义上讲,
“我”就是依赖于“他”而存在,被他人所定义的,没有“他”就没有“我”,人之在世存在,必与他人发生关系,我与他人的差异及他人对我的感受和看法,使得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我之为我的特性和真实面目,从而相当程度上避免自恋镜像的幻觉。
然而,人要认识自身,最根本的还是人与天道之关系。正是天道维度,使我们更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是被创造的,非终极的,依赖的和有限之存在,故须回归天地宇宙整体,回归天道方能摆脱肉身短暂的死亡焦虑和人生如寄的漂泊暂住之感。一旦识得自性本体,回归天道本源,并抱持和守护住此本源,肉体生命之死亡也就不再是个什么了不得的事儿了,因为生死问题已经了了。这就是所谓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
正是眼耳鼻舌身这样的肉体感官使得我们的心灵意识被引向感官所感知到的现象世界并执以为真,且被自感官现象基础上所产生的对立分别知识所束缚,并因此执而产生虚幻自我,虚幻自我对假象的执念就是终其一生的痛苦烦恼之根本。所谓
“塞其兑,闭其门”就是要关闭此六根六识,使得我们心灵的视线摆脱外在幻象,而反观自照,识得自性本体,再从而持守真如,又如何会徒劳追逐幻影而疲惫不堪呢!反之,如果我们充分地打开感官,以假为真,沉迷于物质欲望和执著于思维观念,则身心皆迷逐外物,困于牢笼,又如何能逍遥自在呢!这就是所谓“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