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网易UEDC
网易UEDC,全称网易用户体验设计中心(User Experience Design Center),是网易设计的核心部门。负责网易旗下众多产品的用户体验设计,如网易云、网易云音乐、网易云课堂、严选、易信、邮箱大师、LOFTER、考拉海购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庞门正道  ·  插画诗真是画的一手好湿 ·  3 天前  
字体设计  ·  荣获多个奖项的共生文字 ·  3 天前  
字体设计  ·  20 世纪 80 年代流行的标志 ·  3 天前  
国际家居  ·  简约好气质,看着就舒适! ·  4 天前  
国际家居  ·  简约好气质,看着就舒适!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网易UEDC

C端&B端产品的差异及设计思考

网易UEDC  · 公众号  · 设计  · 2018-01-29 08:41

正文


虽然to B的产品越来越多,但市场上仍然是to C产品更普遍、更大行其道。毕竟C端产品面向的人群更广泛,受众面更大。而当下的设计师也多是从C端流动转向去做B端产品的,所以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B端产品和C端产品的差异,以及在做这两类产品时的一些设计思考。


先做个名词解释:

C有释义为: Consumer、Client;本文中取“Consumer”,意为消费者、个人用户或终端用户,使用的是客户端。例如:网易新闻、网易云音乐等等。

B释义为: Business;通常为企业或商家为工作或商业目的而使用的系统型软件、工具或平台。例如:网易云、网易有数或企业内部的ERP系统等等。



C端&B端产品的本质及特性



C端产品的本质基本都是一个核心功能,例如:音乐类app的核心功能就是听音乐;阅读类app的核心功能就是阅读;游戏类app的核心功能就是游戏。其它的功能都是附加的,去除这些附加功能,体验会受影响、会变差,但并不会阻碍核心功能的使用,例如:去除了评论,用户依然可以听音乐;去除了打赏,用户依然可以阅读书籍;去除了分享,用户依然可以玩游戏。


而C端产品的特性我们也可以总结为一个词——“分享”。刚才文中所提到的“评论”、“打赏”其实都基于“分享”,即让他人听见“我”的声音,看见“我”的想法。


B端产品的本质则是满足用户的工作需要,而工作需要从来不是单一的功能就可以满足的,其必然包括多项功能的复合及嵌套应用支持。当用户需要绘制多种不同类型的图表时,产 品就绝不能只提供单项类型的图表功能;例如:甲公司的产品只能画柱状图,而公司乙的产品却能画10种甚至更多不同类型以适应不同需求场景,若你是客户,你会选择哪个产品呢?这根本毫无疑义不是么?


B端产品的特性也非常明确——即“协同工作”。在处于信息时代的现代公司或企业中,几乎已没有可以单独完成而不需要协同合作的工作了;例如最简单的,你想请个假,那通常需要在公司的OA系统上提交个申请,系统流程会自动流转至下一个审批人,再一层层递交,最后所有相关人员审批存档后,整个请假流程才算完成。谁能脱离协同而存在呢?


或许有同学会问了,那分享和协同又有什么区别呢?不都是把我的东西发给其他人么?


其实分享和协同在本质上就存在非常大的区别。



  • 现代汉语词典中,“分享”的意思为:和别人分着享受(欢乐、幸福、好处等);

  • 而“协同”的释义则为:各方互相配合或协助;


很明显,分享主要是在感受或精神上进行共享,让别人感觉到自己的感受,;而协同则是需要进行合作,完成共同的目标。出发点截然不同,结果也是南辕北辙。


C端&B端产品的使用场景及对比


说完了两类产品的本质区别及特性差异,我们再来看一看它们的场景差别。


我们现在老是说“碎片化”,其实C端产品就主要是为碎片化时间服务的,但用户并不会连续几个小时一直盯着同一个app,通常的使用场景是:用户A上班途中,打开云音乐,开始听歌;然后打开网易新闻,刷刷今日新闻;然后可能又打开微博,看看热搜;觉得没什么关注的信息就锁屏小憩下,不一会儿有消息进来,于是打开微信回复一下,顺便再刷个朋友圈。通常使用和操作都是在不同的客户端中进行流转,而非一直“专一”地使用单一app。


尤其是当下社会氛围普遍比较浮躁,人们也比较难静下心来只做一件事。在地铁上玩手机的人比比皆是,然而拿着书作深度阅读的确几乎没有。因此C端产品也算是应运而生,正好契合了用户对碎片化时间的利用。


而B端产品则正相反,正如其名称,该类产品是为了工作或商业目的而使用的软件。既然是为了工作,那就必然是长时间、沉浸式使用,且必须要使用的软件或工具。用户并不能以自身喜好来接受或拒绝。同时,该类软件或工具服务于本公司或企业所有员工,通常必须具有协同工作的功能,这样才能保持工作中的各种流程能圆满顺畅地进行流转。


设计出发点


说了这多C端&B端产品的本质区别和使用场景,我们也已经对这两类产品有了一定地认识,那我们再继续聊一聊作为设计师,应该从哪些角度对这两类产品进行设计。


C端产品的设计思考



前文已经提过,C端产品的本质基本都是一个核心功能,那么设计师在产品初期时就需要全盘考虑,哪一个功能是产品最核心、最不可丢弃、是立足之本的功能,哪些功能是锦上添花、为了提升用户体验的附加值。其实我们可以坚持“ 一个中心,2个基本点,N项基本原则 ”的设计原则,在整个产品的设计进程中来思考和规划。


“一个中心”即为核心功能;不能让次要功能喧宾夺主,掩盖核心功能的作用,保持产品的易用性。


“2个基本点”则是坚持自身最特别、最有区分度的特点,坚持品牌特色;市场上同类型C端产品的同质化非常严重,那么为自己的产品找到出类拔萃、与众不同的东西,让自己的产品能在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就是最重要的办法。


虾米音乐里各种音乐流派划分的非常详细,大虾的精选集里的每首歌都有点评,也比纯歌曲列表的形式更有帮助。


豆瓣FM的音乐相对小众不少,但却是很不错的补充。


而网易云音乐最早时是以评论最得人心,乐友们可以在心水的歌曲下发表看法,相互回应;但要我说,其实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合心意的推荐。每个听音乐的人一定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听到一首歌觉得很不错,于是想找类似风格的曲子,可是自己却没法找,不知道该怎么搜索;而此时,云音乐推荐的相似歌曲及每日推送的歌单却总是能抓住你的心,让你觉得“他”懂你。


这难道不正是一个非常贴心的特色么?而这一点并不只是单纯的功能性特色,更是心理体验上的感受,更能影响用户的选择。好比你有两个朋友,一个在你需要的时候能帮上忙但不那么妥帖,而另一个不仅能帮上忙,还很贴心,帮的恰到好处,那你下次需要请求帮助的时候,会找哪个朋友呢?是不那么贴心的,还是能与你“感同身受”的那个呢?不言而喻不是么。


同样的,无论是在交互设计还是在视觉设计,抑或是当下热络的全链路设计中,坚持自身的品牌特色,凸显品牌价值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如何在茫茫的app商店中,让用户一眼 就看到你的产品?突出、鲜明的品牌特色才能让用户对产品产生印象。

下图中罗列了一些常见的音乐类app的图标,我们可以看到设计师在设计时,通常是以几个出发点考虑的:



一是从产品的核心功能出发;例如前两排:云音乐、QQ音乐、酷我、酷播、百度音乐和咪咕。只不过第一排是以音符为基础图形,而第二排是以耳机为基础图形。


相比较一下,QQ和酷我的图形元素是不是非常近似?都是常见的音符+白色背景就构成整个图标。不够鲜明,也没有突出的品牌特色,如果不是下面的文字,我很难想起这两个app是哪家公司的产品。而云音乐则不同,首先是在音符的基础上进行了变形,图标猛一看是音符,但再细看又何尝不像俯视一台古老的唱片机呢。背景的红色鲜明的示意出网易红的品牌特色。让用户不仅能从“形”意上记住产品,更能从“色”意上给用户以更深的印象。


而耳机元素,确实能让部分用户想到音乐,但也一定会有人想到其它“听”的产品,例如喜马拉雅等等。


二是从产品名称出发(包括名称文字或名称寓意);例如后两排:虾米、酷狗、Echo、挖哇和余音。虾米和余音基本是以产品原名为基础,而其它三个则是以首字母为基础。


在图标上突出产品名称有助于用户记住该产品,然而单纯的字母很容易让用户混淆,太多同类或不同类的产品使用首字母了,不够有特色,无法让用户耳目一新,反而很可能是过目即忘。而余音的设计很特别,从字形上不是很容易分辨以及强烈的设计感无一不在说:我是文艺范儿。


三是从莫名其妙很难联想到app本质的图形出发,这类大家可以看到太多糟糕的例子,本文就不赘述了。


当然,品牌特色绝不仅仅只是图标设计,本文就仅从这一点稍稍浅谈一些自己的看法而已。


最后,则是“N项基本原则”,为什么是N呢?实在是设计原则依然繁多,且会越来越多。上一篇文章曾经细说过通用的10大可用性原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看一看。限于篇幅,也就不再聊了。


B端产品的设计思考



B端产品的本质则是满足用户的工作需要,协同工作;因此对于B端产品而言,最重要的是:“ 一手掌控 ”的设计原则。即:能满足工作需要的功能,合理清晰的模块划分,严谨专业的流程设计,可遵循的操作及方式,干净简洁的视觉效果。


“能满足工作需要的功能,合理清晰的模块划分”可以综合考虑,即在做产品信息架构时,就需要仔细考虑功能、功能组、功能模块的划分,常用功能的优先级等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庞门正道  ·  插画诗真是画的一手好湿
3 天前
字体设计  ·  荣获多个奖项的共生文字
3 天前
字体设计  ·  20 世纪 80 年代流行的标志
3 天前
国际家居  ·  简约好气质,看着就舒适!
4 天前
国际家居  ·  简约好气质,看着就舒适!
4 天前
实验万事屋  ·  科研狗如何正确地省钱?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