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生活周刊

​正在征稿 | WeWrite+生活圆桌:小时候的夏天

三联生活周刊  · 公众号  · 杂志  · 2017-07-28 13:5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中读投稿专栏“WeWrite”与《三联生活周刊》王牌栏目“生活圆桌”联手发起主题征稿啦。

【征稿主题】

小时候的夏天

【投稿要求】

1000字以内,自由发挥,

署名必须为 中读用户名

【投稿方式】

打开中读app,在“WeWrite”专栏找到本期征稿文;

直接在征稿文下写读感,提交你的文章投稿。

标题注明“征稿﹒WeWrite+生活圆桌”

大暑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节,温度像沸水里煮的绿豆,热开了花儿。有人喜欢这样热情张扬的盛夏,比如村上春树:在太阳火辣辣射下来的夏日午后,穿一条短裤边听摇滚边喝啤酒,美到天上去了。相反,也有人像冯骥才,感受到的是:夏的苦涩和艰辛,甚至还有一点悲壮。

每个人都对夏天都有着不一样的感情,大多是来自于小时候的记忆,夏日的情境被人们放入了许多自己的故事,因此感受出的就变得大不一样了。要说步入现代化的夏天,和秋冬也没了什么差别,人们都是躲在恒温的大厦里,忙忙碌碌地度过一天。


但在很久以前,儿时的夏天,回想起来充满了那么多有趣的记忆:冰镇在井水里的西瓜、盖着厚厚棉被沿街叫卖的冰棍、蝉鸣和雷雨、院子里泥土的芳香、奶奶熬的绿豆汤、坐在院子里摇着蒲扇乘凉的爷爷……

你小时候的夏天是什么样子?欢迎向我们来稿,我们期待着和你一同回到那个夏天。


【关于生活圆桌】

孤独的狂欢:《生活圆桌》精选集序

朱伟

俏皮与幽默,原是中国文学中稀缺的东西,小品文传统中,要不是超然的风花雪月,要不是特别现实的讽刺与谩骂。

“生活圆桌”这个小小的栏目,无意中带动了一种以自嘲来机智生活的追求,眼看着“好玩”就日积月累,变成了一种时髦的取向。

这样一个栏目,是否一种新的文学类型?我曾听到文学界对这个栏目的指责,说这样的写作对于严肃文学的神圣性形成了一种消解。我不以为这样一个小小栏目就能有这样的作用力,但如从文学消费应该多样化的角度,我倒是觉得,80年代之后文学的最大问题恰是严重的单一化而缺少丰富多彩与生机勃勃。

文学不仅需要大餐,也需要杂色拼盘,这是王蒙任《人民文学》主编期间,曾给我深刻启示的论断。从一碟小菜的角度,“生活圆桌”也许值得研究90年代文学发展史的后人认识它对文学的意义。当然,“生活圆桌”的小与轻巧,从更高的要求,还存在探究其表达可能性的问题,因为小而玲珑,浅俗者有,无聊庸俗者也有。千字文中要有天地与境界本是难事,在这个栏目中应该诞生中国的马克·吐温或契可夫,这大约是这个栏目创办12年之后需要刻意去努力之方向。(2008年8月5日)





【关于“WeWrite”】

“WeWrite”是中读的读者原创园地与新秀选拔平台。只要你有写作的欲望,只要你有生活的感悟,都欢迎你向我们投稿。我们鼓励对生活的一切探索,尤其欢迎社科人文类的思考。如果你已经跃跃欲试,下面就是具体的投稿规则:

  1. 专栏每天推送一篇读者投稿。目前申请通道向社科人文类内容作者优先,其他方面内容,我们也将择优发表。期待与你一起,创造写作的各种可能。

  2. 每周发布一篇主题征稿,供才华横溢的你尽情发挥。

【福利】


1. 被“WeWrite”采用并发布的文章数量达到 五篇 后,你将获得 中读加V认证 ,成为中读签约作者,获得中读App平台的推荐。

2. 你还将获得在三联书店旗下《三联生活周刊》、《新知》、《读书》、《爱乐》杂志发表文章的绿色通道,以及作品集结出书的机会。

你和中读作者之间,也许只差这个机会了 。我们在这里,期待着你的来稿。



点此→ 下载中读 写读感

or 识别 图中二维码,下载 『中读』 APP

温馨提示:

中读APP已升级至 5.1.5 版本

请各位用户及时更新APP

or 关注中读微信号 lifeweekerclub

"中读"现已全面上线,请到各大应用商店下载!






▼点击【 阅读原文 】下载 『中读App』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