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家人文历史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原名《文史参考》,“真相、趣味、良知”,为学术界搭建话语平台,为新锐者提供思想阵地,为文史爱好者营造精神家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国家人文历史

文物|这些“国宝”曾被德法劫掠,被日本扣留,经反复斡旋终于返京,如今却被包围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渐渐被人遗忘

国家人文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4-17 20:1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紫微殿 杏仁茶/摄

经公众号“芝麻匠通讯社”(微信ID:ZhimajiangNews)授权转载。

要说来北京去哪儿玩,十个人有九个都奔故宫、天坛、颐和园、圆明园去。


那些久负盛名的景点,每天都人头攒动、拥挤不堪,场面绝不亚于春节赶庙会。


其实,北京有历史的地方数不胜数,有一些却很少被人发现。它们被包围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湮没在车水马龙的喧嚣中。


建国门立交桥边儿上的北京古观象台就是一处。


明清皇家天文台


如今举目整个北京城,曾经壮观雄伟的城墙和城楼,基本上都拆完了,只剩下“一对半”的城门和不足400米的城墙。


在一段仅存的明城墙东南面,伫立着北京的古观象台。


观象台 杏仁茶/摄


当年拆内城城墙修地铁的时候,周恩来总理特别指示,正阳门和观象台不能拆。


为什么不能拆?


日晷与观象台 杏仁茶/摄


因为,它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之一,也是世界上保存有天文仪器最早、保持连续观测时间最长的一处天文台。


地平式日晷 杏仁茶/摄


明朝永乐皇帝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为了彰显天子的威仪,于1442年在元大都东南角楼修建了观星台 (古观象台的前身)


雕刻时光 杏仁茶/摄


那时候起,观星台就担当着明清皇家天文台的角色,连续从事天文观测工作将近五百个年头 (至1926年)


它到底干什么用的呢?


古观象台旧照,时间在1860年左右


古代皇帝都自称“天子”,维持上天和世间和谐。天文星象学是他们的看家本事,非常重要。


俗话说,“人在做,天在看”。在古人心中,一直都有“老天爷”在观察世间,会通过星象的变化给“天子”各种警告和预示。


方仪局部 杏仁茶/摄


然后,“天子”通过不同的天象来预测军国大事、制定历法,按“老天爷”的意思办事儿。


天体仪、象限仪、纪限仪、地平经仪、赤道经纬仪和黄道经纬仪……这些历史书上学过的天文仪器,都是他们用来观察天象的。


您可甭小瞧了这些天文仪器,它们可都是举世无双的国宝。


中西交流的见证


林语堂在《辉煌的北京》里说:“北京保存至今的两处著名遗址印证了耶稣会的影响。一处是建于内城东南角上东墙附近的观测台……另一处著名遗址是北堂 (今西什库教堂)


1875年的观象台


古观象台是皇家“夜观天象”的地界儿,跟耶稣会 (基督教) 有什么关系?


这得从清朝时候说起。



1669年,康熙皇帝任命比利时的传教士南怀仁神父 (1623—1688) 主管数学部门,兼管钦天监。


钦天监的身份,相当于现在国家天文台台长的级别,掌管天文、历法、气象和占卜一类的事儿。


南怀仁


这么大一官儿,康熙皇帝怎么能交给一个外国人?


因为南怀仁是康熙的启蒙老师,教给他天文、数学、地理、哲学和西洋科学的相关知识。在西洋历法方面,康熙对老师极为赞赏。


1674年,南怀仁安排技艺精湛的中国铸造工人,用青铜铸造了六件天文仪器,而且用中文写了一本《新制灵台仪象志》,详细介绍每件仪器的功能。


纪限仪 杏仁茶/摄


后来,他的继任者纪理安、戴进贤、刘松龄,先后添置了两件青铜仪器——地平经纬仪和玑衡抚辰仪,凑齐了留存至今的八件天文仪器。


如今,它们仍被包围在北京的城市丛林里,很少有人注意。


高楼中的观象台 杏仁茶/摄


而时间倒退一百多年,这些文物偷偷被运到了国外,在那段屈辱史中历经劫难。


历经劫难的国宝


1900年,八国联军用坚船利炮攻破北京城,这里巍峨的宫殿、珍贵的古玩字画、金银珠宝都遭到洗劫。


当他们看到古观象台的天文仪器时,任联军司令的德国统帅瓦德西惊叹道:“这些天文仪器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它们的造型和各台仪器上的龙形装饰都极为完美。”



于是,德军和法军一番协商后,决定瓜分这些天文仪器。


天体仪、纪限仪、玑衡抚辰仪、地平经仪和浑仪归德军,而法国则得到地平经纬仪、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和简仪。


正在拆卸的天体仪 北京日报图


当中国政府的和谈代表庆亲王瑛勖得知此消息后,赶紧派荫昌去求情,希望德国人不要动这些仪器。


德国士兵在看守即将被拆卸的天体仪 北京日报图


蛮横的德法两国士兵,拒绝了中国政府的请求,在光天化日下拆散了这些仪器,分别运送到德、法公使馆。


已经被拆卸一部分的黄道经纬仪 北京日报图


不久后,因为各种利益纠纷,法国将它们还给了中国。而德国人则把它们装上轮船运回德国,并安放在了德皇威廉二世的皇家花园里。


放置在威廉二世皇家花园的地平经仪 北京日报图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向巴黎和会提出,要求德国将掠走的古天文仪器归还中国。


德国遂了中国的愿,于1920年6月10把这批仪器送了回来。由于仪器装在日本的轮船上,并且要途经神户再转运天津。


却不料,日本政府竟强行扣留了这批天文仪,要求中国政府做出选择:要么放弃仪器,要么就承认巴黎和会上规定的日本在山东享有的种种特权。


几经周折,德国、荷兰公使从中斡旋,这批天文仪器最终在1921年1月25日,重新回到了阔别20年的北京。

简仪与古观象台 杏仁茶/摄


古观象台守望了京城五百多年,既见证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也成为蒙羞战争耻辱的遗迹。


那些古老的天文仪器,已然失去了它原本神圣的功能,在日新月异的城市生活中默然无声。


但当你走近它,那种瞭望宇宙、探寻天宇的气魄,依旧长存。


注:本文图片源于北京日报、北京古观象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使用,违权必究。


好 文 推 荐


在长安建都乃千年之计,大汉繁荣至此开始

从公元前202年刘邦定都,到公元904年朱温挟持唐昭宗离开,期间虽然并未一直作为京城存在,但长安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足有千年之久。而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战争时期的蒋介石手谕:事无巨细一管到底,严厉怒斥更是日常

整个抗战期间,蒋介石亲下手令进行军事部署、遥控指挥战斗的例子多不胜数,限于篇幅,无法一一列举。总之可用五个字总结——委员长很忙。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生而为人,我要洒脱:这碗来自魏晋的鸡汤我干了

魏晋时代,政权更迭频繁,战火连绵,死亡常常不期而至。但正因如此,魏晋人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既然生命无常,那我们就要在刹那的现量的生活里,追求生命的最大丰富和充实。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点击图片,查看所有往期杂志


国家人文历史

微信ID:gjrwls

长按关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