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周刊  ·  “0首付”,2025年车圈价格战打疯了 ·  8 小时前  
新周刊  ·  过年返乡,我看到了县城AI的真实景象 ·  昨天  
正午故事  ·  独自跨年济州岛|正午故事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生活周刊

卸下负担和抗拒,三十岁的我顿悟“走亲戚”的好

三联生活周刊  · 公众号  · 杂志  · 2025-02-10 18:31

正文

本文系读者投稿,来稿请投至:

zhuangao2@lifewee k.com.cn

文 | 读者:山月

去年十二月起,我获得一段很长的闲暇时间。和以往思考去哪里旅游不同,这次萦绕在心头的打算,竟然是去看望老家的亲戚。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那些曾经不愿意去接触的亲人,会不时浮现在脑海中。

我是典型的九零后农村留守儿童,九岁之前都跟爷爷奶奶住在广西农村里,父母离异,分别在不同城市务工、做生意。经常来看望我的长辈,是两个姑姑。每年还有两个月,爷爷会带我去湖南看望做生意小叔,因此小叔小婶也是我亲近的亲人。

《你在冬夜里闪耀》剧照

这次得闲,我首先想到去探望的,就是两个姑姑。加上爷爷奶奶前些年执意要回故乡养最后的老,从我父亲家搬到了大姑姑的村庄,住在表弟闲置的房子里。这样,我去老家也算一举多得,规划好路线时间,一趟能把临近的亲戚都走一遍。

没给自己犹豫退缩的机会,大概想过一遍路线之后,我就订了离老家城镇最近的高铁票。到高铁站后,还要拼私人客车到镇上,车程大约四十分钟。在这客车上,看着桂北特有的地貌风景,跟早已经模糊的童年印象对应上,才逐渐有 “回乡”的感觉,开始为见到爷奶和姑姑们而期待、兴奋。

老家城镇我是熟悉的,小时候每逢圩日,方圆十几二十里地的村民就会带着自己家里能卖的东西到镇上赶圩。卖得了钱,再买点家用回去。 我从四五岁起就爱跟着爷爷去赶圩,来回徒步要三四个小时,却只觉得有趣、高兴,从不喊累。

《我是刑警》剧照

这么多年过去,城镇变化不少,但基本格局还是那样。现在不用赶圩日,街边商店也总开着,什么都有卖。我简单转了一圈,买点水果零食,又搭乡际公交车去大姑姑和爷奶所在那个村。行程二十分钟,等到村里,已经暮色四合。 我的出现,令在井边洗菜的奶奶惊喜不已。

电视剧和广告里,见到小辈突然回家的老人总是激动地放下东西迎过去,现实中远没有这么浮夸。 我的奶奶眼睛不太好,这个年纪经不住一点内热,稍有上火就眼胀眼酸,是眯着眼缝打量我的,第一句话是喊我小名,说:“你看起来好胖。”

我哭笑不得,也只好放下东西,笑着走过去帮她洗菜,回答: “我这个年纪,就是容易发胖的啊。”她就很高兴,说胖点好,但也不能太胖,我们村里面谁谁谁家有个胖子,圆得吓人,听说高血压很严重……家常对话就这样莫名其妙地展开了。 没有目的,没有中心,但亲近而自然,好像我们昨天才聊过这些话题,从没分开过。

《我的阿泰勒》剧照

既然我回来了,晚饭当然由我掌勺,爷爷奶奶在旁边总忍不住开口指导。我三十好几的年纪,在他们眼里还是小孩。 怕我用不惯家里的锅灶铲盆,担心我烫到,小小一顿晚饭,在他们的围观下做得异常热闹。 饭做好,大姑姑正好从地里收工回来,路过进来看看,一阵喜悦寒暄,留下吃了几口才回自己家。

入夜后,大姑姑又骑车拉着被褥、毛巾、牙刷、毛毛拖鞋之类的东西出来,非要给我铺新床。小姑姑这时也知道我回来了,打来微信视频,远程对 “好好照顾大侄女”发表意见,絮絮叨叨中含着真挚的关怀。 我又感动,又不好意思,更多的是一种复杂的感慨。

和很多当代年轻人一样,因为长期分散居住,又少走动,我和姑姑叔叔这些亲人之间的关系一直偏淡漠。很多年里, “走亲戚”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有负担感、令人抗拒的事。这次虽然无端心血来潮,但其实内心深处还是忐忑发怵的,当真正被这样热忱、真切的关爱包围,我发现曾经的抗拒和负担感,完全是一种想象。 人与人之间只有面对面感受彼此,才能触及到真实的冷暖与感情。

铺完床铺,两个姑姑一如既往催了一嘴婚。这在二十多岁的年纪时,也是我一听见就不分好赖开始厌烦的话题。如今静下心来才发现,她们催婚的话虽然都是老调重弹 ——“怕你孤单”“年纪再大点就会需要个人互相帮助的”……之类的。 但句句都是真心担忧,也很有边界感,只是提一提,并不多唠叨。

《小巷人家》剧照

那一晚我在想,或许我们都太自然而然用我们的角度,用时下的流行思维方式,去理解很多长辈的话,而没有多给点耐心,体会感受她们话语之下的情绪。长辈、催婚、亲戚、麻烦、干涉 ……这些词汇已经成为互相关联的标签,我们轻而易举贴在目之所及的个体上。 但其实,每个个体大概都有不同的情感出发点和用心,如果能多感受这点,或许很多人就没那么面目可憎。

这趟走亲戚,我在爷爷奶奶身边住了三天,其中一天还陪小姑姑去送货。她开着一家食品厂,要赶着临近过年这一波,给周边乡镇小商店、超市都铺满零食年货。我童年时期没有条件去逛的地方,这次居然都走了一遍,也算一种旅游了。

除姑姑爷奶外,我另一波想去探望的亲人,是住在县里的母亲和妹妹一家。与姑姑们相比,幼年时期即离开的母亲和我更不熟,但彼此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快,仅是单纯缺乏共同生活经历,不熟悉。早年她一直在深圳务工,近两年才和妹妹一家搬回来,过普通的老太生活:养老、带孩子。

我还从来没有去过她们这个家,登门拜访的心理障碍比去看姑姑们大,直至搭上去县里的公交车,还在犹豫是否真的要去。但来都来了,到县里下车后,我在路边给母亲拨打微信语音通话。 接下来的五分钟,我就在她激动、反复的指路中度过。

《请回答1988》剧照

她简直不敢相信我真的会来看她,口吻和话语比起奶奶的平常自然来,就真的和电视剧里一样夸张了。我按照定位找到地方时,大门敞开着,我一探头就看到个身影还在忙忙碌碌地收拾,把看上去已经足够整洁的桌子理了又理。 一时间,我也拘谨起来,小心翼翼在门口喊了声“妈”,一个于我而言多么陌生的称呼。

上一次见面,还是妹妹的大儿子出生那年,转眼七八年了。和那时相比,她的面庞似乎没有格外衰老,只是头发有些藏雪。 因为迎接我太意外,肉眼可见地紧张着,给我倒了水又开果汁,把桌子中间的果盘都推到面前,手指静下来就能看出在微微颤抖。

“你妹妹带小女孩出去散步了,你来的不巧,大宝和他爸回老家奔丧了。他爸的奶奶去世了。”一阵寒暄问候之后,她开始跟我话家常,不怎么提自己,都是说我妹妹一家的事。我静静听着,不时附和,慢慢和面前这个本该是世界上最近亲的人熟悉一点,再熟悉一点。半个小时后,妹妹带着刚出生几个月的女儿回来,气氛才真正变得自然、活跃。

《小巷人家》剧照

妹妹比我小一岁半,童年时期,我在爷爷奶奶身边做留守儿童,她在外婆身边做留守儿童,两村之间隔着一座大山。 她从小胆大包天,学龄前就敢带着几个村里的小伙伴翻山越岭,从外婆家跑到爷奶家,就为了给我送那时罕见的大番茄。上学后,每到寒暑假,我们也会在大人的允许和主持下一起生活一段时间,因此感情还不错。 只是她结婚后,我们就像很多一方婚后渐少联系的少女时期闺蜜一样疏远了。

就连这次见面,我们的相处模式也是这样。她不断说着孩子、老公、县城生活和深圳的差别,所幸是和妈妈一起住,省了吐槽公婆的环节。 不过或许因为并非经常要听这些,我不觉得她的话题和絮叨又什么令人不快的,相反,我内心荡漾着一种好奇心和关切心被满足的充盈感,听得津津有味。

《六姊妹》剧照

那天下午天气很好,阳光晒在妹妹家的阳台上,我从她们的话语粗浅了解了她们的日常琐事,从参观那个房子瞥见她们的生活质量,从一同外出吃晚饭、散步,体验了这座以前都只是路过的县城的具体风貌、气息。 许多感受和心绪充斥我的感官,不论好坏,一切都很生动,都是光凭想象不可得的。

两天后,我结束这段探亲旅程,返回自己生活的城市。高铁三个半小时,车外的风景从桂北高耸独秀的山、蜿蜒的河,渐渐过渡为低矮的丘陵、延绵的群岭,间或插入途经城市的楼房。看着这些,我不由自主感到心潮温热。

我想,这是一段宝贵的探亲经历。由于主动伸出手,我和分散各地、淡漠已久的亲人之间,有了一种非常具体的情感联结。 那就像是褪色的儿童画重新被涂上颜色,一切都焕然一新了。 因为更新了这样的情感联结,连带对这片土地,归属感也加深了。

不久后进入春节,我又陆续拜访和主动联系了其他亲戚,或许,这是我接下来几年都要探索、理解的人生课题。

点赞 ”“ 在看 ”,让更多人看到
图片






排版:乔木 / 审核:雅婷

图片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

征稿要求



本刊对投稿的真实性有严格要求 ,个人故事 必须为本人亲身经历,真实可靠, 保证作品中不存在任何虚构内容 。对于文章内容,作者应提供相应证明材料(图片、视频均可),且愿意接受核实(如职场类话题中将被核实本人真实职业信息、行业、公司等)。稿件需能打动人心,或者具有现实意义,逻辑严密,文笔流畅,以第一人称叙事,字数不低于5000字。

征稿长期有效,投稿发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将投稿与 【作者投稿原创承诺书】 一同上传至附件,并在邮件主题标注 【标题+字数】

详细征稿要求请点击👉【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长期征稿


稿件示例
图片

招聘|实习生、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 《三联生活周刊》招实习生、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图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