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与上海西岸美术馆联合举办的展览“目:中国境象”(Chine: une nouvelle génération d’artistes)开幕,展览呈现了21位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中国新一代艺术家的创作,该展览是蓬皮杜艺术中心继2003年举办“间: 那么, 中国呢? ”(Alors, la chine?)以来,时隔20年再次关注中国当代艺术的群展。本期播客的参与者仇晓飞是这次展览的参展艺术家之一,另一位嘉宾贺婧是《艺术界/LEAP》法文版主编,主持人叶滢邀请两位参与这期播客,从这次展览谈开去,一路谈到新一代华人艺术家所展示的非群体面貌的缘由,文化相遇中的“差异”与“相通”,以及在流动中栖居的现实。
“目:中国境象”所处的语境与20年前已然不同——无论是西方观众注意力的变化、中国社会发展情况,还是中国艺术创作者的面貌。2003年,在蓬皮杜中心举办的展览“间: 那么, 中国呢? ”囊括了方力钧、刘小东、周铁海等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后89”一代,基于这一批艺术家工作者所共享的经验和主题,该展览在整体上呈现出了彼时中国的鲜明“地域性”。与20年前相比,尽管“目:中国境象”被冠以“中国新一代”之名,其目之所及的21位艺术家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却不大,这是一个“群展”而非一个“群体性”的展览。
在过去十多年中,中国当代艺术群像式的展览在国际上出现的越来越少,艺术家往往需要单枪匹马地在新环境中工作,他们所面对的海外观众,如贺婧所说,“最早在纯粹好奇心的驱使下对中国艺术家的那种浮沫状的兴趣其实已经越来越少了”,文化工作者不愿意再做“特型演员”,而对于深耕绘画创作的仇晓飞而言,更希望穿透现实的差异,他以“蚁穴”为喻,“深入到一定程度便会在人的普遍困境处相通共鸣”。
身处于历史的纵深中,仇晓飞认为“当一个画家进入到深层的时候,会发现所有的文化、文明之间所遇到的最核心的问题其实都是相通的”。他在卢浮宫长长的走廊里穿越西方绘画的历史,他修正了多年以前第一次参观时留下的印象。他现在更喜欢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早期的绘画,没有宗教的禁锢,而是每个人都带着强烈的个性与差异,反而“文艺复兴三杰是那个阶段创造力的终点而非起点”,走到走廊尽头,格列柯、戈雅的绘画才又展现出不受拘束的能量,“那种非常动人的东西”。
在巴黎留学和生活了多年的贺婧,再回到卢浮宫时,被唤起的感受——“肉身在场的时候,你对历史是有一种定位感的”。这种跨越历史、地域的生命连接,正是在穿越现实、政治的差异,艺术让我们所抵达的“相通”。
“目:中国境象”中呈现的艺术家对传统资源、社会环境、虚拟世界、身份流动等不同方向的探索,也展示出中国新一代艺术家难以被一概而论的多样性,这也回应了《LEAP》本期刊物主题“不居”的内在含义——“在流动中栖居”。贺婧认为“不居”是一种现实,“你脚下的那个板块可能已经不在了。你不知道这个板块它是在哪里,或者是你走着走着可能脚底下的板块已经没了,或者你想靠的岛屿,你臆想中去走的那个所谓的目标它已经不在它原来的那个地方了”,但这并非完全是否定意义的,它会打开新的可能。
主持人叶滢提到“未来志异”播客的英文——“ Archipelago of the Future”,其意思是“未来的群岛”,这些岛屿彼此独立且在变化之中,岛屿会联结也可能会脱离,互相之间又会形成一个变化的图谱,这正是“未来志异”对于这种带着差异的联结所给出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