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良仓
良仓 - 随身的生活美学指南。良仓每天解读世界最新鲜资讯;一键购买全球有趣有品的生活产品;达人分享的心水之物更会让你灵感爆棚。 官网:www.iliangcang.com APP/微信/微博:良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氧叔本叔  ·  连刷10分钟,她的盛世美颜硬控我一整晚 ·  14 小时前  
物道  ·  一日道|运气就在你的手里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良仓

宅家 “云” 旅行指南

良仓  · 公众号  · 时尚  · 2020-03-07 09:59

正文


过去的一个多月,可能是我们大部分人生活中少见的窝在家里出不了门的时期。在🧘‍♀️云运动、📲云逛展、🍜云吃饭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今天,一些有想法的艺术家们,正在试着重新定义🏠“呆在家里”,让大家认识到,旅行并不只有出门观光这一种打开方式,想解锁某个风景,也不一定非要跑去现场。今天我们的推送要介绍的,就是这其中的一部分。




☁️
如何在家收集云朵

Gavin Pretor-Pinney 来自英国,他是一位资深云彩爱好者,在2005 年创办了一个“云鉴赏协会(Cloud Appreciation Society)”,并且认认真真建立了网站,世界各地的野生云彩观察员们可以免费欣赏,也可以付费加入,上传自己的作品到云朵图鉴里。

▲ A view over the North Sea, from the beach of Bloemendaal, Netherlands.

就像这个协会在自己的云彩宣言里说的,蓝天并不是唯一的好天气,“日复一日地仰望万里无云的天空,这种单调的生活是无聊的。我们试着提醒人们,云是大气情绪的一种表达,我们可以像读懂人脸一样读懂它们。”

换言之,即使你从未出门,也可以在网站里看到曾经存在过、或者刚刚出现过的、来自全世界的美好云彩。

比如下面这张,就是今年2 月刚刚选出的“本月之星”:

▲ February 11, 2020  In Cloud of the Month


以及之前的“本月之星”云彩们:


▲ January 24, 2020  In Cloud of the Month


▲ December 9, 2019  In Cloud of the Month


严格来说,Gavin 并不是艺术从业者,但他对云的执着热爱却吸引了不少同样喜欢云彩的艺术家。比如,云鉴赏协会就收到过美国艺术家安藤美夜 (Miya Ando)的投稿。

安藤热爱自然,同时也是一位云彩爱好者,创作了很多以“室内云彩”为主题的作品:


▲ Instagram:studiomiyaando 这个装置里的云,只有实际尺寸的1/2640


安藤谈到过自己制作这些装置的方法:拍摄云的照片,然后用激光刻蚀的方式嵌到一块光学玻璃中。她希望将云解读成不断变化,无常和短暂的事物,进而强调万物无常的概念,希望我们能对当下多一点感知。如果以“不出门就能可以捕获这些云”的角度来看,安藤可以说是一位出色的云彩猎手了。




🏘
如何不出门看看街景

日本插画家辰巳菜穂(Nao Tatsumi)出生于日本福岛,毕业于东京筑波大学艺术与建筑设计学院。,她从2017 年开始,启动了一个名叫「Street View Journey」的小型个人项目:用谷歌街景寻找全世界的街道,然后用自己的风格把它们画下来。 


Nao将自己搜到的景观称作“中性图像”,也就是纯机器采集到的、不通过人类的眼睛、所以不带任何感情或偏见的图像。


但她的笔触又非常地清澈温柔。那些原本平淡无奇的日常地点,在她的画笔之下,不管是洛杉矶的街头涂鸦,波兰的停车场,还是塞内加尔的海边小屋,那些建筑、车辆和路人,都显得安静又有点孤独,甚至还会让人联想起爱德华·霍普。

看到 Nao 的作品,你很难想象,她其实并未踏足这其中任何一个地方,这一切都来源于线上搜索,以及艺术家脑海中的想象。


另一位插画家Lehel Kovacs 来自布达佩斯,他的创作灵感来自儒勒·凡尔纳的《八十天环游地球》,在小说中,主角用八十天的时间完成了一次环球冒险。于是 Kovacs 选择按照凡尔纳写出的路线,在谷歌地图里重走一遍全书里出现过的地点,然后将这些地方现在的样子画成插画。

▲ 伦敦萨维尔街7号


▲ 法国加来


为了刻意靠近原著小说中的十九世纪,Lehel Kovacs 并没有用到很多鲜艳的色彩,而是使用了类似羊皮纸的背景色及大面积的黑白,最后加上一点饱和度不太高的红色或蓝色,看上去亦古亦今,仿佛真的带着我们从1872 年的伦敦出发,经过孟买、香港、横滨、旧金山,最后又回到了利物浦。

▲ 意大利布林迪西


▲ 日本横滨





🌕
如何不出门登上月球

瑞⼠的两位摄影师Jojakim Cortis 和 Adrian Sonderegger从2012 年开始,给他们自己出了一道难题:“如何在自己的⼯作室里,重建人类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照片”。

于是,他们就真的在室内做出了微缩版的人类登月脚印:

▲ 复刻版的人类登月脚印 VS 原版


两位摄影师用的材料并不特别,往往只是棉球、塑料、胶⽔、模型之类的普通物品,但是他们硬是用耐心和时间,在小小的工作室里成功环游了世界,甚至还登上了月球。

▲ 复刻版的《月亮与半圆山》VS 原版摄影


▲ 微缩版“人类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VS原版照片


▲ 复刻版《莱茵河2号》以及原版摄影





🏔

如何在家倾听冰川


我们曾经在之前的推送中介绍过英国艺术家Katie Paterson。2007年,在英国一家通信公司的支持下,Katie 把通信设备放置在冰岛一个名叫瓦特纳库尔(Vatnajökull)的泻湖下面。

▲ Vatnajökull (the sound of)


▲ The Cosmic Spectrum


这个水下麦克风设备可以放大冰川融化、冰裂的声音,创造了一条全世界与Vatnajökull冰川的实时电话线。展览期间,只要拨打这个号码,无论你在世界上的哪个地方,都可以听到冰川渐渐消融的声音。

▲ Vatnajökull (the sound of)


Katie 的创举不只冰川电话这一个:2008年,她雇佣了一家灯泡公司制作了289个最普通的卤素灯泡,不普通的是灯泡根据月亮的光谱制作,最终组合成一个模拟月光的装置,其中的289 个灯泡可以基本提供一个人一生所能接受到的月光。

▲ Light bulb to Simulate Moonlight


换句话说,有了这个装置,你即使从未见过夜晚,也可以获得属于自己的、能放在屋子里的月亮。




❄️
如何不出门观察南极

NASA顾问兼科学艺术家Ariel Waldman制作了一个叫做「冰下的生命」的网站,将活跃在南极洲冰层下方的微生物展示在一个可以任意拖曳的背景上,并且每过几个月,都会更新一次微生物的样本,让这个网页看起来更接近“显微镜之下的此时此刻的南极”


Ariel Waldman说,自己这样做是为了告诉人们,南极并不是毫无生机的冻土一片,在它的冰层之下,其实是生机勃勃的极地绿洲。而此刻浏览这个网页的我们,就是跟Ariel 一起缩小到可以在培养皿中穿梭洄游的南极探险者。




🌍
如何不出门打卡悲伤景点

澳大利亚艺术家Damien Rudd是个地名收集爱好者,他从2015 年开始,就利用谷歌地图展开了一场足不出户的奇特旅行:寻找全世界的悲伤地形(Sad topographies)——名字起得特别丧的地方。比如美国亚利桑那洲有个地方叫“nothing”,墨西哥有个海湾叫“Divorce Beach”,新西兰有个岛叫“Useless Islands”,等等。


Damien Rudd除了在Instagram 上更新这些致郁的地点,他还在2017 年的时候,把这些忧郁的地名和它们背后的故事收集起来,配上地图,出版了一本同样名叫《Sad Topographies》的书,让全世界的悲伤人类跟全世界的悲伤地形早日相见。



📸️
如何不出门搞搞摄影

英国姑娘Jacqui Kenny 很早就以“从不出门的摄影作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