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 EGFR 突变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在靶向治疗耐药后,后续治疗选择依旧有限,需要不断探索有效治疗方案。优替德隆是一种我国自主研发的埃坡霉素衍生化疗药物,目前在我国获批乳腺癌治疗适应证。
近日,一项病例报道发表,提示 EGFR 突变 NSCLC 患者接受靶向治疗进展后,接受优替德隆联合帕博利珠单抗治疗具有良好反应,为未来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
[1]
。
患者主因诊断
EGFR 19 外显子缺失(19del)Ⅳ期 NSCLC
近 2 年,原发肺部病灶进展和肾上腺转移 1 周入院。
3 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眩晕,经对症治疗后无好转。脑 MRI 显示多发脑转移。全身 PET-CT 显示右肺癌伴多发脑转移。CT 引导下肺部活检显示病理类型为肺腺癌。基因检测示 EGFR 19del。
诊断后接受奥希替尼 80 mg qd 治疗。同时行全脑放疗,剂量为 40Gy/20f。4 个月后,复查胸部 CT 显示肺部病灶增大,改用奥希替尼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 1 周期。因发生高血压危象,停用贝伐珠单抗。3 个月后,复查胸部 CT 提示右肺病灶略有增大,脑 MRI 提示大多数脑转移灶消失。因此使用伽马刀治疗肺部病灶,并继续口服奥希替尼。1 个月后,右肺病灶显著缩小。
6 个月后,胸部 CT 显示肺部病灶显著进展。接受伏美替尼 160 mg qd 治疗。9 个月后,胸部和腹部 CT 显示右肺病灶进展,肾上腺转移(图 1a)。
患者开始接受优替德隆 30 mg/m
2
d1-5 联合帕博利珠单抗 200 mg d1 q21d 治疗 7 周期。治疗 1 周期后,肿瘤标志物 CA19-9,CA125 和 NSE 显著降低。治疗 2 周期后,复查 CT 显示右肺下叶病灶显著缩小。肾上腺病灶缩小。评估为疾病稳定(SD)。4 周期治疗后,复查胸部 CT 显示肺部和肾上腺病灶持续退缩(图 1b 和 c)。6 个月后,复查胸部 CT 显示肺部和肾上腺 CT 持续退缩(图 1d)。
图 1. 胸部 CT(a)优替德隆+帕博利珠单抗治疗前;(b-d)治疗 2 周期、4 周期、6 个月后
优替德隆治疗期间无恶心呕吐等胃肠症状,无骨髓抑制。4 周期治疗后发生手足皮肤麻木,接受弥可保等营养神经治疗后有所改善。之后将优替德隆减量至 20 mg/m
2
。后续治疗后手足疼痛明显,使用普瑞巴林和羟考酮止痛治疗后改善。
中国晚期肺腺癌患者的 EGFR 突变率为 45.7%
[2]
。EGFR-TKI 是 EGFR 突变 NSCLC 患者的有效治疗。EGFR-TKI 治疗失败后,后者治疗策略可根据进展模式和分子检测结果进行制定。
对于局部进展患者,可在继续
原 EGFR-TKI 治疗基础上加用局部治疗
。对于具有明确耐药基因异常的患者,可接受
E
GFR-TKI 联合针对新发基因异常的靶向药物
。对于无可靶向靶点的耐药患者,
化疗、依沃西单抗联合化疗、信迪利单抗+贝伐珠单抗+化疗
是目前临床可及的治疗方案。此外,一些新型双特异性抗体、抗体偶联药物的临床研究数据良好,也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进入临床实践。
优替德隆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创新药物。作为一种基因工程新型微管稳定剂和埃坡霉素 B 类似物,可促进微管蛋白聚合,稳定微管结构,诱导凋亡。
一项 Ⅲ 期临床研究在接受过蒽环类和紫杉类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中对比了优替德隆+卡培他滨和卡培他滨单药的疗效。结果显示两组中位总生存(OS)分别是 19.8 个月 vs 16.0 个月(HR 0.75,P = 0.0152),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是 8.4 个月 vs 4.1 个月(HR 0.47,P<0.0001),客观反应率(ORR)分别是 49.8% vs 26.7%
[3,4]
。因而已经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晚期乳腺癌的治疗。
安全性方面,和本病例中一致,优替德隆未显著增加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抑制发生率,但是周围神经病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
[3]
。
同时在临床前研究中,优替德隆对于结直肠癌等肿瘤也显示出抗肿瘤活性
[5]
。在当前病例中,患者接受优替德隆联合免疫治疗现实出良好治疗反应,病灶退缩显著且反应持续,整体安全性良好,以周围神经病不良反应为主,值得开展进一步研究探索优替德隆在 EGFR 突变 NSCLC 中的作用。
1.
EGFR-TKI 是 EGFR 突变晚期 NSCLC 的标准治疗,耐药后可根据进展模式及分子标志物制定后续治疗方案;
2. 优替德隆是晚期乳腺癌的标准治疗药物,病例中优替德隆+帕博利珠单抗对于 EGFR-TKI 耐药后 NSCLC 患者显示出显著而持续的反应,有必要开展研究探索其在肺癌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