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本来是要写完自序的,为此我爸还给了我一包据说抽着不挂喉咙的烟,半夜一个女朋友,邀请我参加一个展览,兴奋起来看了资料琢磨到两点。但是现在开小差,来写这个纪录片观后感。因为纪录片的排片确实不多,可能很快就不能在影院看到,所以写出来,希望更多人有空可以去看看。
去看纪录片《二十二》之前,先是看到朋友在朋友圈发了纪录片海报,当时想,应该看。相比现在正在热映有的人竟然刷了几次的某战争片或刚刚上映的国产电影,以及之前因为录音要看的国产片,对我来说,都完全没有非看不可的需求。这部纪录片不一样,是一定要看的。
读书时候学的是历史,后来觉得大家中学时候学的那点历史知识(包括美国人中学时候学的),其实不够用,很多人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背完考完就忘了,理科班的为了应付会考,就更不要好好学,学考点。
很遗憾的是国内大学里的历史通史教育作为本来就欠缺的人文教育的一部分,也很不足。如果不是必修,选历史系的选修课的人也不会多。偏执地觉得大凡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人,都应该多少有一点看历史书的习惯,了解历史是做一个所谓知识人的基本。为什么那么多人口口声声说害怕去看,怕沉重,怕苦难,其实这也许不是某个个体的问题,而是人文教育缺失的问题,直面历史从来都敌不过讳莫如深。
道德绑架地说,交朋友的标准来看,我甚至觉得了解和读书读历史,事关一个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人 moral decency (道德礼仪)水准的高低、研究和思辨精神是一个基本素质。别说这能否给人带来成功这些假大空,从某种程度上这决定了一个人的世界观,对人性,对正义感的认识,或者是否善良。这是个人清高的偏好。另外一个想法是,想看看到底有多少人去看这个纪录片,又反应如何。
(当然,我们国内现在的高等教育,要做到这点基本上很难了,我那个时候的大环境不行,现在的大环境更不行。但很多出国念书的人,读完四年美国好大学也没有这个知识人的基本素质,估计就是环境使然。很多人能做到,是靠自己,靠家教。)
我是电影开始前七分钟入场的。进放映厅的时候,我家附近(北京郊区)那个商场里的电影院今天中午唯一的场次,几乎坐满了。我左右都是看上去比我年轻的女孩,她们从头哭到尾。还有一些一起来看的情侣,放假的大学生,前座有个大概和我年纪差不多的女士,带着六七岁的女儿来看。两个小时的纪录片,没有人离场甚至没有人上厕所。电影结束,开始出演职员表之类,工作人员进来说电影放映结束了。几乎没有人离场,大家坐在那里看完了众筹名单,听完了很好听的叫《九重山》的片尾曲。黑屏了才离场。这种场面,还是很超出我的预期的。觉得这一场子的人都好可爱,觉得那个带女儿来看纪录片的妈妈特别可爱。如果我换做我,也会这么做。
电影快结束,看到下葬的时候我才哭的。冬去春来,坟头上长了绿草,一个人和她经历的都被埋葬了,时间带走了历史。而且她们越来越少,每个人都九十来岁了,很快就要都没有了。
我爷爷也是刚去世不久,走的时候99岁,和她们不一样,他写过回忆录,记录过自己的峥嵘岁月。而她们的经历,是难于启齿的,常人不是不能想象,小时候看的别的纪录片里也有很多描述,但是想象和经历是质的区别。但导演去拍电影,并没有要求他们去陈述这些细节,就是平等耐心地记录她们的生活和沉默。
这部纪录片可贵在于,导演是将老太太们的感受放在第一位的,而不是将自己的讲故事计划目的之类放在第一位。导演忠于这个主旨。没有去追问或者逼问她们讲述当年的细节,后来的经历,然后将这部纪录片变成一个追问,变成一个自己目的的载体,没有任何导演的引导性话语旁白出现。这就是对她们的尊重。我其实并没有觉得纪录片节奏缓慢,反倒是认为,只有这样,才能鲜活地表现出每一个出现在片中的人的饱满,她们虽然经历过类似的苦难,却有着不同的鲜明性格,而这些苦难造成的影响都在细节里,在藏在枕头下的菜刀,靠在椅子下的镰刀里了,这些是对观众有要求的,首先你要去看,然后要认真静下心来看。还有那个帮助海南老人的日本女学生,多么善良和真诚,说起老人看到日本兵老了之后照片的反应,我也很习惯性会想,会不会很愤怒很激动,但是老人笑了,说日本人老了也没胡子了。
不过但凡是作品,拍出来了,就有人要说风凉话。导演说,如果换做这个人是你的奶奶,你会问得出这样的问题吗?那些很以为自己占领了道德制高点的人,提出的一个很立牌坊的问题是,这个片子根本不要拍,不要去打扰她们,甚至有公众号写的标题是,“也许她们并不想被拍出来。” 来赶热点,她们不想出现,可以拒绝,导演在片中也有过一个解释。拒绝沉重拒绝了解历史,那是观众自己的问题,是社会是人文教育的问题,怎么又倒打一耙在导演身上了?
这让我想起以前读书时候当助教,有两个学期带的口述历史课程的经历。有一个学生的爷爷参加了越战,是个空军,回美国后读了大学,做了商用飞机的驾驶员,是那种越战归国退伍军人里结果比较好的。他只从父母那里知道爷爷参与过越战,但很少提起,他也一直没有兴趣去了解,有这么一个学期作业,那就想写一下。案头工作,前期的资料都准备了,他去采访他爷爷。爷爷见孙子要问自己的经历,很高兴,就有问必答甚至主动说了很多。
聊开心了,孙子问了爷爷一个问题,他说,“杀人是什么感觉?” 爷爷沉默了几秒钟,陷在椅子里哭起来。后来他跟我说这件事,说当时根本没料到他会这么反应,但爷爷最后还是感谢他做这个口述历史作业会找他,因为他很多年没有提起过了,是一种发泄。时间是抹不去伤痛的,不情愿入伍的施暴者不会忘记,被施暴者更不会。其中一个老太太说,说这些,是出气。她的气到底有哪些,是留给观众去看去解读的。导演并没有深究,是忠于自己拍摄的主旨的。就好像这个学生,如果采访前会来跟我和教授讨论,我们会建议他避开那个杀人是什么体验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