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刷屏精选
传媒进程小记录,热点话题一起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刷屏精选

第二波防控的胜负手

刷屏精选  · 公众号  ·  · 2020-03-26 17:07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我们梳理、对比大量信源
分析大事件中最关键信息
看热点,抓重点
关注“刷屏精选”公号的《媒体炸鸡》



刷屏信息:
“无症状感染者”引关注



三月将尽,春暖花开。


湖北新增新冠感染者逐步稳定在“0”的低位,除武汉外的通道陆续打开,每天新增数字中“全部为境外输入性病例”已成常态。


但积极常态中仍存隐患。昨日,《中国新闻周刊》一篇重磅报道,聚焦“无症状感染者”,激起外界新疑惑。


3月20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自然》)刊文指出:初步研究表明,新冠病毒的隐性病例可能占所有感染病例的60%左右,而这些感染者可能会导致疫情二次爆发。



结论的主要证据,是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邬堂春团队3月6日在医学论文预印本平台medRxiv网站发布的论文。


该篇论文分析了25961例实验室确诊病例数据,通过建模分析估计, 武汉市至少59%的感染病例是未被发现的,其中可能包括无症状和症状轻微的病例


所谓“无症状感染者”,包括在检测时暂未发病的潜伏期患者,以及感染病毒后始终不发病的隐性感染者。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原院长姜庆五教授表示,很多传染病都存在隐性感染,同时,部分隐性感染者也会成为传染源。


当然,这一数据是该团队基于“最保守的模型”预测的,并无流行病学调查。 而根据武汉目前的累计确诊人数,起码要做2500人以上的抽样调查,才能反映整体情况。


也就是说,无症状感染者“ 占比大,会传染,数量不可知”, 目前还只是文中提示的潜在风险。



信息研判:
来自国家队的重视



其实,这一风险已在社会各个层面被予以重视。


上周末,一篇以“武汉记者”之名写就的文章刷屏,文中提到——丽水康城小区居民张某某为无症状感染者。


武汉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凌晨紧急回应: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七版)》,无症状感染者非确诊病例。


3月23日,财新发表文章《每天仍检出多例无症状感染者 援鄂疾控工作队暂缓撤离》,继续深究此一问题:


武汉疾控内部人士称,“现在每天还能检出几例或十几例无症状阳性者,还不能判断武汉的传播是否彻底阻断。”



高层同样保持了对“无症状感染者”和疫情反弹的警惕。


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在3月23日的会议中强调:


此次疫情不大可能像当年SARS那样突然消失。因此,我们必须做好更加艰巨、更加持久的疫情防控思想准备。坚决遏制疫情在局部、甚至更大范围再次爆发。


明确要求结合全球疫情大流行形势,实行“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体防控策略。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健康报》,更是在昨日头版以文章《防新冠要防无症状感染者》点题:


“通过‘拦 截’发热患者的防控措施是有效的,但无症状和发病前的病毒传播情况值得警惕,应该加快研究。”




这篇报道还采访了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金冬雁教授,他表示:


“既往对流感病毒和社区获得性人类冠状病毒的研究发现,无症状携带者的病毒载量相对较低,但这不能代表新冠病毒的情况。另一个关键问题是,在无症状感染者中,传染性高的人占多少?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会成为制定未来防控策略的重要依据。”



健康报、中国新闻周刊等体制内媒体的发声,代表着有关方面的重视日益增强。



信息比对:

对“无症状感染者”的认知差异



早在1月28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第三版防控方案中就明确“监测定义”:疑似病例、确诊病例、轻症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分开列计。并要求在病例网络直报系统中,轻症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统一选择“阳性检测”报告。


2月5日,国家疾控中心曾明确“将无症状感染者暂时算入确诊病例中”,同时注明所含无症状感染者数量,各省公布数据将无症状感染者计算在确诊病例里合并报告。


但2月7日第四版防控方案公布后,无症状感染者再次被要求与确诊病例单独报告,地方曾从确诊病例中核减无症状感染者的数量。2月19日,荆门甚至上报了“-107”的新增病例数据。


这一统计口径也延续至今。武汉市卫健委在3月23日的通报中称:


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定义,疑似及确诊病例需具备临床表现。无症状感染者因无临床表现,需要集中隔离14天并做进一步的检测来进行判断。如果无症状感染者在隔离期间出现了症状,则将其作为确诊病例报告并公布。



是否将“无症状感染者”纳入“确诊病例”,最关键的争议在于此类感染者的传染性到底如何。目前该方面研究众多,但尚无“统一结论”。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科学家正在进行的研究估计,在他们研究的中国93个城市的450个病例中,无症状感染者导致的病毒传染约占10%;


被誉为美国“吹哨人”的安东尼•福西博士认为:“毫无疑问,出现了无症状传播的现象。”



2月1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曾益新介绍称,根据传染病一般的传播规律和目前的数据,无症状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有排出病原的可能,但因为他没有咳嗽、打喷嚏等症状,病原排出体外引起传播的概率较小。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表示,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非常低,携带的病毒量也较少,传播的危害是比较小的,不会成为“超级传播者”。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吴尊友在3月24日再次强调: 无症状感染者都在我们管理的密切接触者当中发现的,而且都是受到管理的。所以无症状感染者不会造成人传人的现象。


中央指导组专家童朝晖也表示,密切接触者里查出来有无症状感染者都按照严格的隔离观察,直到临床症状、CT影像、核酸转阴以后才会出院,大家应该放心。



但北海道大学传染病流行病学教授西浦博(Hiroshi Nishiura)团队的研究指出,自疫情重灾区武汉返回日本的患者中,无症状感染者占30.8%;


德国研究小组于3月8日发布在医学预印本medRxiv的研究显示,一些新冠肺炎患者在发病早期,即症状较轻时,喉部拭子中的病毒水平较高;


那么,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是无症状感染者呢?疾控中心也从流行病学的角度列出了三条标准:



其一,无症状感染者与二代病例有明确的接触史,且二代病例发病后与该无症状感染者无接触史;


其二,二代病例在末次接触无症状感染者后 1 至 14 天发病;


其三,无症状感染者发病前 14 天内有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其他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或居住史等可疑暴露史,二代病例除与首例接触外,无其他相关暴露或接触史。


但更为重要的是,感染者表现为无症状究竟是因为“带毒量小”还是“自身免疫力强”,仍不得而知。



信息时间线:

被反复提及的“无症状感染者”



其实,对于“无症状感染者”,国内学者的研究与重视贯穿疫情始终。



📅 1月28日


李兰娟院士在《新闻1+1》中首次呼吁:我们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要关注这些无症状的感染者。事实上,他们已经在无意中接触到了疫区来的感染者,但自己又不知道。这给我们的预防带来了难度。



📅 2月2日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一项针对全国700多名受感染儿童的研究发现,56%的儿童出现轻微或无症状情况。许多科学家担心这会导致低估儿童对新冠病毒的易感性。


📅 2月5日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发布,其中明确指出,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


📅 2月17日


中国疾控中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响应机制流行病学组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发表论文,其中提到截至2月11日中国疾控中心共收到国内报告病例72314例,含有889例无症状感染者,比例约占1.2%。


📅 3月19日


广东省疾控中心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的文章表明,新冠肺炎患者在发病后不久就检测到了高病毒载量,有一位感染者从未表现出症状,但是他所释放的病毒量与出现症状的患者相当。



📅 3月25日


钟南山院士参加中欧抗疫视频会中提示:新冠肺炎具有高传染性和高病亡率,无症状的携带病毒者也具有传染性。






从过往的经验来看,“无症状感染者”的甄别和统计方式,可能会直接影响到下一阶段疫情防控所要采取的措施。


或许,它正成为“决定”第二波防控成果的胜负手。如何应对,尤为关键。



参考文献

1.六成感染者无症状?专家:砸锅卖铁也应对隐性感染者做调查.中国新闻周刊

2.防新冠要防无症状感染者.健康报

3.每天仍检出多例无症状感染者 援鄂疾控工作队暂缓撤离.财新

4.争议新冠无症状感染者:为何不并入确诊统计.财新

5.引爆全球疫情的「祸根」:无症状感染比例或达60%,传播风险一度被忽视.机器之心

6.6成新冠感染者轻症或无症状?无症状感染者会成为“隐形炸弹”吗?.21新健康

7.肺炎疫情:无症状感染者是否会导致第二次大爆发.BBC

8.新闻发布会 | 中国CDC吴尊友:无症状感染者不会人传人.国务院新闻发布会

9.2020年2月至3月,全球对游轮上COVID-19暴发的公共卫生应对措施.美国CDC





欢迎转发,点个“在看”

让我们被更多人看到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