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京的冬天真是寒冷又漫长,冬天不下雪,春天不开花,这都三月份了,还是不见一丝春意。
开年先立flag,除了越野跑计划以外,还有今年
要学习的技能、完成的项目:1.资助两个贫困山区的适龄上学儿童;2.考个托福,把英语捡回来;3.
夏天学游泳;4.国庆雀儿山(主峰
海拔6168米
);5.去日本跑首马(可选的有大阪、神户、福冈);6.春节带父母去泰国旅行。
第一项已经完成:『凉山州贫困生一对一资助』
资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学,是我由来已久的心愿,曾经还有过支教的想法,但一直没有遇到合适的机缘。今年终于得偿所愿,每个月100块资助两个大凉山的小学贫困生(初中生200块),从此以后,我的生命里多了一个女儿和儿子。100块对于我而言就是一顿饭钱,对于他们,却是一个月的生活费。从诫环境 西部益善的会长大河兄说,大凉山缺的不只是物质,更缺人文关怀,对于他们而言,这100块不只是物质保障,更是对外面世界的牵挂,是对未来和生活的希望。
大凉山的情况极为复杂,艾滋病、毒品、男尊女卑的陋习、经济落后、消息闭塞等等因素,导致虽然经常被媒体曝光(比如悬崖小学),可还是效果甚微,甚至越扶越贫。大河兄的公益组织『从诫环境-西部益善』常年帮助大凉山的孤贫孩子,通过求学的方式走出来,从此改变自己的命运。在这个不那么好的时代,我们只能帮一个是一个,做一点是一点。
有人说,我们现在可做的事情不多了。
我不同意这样的说法,无论环境怎么变,我都认为,可做的事情还是很多的,最起码从我做起,多读书,读好书,为人处世尽可能少讲潜规则,多讲明规则、讲道理。可以少说话,或者不说话,但不说假话。如果你是一个年轻人,是刚入职的普通职员,那就做好本职工作,先把自己生活过好,把自己活明白;如果你已经具备一定的社会阅历,且是领导或者其他有话语权的人,那就多帮助一下需要帮助的人,或者多给有想法的年轻人尝试的机遇。如果你身为父母,那就从教育子女开始,鼓励他们做自己,鼓励他们质疑和批评,鼓励他们挑战权威。想尽一切办法普及知识、常识,推广科学和人文精神,可以资助偏远山区的孩子,可以身体力行参与公益活动,帮靠谱的机构宣传。
有人说,如果你坚持做自己,活得真实,那是不是意味着“不合群”?
我认为,“合群”是个相对的概念,你在某个圈子,肯定不会百分之百“合群”,所以你可以有很多“群”,对吧?像我就是这样,
专业、工作一个圈,
户外一个圈,公益一个圈,读书一个圈。圈与圈之间可能有交集,但不可能完全重合。很多人就是几面之缘,真的能深入到你生活的,没多少人的。能深入到你生活的,那肯定是三观都比较合的,要看缘分。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吧,见得人多了以后,再热闹的圈子,你也可以立马“闻”出来哪个人跟你对路,哪个人跟你完全不是一路人。“
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并不是虚伪,也不是贬义的。你可以很真实,但要找对对象。
你想要的充实和平和,不是通过外界给予的,是内心和精神的富足。
为什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啊?就是自我修炼,把自己修炼的刀枪不入。
遇到明白人,想多聊几句就多聊几句;遇到糊涂蛋,不想说话一句废话也不多说。
人有很多活法,你活你自己的,其他人的活法,你就冷静远观就好了。你要做的,就是自己变足够强大,这样他们就没有能力干涉你,对你指指点点的时候,你也可以完全蔑视他。
把自己想要的生活整明白了,想要成为的人整明白了,就心无旁骛地奔着那个目标去,就行了。
可以有个性,可以有锋芒。但也可以表面圆滑,锋芒不外露。
再者,不“合群”的孩子,说不定有什么特别天赋呢。
你就是独一无二非常特别的,世间仅此一个,干嘛要把自己活成其他人?想做什么,就去全力以赴。我去烟瘴挂之前,也是非常普通的女大学生一个,但一直想做公益,觉得旅行如果只是吃吃玩玩,简直就是浪费生命。机缘巧合,绿色江河在招募志愿者。当时激动的我呀,非常忐忑自己过不了面试,还给绿色江河写了好长的一封信,说自己有多迫切,对可可西里的感情有多深。还人肉了绿色江河和杨欣。后来很幸运,我就去成了啊,整个项目就五个女生,我是其中一个,从此打开了人生新的一扇门。
走毅行之前,我对百公里,对越野一无所知,根本不确定能不能走下来,更不知道这对团队的挑战有多大。但机缘巧合中了签,那就要认认真真准备。我最开始也就跑个五公里,后来可以跑15公里;还要合练、筹款、找后援、定行程等等,毅行一开始我们队长还受伤,一路磕磕绊绊的,最后我们队竟然全队完赛。然后自己就入坑越野了,再然后我发现我跑量不足,所以参加百日筑基,到现在进行到一半,我应该具备跑全马的能力了,这要是在一两年前,我跑个五公里都艰难,全马?那是不能想象的事情。(我这博士太水了,我从来没有在自己专业内全力以赴过,所以我就不说了。等我努力个三五年,混出个人样儿来,再来吹牛B。
当然,天赋和家庭的因素也会有。不过有些极限还是需要自己去突破的,你在一天天超越自己,就可以了。
比如越野这种事,我就是完赛水平,而且我的极限距离可能就是100公里。这是基因决定的,我不可能成为运动员,也不可能靠越野为生。
你对自己的身体和秉性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以后,你就会知道自己强在哪里,也会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这都是在你不断尝试新的事物上,不断挑战自我的基础上的。
坚持跑步,就是一件自律养成的事情。因为你会发现,同时也需要控制体重、控制饮食、还有作息。
我启蒙导师是文学博士嘛,他老人家说:文学,就是要大量的阅读。读的书多了,自然就会写了。他说他读博士的时候,老板假期给他列一堆书单,然后假期回来,可不是让他写读后感。而是把他叫到跟前,问:你对第几章的第几页那个什么什么,有什么看法?如果不是通读过全书的,是不可能回答到点子上的,都是布置的那种砖头书,想蒙混过关那是不可能的。哪像现在的文学博士,一天到晚不知道在干嘛。他老人家家里倒是没什么书,但肚子里很多书。《三块广告牌》里面那个有胸无脑的女生名字,就是他说的,这是“荷马史诗”里面最漂亮但也最蠢的女生名字。所以说嘛。一个人读没读过书,读过多少书,不是看他列的书单,也不是张口闭口名人名言,而是从这种不经意的细节,看出来滴。反正他说的很多话,我都得问一下度娘。主要是我比较没文化,记性又差。我就做不到像袁腾飞那样,对历史人物如数家珍,讲历史故事眉飞色舞的,年份、地点丝毫不差。。我都得问一下互联网,确认一下,哈哈哈。经常记错。
你走什么样的路,就会遇见什么样的人。你走不寻常的路,你就会遇上和你一样追求不寻常人生的人。所以,不用怕孤单。
一定要去尝试,要多尝试。我的启蒙导师,在我这个年龄,在我还没有出生的年纪,就已经骑行去内蒙了,去登格兰丹东雪山。90年代初,中国一贫如洗,登山装备都差不多是进口的,一个冰镐好几千块,那就是天文数字。那时候还没有修四环,他跟他的小伙伴在北京市骑自行车满北京市地拉赞助,最后拉到了天方方便面,登协好像也给了点资助,那也是碰壁无数啊。而且登山这种极限运动还不同于其他的,一点差错,你有可能命都不保。他老人家就遇到了,从格拉丹冬掉下来,直落一千多米,两颗门牙都磕掉了。后来他自己走了几天几夜,生生是从冰川里走出来了,遇到了牧民,才得救。我看过他写的纪实日记,特别跌宕起伏,半夜哭成狗。
人生大约就是这样吧,不断受人启发,不断成长。我高中的时候特别佩服我们班主任,现在每年春节我都会去他家看他。小时候我觉得他就是我不可超越的巅峰,现在发现我在某些方面超越他了。过完年,给他老人家寄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冯友兰、胡适的《中国哲学史》,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反哺。
所谓“成功人士”,可能出身不尽相同,能力和天赋也不一样,但一定是有一些共同的品格和品质的。
专注、自律的人,比较容易做成事吧。
我一高中同学,大学上的不咋地,天津的一个三本?但就是对电影和动漫感兴趣,大学自己办了个动漫社,自己学一些剪辑软件什么的,拍一些事实上很不咋滴的片子。然后,后来他突然消失了一年,再出现的时候,竟然被纽约摄影学院(还是那个学院来着?反正挺牛的)录取了,导演系。
应该是自费,他又借了不少钱做学费和生活费,然后就去了。后来就看他混迹好莱坞片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