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院外
批判者与建造者的联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他化自在天  ·  2月第4周祝福语「二笑江湖」 & ... ·  23 小时前  
他化自在天  ·  《从艺术家,取长补短》(营销艺术入门1/la ... ·  2 天前  
廣告狂人  ·  “好炸鸡自有答案”,系列整活简直王炸! ·  3 天前  
销售与市场  ·  投入上千万,商超巨头扎堆拜师胖东来 ·  3 天前  
他化自在天  ·  《爆改产品整活用(阳谋级推广入门1/Last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院外

以一个名称的名义|杰拉·克雷契奇|下

院外  · 公众号  ·  · 2024-04-17 09:55

正文

EXTITUTE|批评·家 理论与历史碰撞/个例与议题交织
文| Jela Krečič 译| Althusser 编| 俄狄浦斯培养皿

如果艺术品处理的不再是象征之间的关系、主体之内的纯粹审美, 那么它将何去何从?三位艺术家在2007年合法地将自己改名为“雅 兹·杨沙”(Janez Janša,斯洛文尼亚总理,右翼民粹主义的狂热支持者),这个行为看似荒诞无稽,然而,正是这种荒诞无稽的安排才能对一些潜行在艺术领域中的的元问题——如“名称”的运作机制、作者神话、经济和政治层面的事物作为艺术话语的影子统治者的这一真相——作出哲学性和(艺术语境中)实践性的回应;“艺术”本身和艺术的消费者可能都很难去抽离地看待自身之中潜藏的无知无觉,以及根本的惰性。
如文中所述, 这三位雅 兹·杨沙生产的一系列艺术品都围绕着命名、名字对其对象的指称的合法性(及其社会来源)的问题展开,在他们自己的特殊语境中破坏了传统的进行原创活动的“艺术主体”。通过把他们自己的法律文件、银行卡、签名等现成之物变作被体制承认的艺术品,他们悖论性地揭示了一位艺术家的名字仅仅是一种社会产物,艺术家本人并不拥有它——进而,他不再拥有主体的解释能力,而只是一个被物化的映照者;消费者对作品的连贯性的预期和对它进行阅读和评论的可能性也一并被取消了。这些“作者不明”的作品也间接地说明了,由于我们必须在现代社会中审视附着于“名称”这个概念上的社会化和结构性的问题,这个知识环境已经和产生了作者神话的19世纪大相径庭,艺术内在的解释机制(如果它存在的话)亦有日薄西山的征侯。然而,艺术内在的解释机制真的只是(如福柯所述)由政治和经济力量所统摄乃至创造的吗?同样关注社会的文化表达这一问题域的布尔迪厄会给出不同的答案:文学和艺术,有其自主化的场域。
此文收录于Janez Janša and Beyond,这本文集收录了姆拉登·多拉尔(Mladen Dolar)、罗伯特·普法勒(Robert Pfaller)、斯拉沃热·齐泽克(Slavoj Žižek)、杰拉·克雷契奇(Jela Krečič)关于Janez Janša的艺术的四篇文章,此文作者杰拉·克雷契奇是一位斯洛文尼亚专栏作家、记者,她与她的丈夫哲学家斯拉沃热·齐泽克于2013年结婚。院外对中文译本稍作修订,将分三期推送全文。
All About You (detail) Janez Janša, Janez Janša, Janez Janša |2016
以一个名称的名义|下 2017
本文3500字以内| 接上期
一些银行卡(Bank cards)

正如我们尝试去展现的,在杨沙的项目里,作为现成之物的名称涉及公民身份与艺术——换句话说,它涉及三位艺术家准备在艺术场域中通过以名称作为作品本身的艺术形式牺牲掉的作者功能。这种行动的结果是,他们被化约为一种非存在或者为艺术的存在(being-for-art),或甚至是为名称之艺术的存在(being-for-the-art-of-name)。在这里我们处理了名称的另一维度——认同的维度。【1】杨沙的艺术项目同样也处理了法律认同与身份,也就是说,它被认为关系到国家识别和确认其公民的方式:通过法律文件、图片以及生物数据(类似于护照的指纹印)。

这在三位杨沙的项目“一切关于你的”(All About You)中变得尤为重要:一幅特殊的三连画,包含三张放大的三位艺术家的身份证;然而,它们中的每一个都是由一百张银行卡(Visa®、Mastercard®、Maestro®)组成的马赛克。在这个项目里,艺术家利用了银行提供给客户所谓的个性化银行卡:一位用户可以使用一张以其喜爱的简单视觉图像为装点的银行卡来支付(即使它依旧遵从银行的规章制度)。【2】

在“一切关于你的”(All About You)这个展览中,任何一位艺术家都放大了他们身份证的图像,将其分割成数百个如银行卡大小的零件,然后,在接下来的15个月,重新将其制作成一张个性化银行卡,任何一张都以他身份证的一部分来装点。由于银行认为,斯洛文尼亚的身份证的要素并不完全中立,因而这个进程的进展并不顺利。卡片上印有两种语言的几个单词,包括 spol(性别)一词。因此,根据他们的规定,银行官员经常拒绝三位杨沙的申请。更有甚者认为卡片上装饰的“Janša”一词是有问题的,即使卡片持有者的名称——雅涅兹·杨沙——是印在卡上的。因此,在展览中,三幅马赛克并不完整;其中两个缺少犹如拼图游戏的几个部分。
【1】 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阐述了对身份问题最富有成效的见解之一。象征身份是他在几部作品中处理的一个概念。只要提到他在所谓的“欲望图”中构思身份的方式就足够了,他在其中发展了想象身份和象征身份之间的区别。他的论点的优雅之处在于,他展示了想象的身份如何依赖于象征的身份:他者感知我们的方式构成了我们想要感知自己的方式,也就是说,没有象征身份就没有想象中的认同。参见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弗洛伊德无意识主体的颠覆和欲望的辩证法”,Écrits(伦敦,纽约:WW Norton&Company,2006年),671-703。
【2】 例如,该银行不允许使用包含有争议的词语或受版权保护的标志和图像。
All About You |Janez Janša, Janez Janša, Janez Janša|2016
这个作品开启了杨沙项目的另一维度——财政与经济的方面。项目的灵感来源于尼日利亚,万事达卡(MasterCard)公司与尼日利亚政府合作,计划推出一种所谓的智能多用途卡,它将结合个体的个人、生物识别、健康、银行和其他数据。展览名称的灵感来自非洲联合银行(United Bank for Africa)宣布借记万事达卡(MasterCard)的活动,其口号是“All About U”。这是一张个性化的借记卡,由银行董事总经理介绍如下:“您不需要银行徽标,而是您的个人徽标或身份。”这恰恰巧妙地与当下的意识形态符合——个人与他的愿望受到高度的赞扬与鼓励。当今意识形态是基于这样一个理念,即个人应当与其想要的或渴望的东西保持关系:他或者她不再与更大的社群或者国家的需求绑定,而只是需要他(她)自己需求和愿望的答复。

一张与个人身份相呼应的银行卡,同样为我们展示了当下人们的愿望,即不愿意永久地接受一个特定的身份,并且在对他(她)变化的身份、愿望以及终身教育的无休止回应中,不断地改变它。无需多言,这种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对劳动力的需求是相辅相成的,劳动力是灵活的,永远不被一个稳定的合同或者就业所束缚。个人无限可能性和他(她)应当发展的无限潜力的想法有阴暗的一面——他(她)的所有活动或寻找新自我的努力都是持续监视的对象,这为大公司提供了营销的可能性:它们可以访问所有的个人数据,也能让国家机器深入了解他/她(潜在或假定的)威胁活动。将所有个人数据组合在一张穿透了公民身份、人权等领域、进入了经济领域(当然,如果用马克思主义的术语来说,即进入了政治经济学领域)的卡片中的想法,揭示了个人的身份是如何在这样一张卡片中被捕获的——我们还应该如何看待国家与公司之间以这种卡片形式存在的相互联系呢?因此,这个项目预料到了私人公司掌握个人的、健康的以及其他数据的这一进程,而且,这一进程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投入运作。在展览的三联画中的数百张银行卡被组合成了雅涅兹·杨沙的身份证,这一事实也许会被看作是世界公司蚕食曾经是国家权利领域的寓言。因此,这一项目的讯息便尤为令人担忧:尽管一个个体一遍遍地被摆到他(她)自我发现的路径上,但是经济领域早可以广泛接触他(她)的部分身份。换句话说,归根结底,真正重要的身份是公司、银行和国家感兴趣或从中盈利的身份。当下,也许比以往都更加显露出了这一点,由于他(她)的命运掌控在远比个人强大的体系上,在自由成为多样的身份的旗帜下,主体个人的身份变得越来越不重要。杨沙的“一切关于你的”展览讽刺性的揭示了,事实上,我们公民地位、公众身份早已屈服于经济体系与全球资本主义。

就艺术领域而言,“一切关于你的”(All About You)的主要特征便是它引入了特殊的时间性:正如列夫·克雷夫特(Lev Kreft)在《流形三联画》(Manifold Triptych)【3】中指出的那样,这件艺术品的性质随着艺术品中最后三张有效银行卡的有效性而变化(其他97张卡在提交新申请时已过期)。“最后,它将仅仅表现三张由未使用银行卡所组成的身份证。在这种状态下,它可能由任何买家拥有和占有,因为它不包含任何有效文件,它将继续作为一件艺术品存在——三个身份的展现,但已不再是那件在仍在生产过程中的和一开始时的艺术品了,当时每个新的建构的元素都“存活着”并且是真正有效的,直至另一种状态的来临。”【4】

与“签名”(Signature)或者《350个雅涅兹·杨沙可乐瓶子》(350 Janez Janša Bottles projects)类似,这件艺术品抛出了关于作者身份的问题:艺术品的作者是生产了所有卡片,并在法律意义上拥有它们的银行吗?真正的艺术家雅涅兹·杨沙是申请数百张银行卡,并同时支付8欧元来注册新的银行卡的银行客户吗?米尔延科·利库尔(Miljenko Licul)是设计斯洛文尼亚身份证模板的唯一真正作者吗?事实上,仅仅作为银行卡的用户而非持有者,如果艺术家在这些卡仍然有效的时候出售,那么他们将会触犯法律。【5】

因此,这个项目表明,福柯所分析的作者功能应该由时间维度来完成。一般来说,作者的名字是无限的——作者功能保证了艺术品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一切关于你的”(All About You)中,这个承诺被打破了,或者更确切地说,甚至没有被给予:艺术品,它的性质,它的地位,会随着时间而改变——它的所有权也会改变。
【3】 Lev Kreft, Manifold Triptych (Ljubljana: Aksioma, 2017).

【4】 同上,第14页.

【5】 同上,第13页
All About You Janez Janša, Janez Janša, Janez Janša|2008
对于名称的结论(The conclusion of the name)

当一个名称,作者名称,变成艺术品对象本身,会发生什么?对于以名称的名义生产的艺术品,我们能论说些什么?一方面,我们在处理作者的某种伦理姿态:他们放弃了他们的艺术主体性,向一个名称以及其意义的领域投降。有了这种从属关系,作者功能同样也改变了:我们不再需要一个大他者(应当进行解释的主体)的艺术形象,来保证它的作品的意义;我们有三位可互换的作者,他们揭开或者解构了作者的特殊形象。

另一方面,作者的政治或者社会维度显露在了我们面前。一个名称竟如此直截了当地占据了艺术品的核心舞台,我们不得不将其看作是国家所有的东西,在某种程度上是另一大他者操控了它以及其主体。在这个意义上,杨沙的作品侵犯了艺术话语,并且进入了一个极为基本的政治话语:建立起公民身份以及当下管理公民身份方式的政治话语。通过他们的一些项目,尤其是“一切关于你的”(All About You)和 《350个雅涅兹·杨沙可乐瓶子》(350 Janez Janša Bottles projects),杨沙也进入了经济领域,并指出了经济话语超越或支配他人的方式。或者,换句话说,这种话语体现了当今的意识形态,它将国家资本与私人资本之间的界限模糊化说成是中性的,甚至是符合公民及其不断变化的身份的最佳利益的。

杨沙所有的活动,在以名称的名义中展演,将我们再次带入了名称的本体论维度,几个世纪以来,它一直在哲学里阴魂不散。一旦成为了艺术品,名称开始对主体与大他者产生各种影响。它削弱了象征性宇宙,意义、理解与解释的宇宙,甚至使之消散——它变成了他本应命名的真实。一个名称是真正的承载者,其不断地破坏作者功能与话语作用的方式;是一个等待被正确命名、被指代以及为象征界所接受的承载者。

正如拉康指出的,当象征混入实在,我们便是精神病——精神病患者常常将词当做是物。在粗幼的眼光下,杨沙的实验可能常常被视为半疯半癫的,但是事实上,他们以一种更为预兆性的方式指出了,我们整个晚期资本主义文明的精神病维度正缓慢但又无情地到来。
Signature(HOLLYWODD WALK OF FAME) Janez Janša, Janez Janša, Janez Janša |2007
版权归译者所有,译者已授权发布。
文章来源 Janez Janša and Beyond|2017
▶目录
WHAT'S IN A NAME?/Mladen Dolar
IN THE NAME OF A NAME/Jela Krečič
ONE FOR ALL, ALL FOR ONE: JANEZ JANŠA, Theology and Magic of the Name and Its Plural/Robert Pfaller
NAMES THAT DIVIDE/Slavoj Žižek

院外计划 不同的板块分进合击:
汇集、 映射、交织、对抗,突破各自的界限,
打开已在却仍未被再现的环节,把握更为共通的复杂情势,
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地回应
批判者与建造者的联合 这一目标。
意识形态的黄昏|埃尔诺·卡莱对“-主义”的批判|1925
这篇对旅欧的俄国先锋派艺术埃尔·利西茨基与德国人汉斯·阿尔普的构思、策划的小册子《艺术的诸种主义:1914-1924》[Die Kunstismen / Les ismes de l'art / The Isms of Art: 1914-1924]的短评中,卡莱追问的并不特指标题中的“-主义”,而是更为广泛地指向了一系列有关“-主义”及其时代:它们的存在方式、彼此间的斗争关系以及以“主义”自居者无法消除的二元对立思维。而《-“主义”》图册罗列了诸“主义”的名目,以文字标记立场,以图像示明创作的结果。它看似如词典般精准、迅速引导阅读者找到每一“主义”的定义,可一旦理解利西茨基1924年对“国际构成主义”之存在的迟疑,深入书中经他“摆弄”的图像,又很快能察觉出他对遍地开花的“主义”的警惕。“-主义”,最终往何处去?而卡莱在标题和行文中就已经明确的指出,这只不过是“意识形态的黄昏”。人们应该终结这类围绕着“艺术的主义”展开的意识形态斗争,将全部已经可以运用的技能投入到现实的、具体的、真正的革命战场中去。
每个流派,或者每个阵营,都在用最极端的、最严格的方式来衡量个人的使命和成就。选择的过程已经开始,唯一的基本指导原则是:艺术家在自己的领域,通过自己特殊的手段和信息,能够完成什么?
合集 2017/18 - 2021/23
院外 自从2017年4月试运行到2018年4月正式运行以来,推送千余次原创文章,形成五个稳定的板块,分别是:BAU学社、星丛共通体、回声·EG、批评·家、BLOOM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