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纸上建筑
有趣的时事评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京报评论  ·  举报学校提前开学遭“回怼”,是对违规的纵容 ... ·  16 小时前  
人民日报评论  ·  锚定目标任务 保持攻坚劲头 | 今日谈 ·  23 小时前  
人民日报评论  ·  行囊改变 温情不变丨金台随笔 ·  昨天  
CHINADAILY  ·  哈尔滨亚冬会大量门票已开售!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纸上建筑

信息公开就是最好的疫苗

纸上建筑  · 公众号  · 时评  · 2020-02-22 12:09

正文

昨日央视通过白岩松之口,终于说出了这样的话: “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信息公开就是最好的疫苗”——这是多么痛的领悟,这句话一举成为第二天的热搜。

其实,前半句铺垫也可以切掉。病毒本来就没有特效药,这不是什么情况,而是常识。同时面对突如其来的新病毒,也完全指望不上疫苗,任何疫苗的开发都至少一年半载,彼时黄瓜菜都凉了。

抗击高传染性新型病毒的唯一方法,就是及时采取隔离措施,靠隔离来让病毒找不到下家而自然消亡。十七年前我们靠这个战胜了非典,世界各国也是靠这个撑过了很多次疫情,今天我们依然要靠这唯一法宝才能免遭涂炭。

而及时采取措施的最重要条件就是信息公开透明。如果连疫情都不知道,你怎么去防?不设防就将成为爆发的温床。无论有没有特效药,信息公开都是最好的疫苗。

这是多么痛的领悟,我们可以对比一下。由于武汉数万人级别的感染量,给大家留下了传染性极强的印象,实际无非也就是通过呼吸飞沫或接触传播,同其他病毒的传播途径并无二致。武汉的灾难是因为前期社区传播失控,而并非病毒格外凶猛。譬如湖北以外的其他城市,在出现几十例、几百例患者的初期就采取了积极的隔离防控措施,很快就控制住了传播势头,迄今已经十七八天数据连降。

如果抛开武汉和湖北,控制疫情根本不是个事儿。非典之后的十七年间,我们曾经成功地早期控制住了禽流感等很多次致命病毒的进攻。当时也有各地此起彼伏报告疫情,都是随时出现随时扑灭,没有造成大规模人际传播。

新冠病毒格外凶猛,是武汉大规模传播基数之后给人造成的印象,死亡人数也多了,病逝的名人也多了,离奇的传播途径也多了。然而它是不是真的比其他病毒凶猛,其实未必,迄今我们并没有见到普通居民楼重复当年香港淘大花园三百多居民感染的猛烈情景。

人祸猛于病毒也。现在我们复盘整个过程: 12月31日网曝华南海鲜市场不明原因肺炎的疫情,1月7日实验室检出新型冠状病毒并获得全基因组序列,在这两个环节并没有耽误。但是在1月初,8名吹哨人被武汉警方训诫并上央视示众,从此封住了当地医务界的口,一举改变了整个信息公开的走向。自此之后整整20天,外界每天得到的是疫情已经被成功控制的假象,在湖北两会期间甚至多日没有新增病例,直至20日钟南山发言、23日武汉封城,形势爆炸性地急转直下。

这当然不符合自然的传播规律,因为自然规律被掩盖了。现在我们才知道真相,在一月初之后武汉各大医院已经开始井喷,已经开始出现人传人和院内感染,病毒有 20天的充分时间一步步演化为广泛的社区传播。

现在我们统计医务人员感染数量为 1700多名,多数都是在信息不完全的状态下无意中招的。病毒凶猛,但是主要攻击不设防的人,如果都像后期一样做好全身防护,医务人员感染率是很低的。譬如当年收治近千名非典患者的小汤山医院,成功实现了医护零感染、附近村民零感染——难吗?做好防护就不难。可以说这1700多名战损医护,大多都是信息不透明的牺牲者。等到疫情结束,我们再统计一下外地支援武汉医护人员感染率,就可以看出巨大的区别。

信息公开就是最好的疫苗,而信息不公开就是杀人害命。

信息公开天然就具备抑制传播的效能。哪怕我们并没有强大的政府,只要让老百姓知道真相,能够及时做好个人防护,病毒的传播能力也将大打折扣。

而在前期失控之后,如何力挽狂澜,还是要靠信息公开。春节之后,全国各地采取了最强力措施,把疫情信息和防护常识普及到田间炕头、妇孺皆知,不戴口罩人人喊打的地步,才算真正建立起了严密防线。到了这一步,才能说有了胜利的信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