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守文是个东北汉子。
文
|
铅笔道
记者
代伟
►
导语
“
中科创想智慧医疗自
2014
年
11
月开始筹备以来,一直发展得颇为顺利。
”
创始人王守文将其归功于自己
“
看的比较深,想的比较远
”
,比如花费
6
个月时间去实地调研,
“
不像创业公司干的事
”
。
公司的核心产品为远程门诊在线诊断平台。
公司和中日友好医院合作,融合多媒体视讯、
H5
在线阅片、
DICOM
影像三维重建等技术,实现线上远程诊断、专家辅导、到院为患者手术等服务。
平台现有
400
余名中日友好医院医生(职称在副高以上),已签约
16
家县级医院。
王守文表示自己现在似乎什么都不缺,无论是资源、技术,还是运营。
而这场互联网
+
实体医院模式的
O2O
医疗实验结果如何,还有待时间去检验。
注
:
王守文承诺文中数据无误,为其真实性负责,铅笔道已备份录音速记,为内容客观性背书。
以下为王守文口述,铅笔道整理。
我原来是中科创想科技有限公司总裁。这是一家成立
10
余年的软件开发公司,为医院提供会诊底层技术等服务。
2006
年,
中科创想
开始为解放军总医院做会诊平台研发
,即通过视频、影像数据、远端音频对话等,让医院之间实现远程诊断。
远程诊疗是未来的趋势。由于体制等原因,常规用户接触不到,只有住院病人才能享受这一服务。但申请使用的流程拉得很长,
故设备利用率只有约
10%
左右,且会诊数量无法得到提升。
于是,我想将其变成常态化远程门诊。
将这种远程诊疗的方式从住院楼移动到门诊楼,成立远程专家门诊室。
为了验证模式可行性,我们开始市场调研。
内容包括远程门诊技术、国家政策、患者接受度、专家、竞争对手等因素。
6
个月时间,我们走访了解放军总医院的专家医生、会诊中心负责人、
200
余家镇级医院及接受过远程会诊的人们。
结果显示,人们对远程会诊接受度为
80%
以上,满意度为
90%
。而网上看病的只有百分之几个点,
C
端付费意愿不强。
调研结束后,我打算将项目做成
B2B
模式
:先通过
C2C
复诊工具储备医生资源,再搭建
B2B
远程门诊平台,最后做基层教育远程培训。
2015
年
3
月,产品进入研发。
首先我想建立一个复诊咨询及陪诊平台,此举是为了储备医生资源。
通过人脉关系,我们与来自中日友好医院、协和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北大人民医院等医院的专家(要求
3
甲医院副高级以上)达成合作。
这款产品于去年
6
月上线,名字叫作
“
问太医
”
。它
主要面向肿瘤等复杂病情的复诊患者。用户能在
Web
网页上看到医生的简历、在职单位及复诊时间(一般安排在周六日或医生串休时间)。
患者方由医生导入,他们可以选择时长
15
分钟的视频咨询或者电话咨询。
其中,副高职称收费
300
~
600
元,正高职称收费
400
~
800
元。每周平台交易
7
~
8
例,我们从中分成。
通过这种方式,截至今年
1
月,我们储备了来自上述四家医院的
900
多名医生
。通过和亲陪诊等专业陪诊机构合作形式,线下陪诊团也组建完毕。
于是,我们开始着手搭建创收能力最强的第二板块
——B2B
远程门诊平台。
在我着手干第一板块时,很多人表示不理解,比如我的邻居及校友张春龙(
Leo zhang
)。
他对国内的医疗安全等问题一直很关注。
1
年前,张了解到我在做复诊咨询工具,表示不以为然:
“
现在如春雨医生等移动咨询平台已经很大很方便了,你这个项目我没看懂。
”
由于涉及商业机密,当时我不敢对他说自己的规划。
直到今年年初,我着手搭建远程门诊平台,碰到他从国外回来,才对他说了公司发展方向。
听完后他直说了不得,想要带资加入团队。
4
月,在北京郊区一家红酒酒庄的地下一层酒窖里,我们确定了合作
——
张春龙向公司注资
1000
万元,并加入团队。
◆
王守文和张春龙在酒窖里确定合作。
我们融合多媒体视讯、
H5
在线阅片、
DICOM
影像三维重建等技术,让中日友好医院为县级医院提供线上远程诊断、专家辅导、到院为患者手术等服务。
公司现已和中日友好医院合作。医院远程医学中心收到预约申请后会在
72
小时内做出反应,安排专家(如科室主任医师等)进行会诊。
◆
中科创想智慧医疗服务架构
除了远程门诊平台,我们还帮助县级医院搭建远程门诊
专科科室(眼科、肿瘤科)。
首先,我们根据当地情况进行规划,考虑因素有人口量、医院规模、人均收入等;其次,医生指定建设方案,比如根据科室标准配备器材、人员;最后双方敲定方案。标准化科室的建设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