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素化(ubiquitination)是一种关键的翻译后修饰,通过将泛素(Ub)连接到靶蛋白,调控蛋白降解、信号转导等多种生物学过程。E2泛素结合酶在决定泛素化位点和类型中起核心作用,但其在活细胞内的特异性功能尚不清楚。现有方法在解析E2特异性泛素化时受到空间位阻等限制,亟需开发更高效的工具。
2025年1月6日,
清华大学药学院
尹航教授
(通讯作者)和课题组成员
博士生沈思奇
(第一作者)两人在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期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E2–Ub-R74G strategy reveals E2-specific ubiquitin conjugation profiles in live cells的论文。
该论文开发了FUSEP(fusion E2–Ub-R74G profiling)策略,通过标记特异的LGGG残基并结合质谱分析,系统解析E2酶的泛素化模式,包括赖氨酸和非赖氨酸泛素化。该方法揭示了E2酶在非赖氨酸泛素化中的新作用,首次发现酪氨酸泛素化,并鉴定了与UBE2D3协作的E3连接酶RNF149及其调控焦亡的功能。这一工具为理解泛素化机制和开发治疗策略提供了新思路。
FUSEP策略的设计与验证
通过在E2与Ub之间引入特异性突变Ub-R74G和灵活连接子,该策略确保HA-Ub能被细胞E1Ub激活并由探针特异性E2优先加载,实现对E2特异性底物的标记。图中验证了fUBE2D3-HA-Ub探针的稳定性、活性及其与内源性E2的低竞争性,确保其能反映细胞中真实的E2活性。Ub-R74G突变生成特异性LGGG残基,结合LC-MS/MS分析,可系统解析赖氨酸和非赖氨酸泛素化模式。通过探针优化和细胞内实验,确认了策略的高灵敏性与特异性。
图1:基于fE2–HA-Ub探针的开发与细胞验证。
E2-E3配对及其特异性底物
通过fUBE2D3–HA-Ub-R74G探针,揭示了E2特异性泛素化位点,确认了多个E3连接酶(如RNF149和NOSIP)与E2配对的可能性。探针标记实验在不同细胞系中进行,结合LFQ分析,鉴定了参与泛素化途径的蛋白。通过诱导突变和功能验证,进一步解析了RNF149特定赖氨酸位点的功能。该策略能够系统性解析E2特异性泛素化及其调控网络,为研究泛素化通路提供了新工具。
图2:tE2~HA-Ub和fE2–HA-Ub介导的泛素连接特性分析。
E2酶介导的非赖氨酸泛素化特性
羟胺处理裂解泛素氧酯键,显著降低由UBE2J2、UBE2Q1等E2酶标记的高分子量(HMW)蛋白信号,显示其非赖氨酸泛素化特性。UBE2D3和HOIP共表达实验进一步支持丝氨酸/苏氨酸泛素化的可能性。结合JOSD1去泛素化实验验证,确认了多种E2酶在非赖氨酸泛素化中的功能。LC–MS/MS筛选发现CUL1蛋白可能具有酪氨酸泛素化修饰,为研究非赖氨酸泛素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图3:通过E2–Ub-R74G探针和羟胺处理分析E2特异性非赖氨酸泛素化。
人类CUL1蛋白的酪氨酸(Y99)可能存在新的泛素化修饰形式
Y99位点的GG修饰谱图在不同构建体中被检测到,突变分析显示Y99突变为苯丙氨酸减少高分子量(HMW)CUL1比例,而突变为赖氨酸增强HMW泛素化信号。采用o-硝基苯基酪氨酸(ONBY)封闭Y99的羟基也减少了HMW带。进一步验证还发现OGT蛋白在Y112和Y384位点存在酪氨酸泛素化,为非赖氨酸泛素化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图4:鉴定在酪氨酸上具有不同功能的新型泛素化类型,作用于CUL1。
UBE2D3与RNF149在免疫细胞中的功能
RNF149与UBE2D3在细胞膜附近共定位,参与泛素化修饰。体外实验表明RNF149通过K6或K27链接形成HMW泛素链,并将炎症小体调节因子ASC作为底物。RNF149过表达增加ASC的HMW带,而RNF149敲低通过shRNA增强ASC表达,且促进THP-1巨噬细胞中GSDMD裂解,从而增强焦亡反应。进一步实验表明,GST–ASC可以下拉RNF149,表明两者直接作用。MG-132处理验证RNF149介导的ASC降解依赖于蛋白酶体途径。
图5:RNF149是一种单跨膜泛素连接酶,可泛素化并降解ASC。
【
小结
】
FUSEP策略使用fE2–Ub-R74G探针填补了研究E2特异性泛素化的空白,能够区分E2特异性的泛素化谱与整体泛素化谱,从而为研究E2酶的作用提供了更高的分辨率。该方法有助于深入了解非赖氨酸泛素化过程,并能揭示E2酶如何与不同的E3连接酶进行相互作用。研究还发现,CUL1中的酪氨酸泛素化是一种新型的翻译后修饰类型,提示泛素化可能在不同氨基酸上具有细致的调控机制。此外,研究表明,了解非赖氨酸泛素化可能为技术进步和治疗应用提供新的方向。
【
人物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