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对医疗行业产生了或显著或深远的影响。而医学影像正是其中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据国金证券报告显示,目前国内影像市场规模在2000多亿,省会城市的医学影像中心规模在250-300亿,县级市医学影像中心规模在300多亿。
如何让医疗影像也进入“微时代”,与互联网紧密融合?
微云影像给出的答案是:通过挖掘HTML5标准各项技术,并采用云计算、云存储、CDN等互联网技术,提供快速、专业的H5架构影像调阅技术。调阅技术不仅可以在PC、PAD、手机的浏览器中打开,也可以轻松集成到app、桌面程序中。
◆ ◆ ◆
利用HTML5在线医学影像调阅技术,提供互联网医学影像接入服务
目前国内医院更多的还是使用影像胶片。由于医院之间系统不互通,胶片信息量太少,病人如果转诊,往往需要重新拍片,医生查看到原始全息的DICOM数字影像资料,才能给出准确的诊断意见。
彭志勇有10年以上PACS系统研发工作。在医疗卫生领域扎根十多年后,他认为外部的基础条件基本具备了,接下来需要在应用方向做突破。
于是成立了微云影像,研发出DICOM HTML5 Viewer v2.0技术,提供互联网医学影像接入服务,包括医学影像(DICOM)的接入、存储、及调阅的公有云SaaS服务。
团队核心成员有外企医疗软件产品的设计、开发、管理经验,同时也有诸多大型三甲医院远程医疗、文档影像平台、RIS/PACS、集成平台项目实施经验。
“之前医生去互联网上看片子,必须购买PACS或工作站,一个几千或几万美元,成本很高。除此以外,技术并不适合互联网环境。我们现在基于H5技术,可以切入到任何系统,但不参与整个工作流程,所以用户自身的业务模式不会被干扰。”
据猎云了解,微云影像的产品有几大特点:
通常在医院业务里嵌入流程服务,往往需要几周甚至超过一个月。彭志勇却告诉猎云,一个成熟的程序员只需一周就可以把微云影像的服务接进去,同时不需要任何插件。
“熟悉时间太长,学习成本太高,别人就不会用你的产品。”
此外,影像云平台的接入不收取任何平台接入费用,只按照实际发生的业务量收取费用。
一些传统医疗影像软件的Web解决方案,采用服务器端渲染方式,导致用户操作响应慢。
微云影像采用纯互联网架构(云计算,云存储,CDN等),支持16位灰度的有损压缩和无损压缩技术,使得CT序列的首页影像可以在瞬间加载完成,窗宽窗位的调整在10毫秒之类完成,并且具备调整布局、窗宽窗位的调整、旋转、翻转、放大、缩小等功能,支持MPR、MIP、VR等三维重建技术。
微云影像的接入服务对操作系统没有要求,无论是Windows、Linux、Unix,还是国内的麒麟;同时,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或者智能电视,甚至是QQ、微信、微博等APP,只要是操作系统里有支持HTML5标准的浏览器,DICOM HTML5 Viewer都能运行在其中,在线打开医学影像。
◆ ◆ ◆
“两条腿”走路,施行“三不”原则
公司现有两条产品线,一是互联网医学影像接入服务。二是面向专业医生的影像病例库和科研数据库。
“互联网医疗选择还没有到爆发点,所以我们要用两条腿走路。”
彭志勇告诉猎云,第一条线可以培养医生对微云产品的认知,第二条线则能带来盈收,彼此相辅相成。据透露,由于这样的战略设置,公司在成立后的几个月已经开始盈利。
同时基于大背景和公司自身条件,团队在现阶段有“三不”原则——不免费不定制不销售。
“把服务做出价值是产生竞争力的关键,我们现在不做C端,如果用户有使用需求,他自然会为产品付费。有盈利才能证明你的商业模式是对的。”
微云影像的B端用户主要为三大类:互联网创业者、医院方、政府相关项目。
尽管用户类型不同,彭志勇表示,产品提供的都是基础服务,由于现在互联网存量不大,对定制化要求不高,所以尽量不去界定用户,避免陷入定制化泥潭。
政策,是公司发展中非常关键的一环。有赖于政策对医生多点执业的放宽,医生对在线医疗的依赖会逐渐增大。
不过,微云影像并不直接和医院端接触,更多的是将服务卖给互联网医院、远程会诊、健康档案等互联网医疗从业者,让他们和医院方对接。当然,一些优质的医院用户,团队也在接触。
“我们不直接做销售,更多还是靠口碑相传,这样的方式在医疗行业其实更有效。”
彭志勇坦言,如何把医学影像作为起点去扩散服务,是公司行进过程中要思考的问题。接下来公司也在筹备更长远的战略布局。
“先做深,再拓宽。在细分和纵深很多领域都可以做,但这一切都是以核心优势为基础。”
团队现正寻求首轮融资,同时面向互联网医疗行业寻求更多合作。
项目:微云影像
公司:北京微至云动科技有限公司
网址:www.weiyunyingxiang.com
[猎云网所有原创及编译文章不可随意转载,白名单授权请在文章末尾留言,或联系微信号:lieyunwang(备注“转载”),回复关键词“转载”看具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