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山浮生
来跟我一起打开脑洞,认识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北山浮生

美国精神的朽烂:从弥赛亚到索多玛

北山浮生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22-01-19 20:32

正文

2021年底,网飞公司(Netflix)出品了一部神剧:《不要抬头》。

剧情开头很俗套,一个科学家团队偶然发现一颗新彗星,而这颗彗星将会带来如同恐龙毁灭的世界末日。他们立刻向总统反映这一情况,然后寄希望于美国在他们的带领下拯救世界。这个开头和1997年的电影《天地大冲撞》不能说是一模一样吧,也至少有80%相似度了。



《天地大冲撞》剧照,中间黑人是总统

但接下来的套路就完全翻转了。《天地大冲撞》的剧情是:英勇的白人主角驾驶“弥赛号”飞船飞往慧星,把预先准备好的核弹放置到慧星上面引爆,以令它化成碎片或是改变轨道。主角英勇地完成了任务,却发现计算有误,爆炸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慧星碎成了一大一小两部分,第一块小彗星以超过声音的速度撞进了大西洋,顷刻之间纽约、波士顿、费城等地被海啸吞没。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 主角毅然决定牺牲自己拯救世界。 他启动核装置,义无反顾地冲向随后而来的大彗星块,苍穹划过一片壮丽的流星雨,人类终于得救了。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好莱坞套路的英雄主义电影,赚足了观众的眼球和眼泪。

而在《不要抬头》中,没有任何英雄。

面对这样一个灭世级的灾难,居然从总统到军方到政客,再到资本、媒体和群众,没有人把它当回事。白宫里充斥着无能且依靠裙带关系的官僚,总统只关心选票,媒体只关心插科打诨赚流量。

群众则被各种无聊信息充斥了大脑,明星绯闻八卦远远比正经新闻受关注。听说彗星的新闻后,第一反应是犹太人的阴谋,打算破坏他们的自由和持枪权。
后来全国还分成两派,一派说要正视问题想办法解决;另一派说大家不要抬头,只要不看,危机就不存在。除此之外则忙着打砸抢,零元购。

资本则只顾挣钱,打算开采彗星资源,搞砸了一切后,拍拍屁股坐上逃生飞船跑路。一帮七老八十的金融巨子、财阀寡头和政界大佬跑到新世界,被一群怪鸟围住,团灭。


疫情前的很多中国人,看到《天地大冲撞》是如此地感动,对美国如此向往。如果早几年《不要抬头》上映,一定会被大量影评家喷到体无完肤。“剧情不合逻辑”“荒诞不经”“污蔑造谣”。但是疫情两年多所经历的一切,让我们看到, 原来荒诞才是真实,甚至现实比电影里还要荒诞。

相隔二十年的两部灾难片,反映了美国社会心态的巨大转变。

美国传统的好莱坞大片,往往带有很浓重的弥赛亚情结,这与美国的立国精神有很大关系。

“弥赛亚”一词源自希伯来语中的māshīah,原意为“受膏者”,希腊文把它翻成christos,由此引出“基督”(Christ),因此“弥赛亚”就是“基督”,两者含义相同。

古代犹太君王和祭司在进行封立仪式时,额上被敷膏油而称弥赛亚。膏油起源于古埃及地区,原本是埃及贵族沐浴完涂抹于身上,可以理解为一种护肤品,其成分是掺了没药,肉桂,菖蒲,桂皮等药材的橄榄油。摩西带领犹太人出埃及后,将膏油作为一种神圣的道具,抹在器物身上,器物就变成圣物,抹在人身上,就成为领袖。

出埃及记中是这么记载的:

耶和华吩咐摩西说:"你要取上等的香料,就是五百舍客勒流质的没药、二百五十香肉桂、二百五十香菖蒲,按着调制香料的方法制造神圣的香膏。要用这膏油抹会幕和法柜,供桌和供桌的一切器具,灯台和灯台的器具,以及香坛、你要使这些分别为圣,成为至圣;凡触摸它们的都成为圣。要膏亚伦和他的儿子,使他们分别为圣,作事奉我的祭司。你要吩咐以色列人说:'你们要世世代代以这油为我的圣膏油。不可把这油倒在别人身上,也不可用配制这膏油的方法制成同样的膏油。这膏油是圣的,你们要以它为圣。’”

浇上这瓶油,你就是领导了

这就是人家埃及人的护肤品亚喂!体现出一个落后民族面对先进民族的不可理喻的崇拜。当然,早些年中国人把美国很普通的星巴克、哈根达斯当做地位象征,也是同样的道理。

当时的弥赛亚观念尚未神化,只是囿于传统犹太教范围,指受耶和华差遣,并被赋予伟大能力和忠诚、坚贞者。

公元前六世纪,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灭亡犹太国,强迫犹太人迁移到巴比伦做奴隶,这段遭遇后来被称为“巴比伦之囚”。犹太人中产生了一种传说,上帝终将派遣一位“受膏者”(弥赛亚)来复兴犹太国。于是弥赛亚遂成为犹太人所企望的“复国救主”的专称。详见: 想要避免内战?美国唯有以毒攻毒!——犹太人与西方文明的纠葛(7)

波斯帝国的开国君主居鲁士释放犹太人,允许他们返回耶路撒冷。欣喜若狂的犹太人称他为“受膏者”(弥赛亚),这一称呼从此开始具有神性。

此后犹太人先后遭受希腊人和罗马人征服。尤其到公元前一世纪,强大的罗马征服了一系列国家,把地中海变成内湖。与强大不可一世的罗马相比,犹太人显得如此弱小,复国希望越来越渺茫,发动起义如同以卵击石,徒增伤亡而已。

这段时间,犹地亚地区时不时就会冒出人自称“弥赛亚”,号召犹太人起来反抗,但都如飞蛾扑火。直到基督教出现,宣称他们所信奉的耶稣就是弥赛亚,但不是“复国救主”,而是“救世主”,或称“救主”。基督徒认为,耶稣基督降生人间,是拯救相信他的人灵魂脱离罪恶,得到永生。

基督教在罗马境内如同野火般传播,逐渐变成了欧洲的普世宗教。基督传教士坚信,自己的信仰与价值观具有普世意义,因而有着将其推广开来的强烈愿望。

至此,弥赛亚情结已经基本成型。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部分:
1、普世价值
坚信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因此要大力推广之,这是拯救世界的善行;
2、英雄救世
如果出现重大灾难,必然会出现一位超级英雄扮演弥赛亚的角色,拯救世界于水火。显而易见,这位超级英雄也是信仰上述普世价值。

美国是一群清教徒建立的国家。清教徒(Puritan)来源于拉丁语Purus一词,就是因为坚信欧洲天主教已经腐化堕落,包括英国宗教改革后的国教也跟天主教半斤八两,一丘之貉,他们之所以愿意背井离乡,冒着九死一生的风险来到蛮荒之地,就是为了开辟符合他们理想的新国度,并在将来有一天将普世价值传播的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世界的救主。美国人所称“民主与自由的灯塔”、“山巅之城”、昭昭天命(Manifest Destiny),皆是出自弥赛亚情结的驱动。

弥赛亚情结这一精神武器具有强大的威力,不仅可以极大鼓舞己方士气,而且可以让敌人主动卸下武器,放弃抵抗。苏联解体成为用精神武器击败大国的有力证明。

电影作为美国人所掌握的舆论传播工具,在传播弥赛亚情结上更是不遗余力。特别是其盛产的灾难片、科幻片、超级英雄片,差不多已经形成了一种范式。《天地大冲撞》就是标准的弥赛亚情结电影,甚至连其中救世的宇航飞船,就叫做“弥赛亚号”。

《天地大冲撞》上映的上世纪九十年代,正是苏联解体,美国赢得冷战胜利,经济形势一片大好,自信心爆棚的时代。那时的美国人已经不满足于拯救现实中的地球了,甚至还拍出《独立日》《黑客帝国》等从外星人手中拯救地球的电影。因此电影中的“含弥量”爆棚。


2008年之后,美国经历了一系列打击,经济早已风光不再,贫富差距日益增大,种族矛盾抬头,政治撕裂与对抗加剧。新冠疫情更是摧毁了一切遮羞布,将美国社会从上到下的荒诞之处展现在我们面前。美国人的心态逐渐转变,再也没有当年战天斗地的豪情壮志,依赖幻想的超级英雄,于是漫威宇宙红到发紫。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