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春节我看了一部电影:《流浪地球》,这部国产科幻片目前有 46 亿的票房。
然而在这 46 亿里面,只有接近 14% 的票房来自一线城市,41% 来自二线城市,剩下的 45% 的票房全部来自三四五线城市。
头条、快手、拼多多,这两年,几乎每一个被大多数人惊呼看不懂的“怪兽”都是从三四五线市场长起来的。
所以,市场上形成了一个共识:
这是一个下沉的时代。必须要向下沉要增长。
—
—
不过,对于下沉市场的理解,很多人是靠抽象的数字和指标。
我的情况不太一样,十四年来,我的工作被法律规定只能在四五线市场开展业务。
大家好,我叫陈振,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得到大学第零期上海班学员。
我的职业是:单采血浆站的站长,我个人献浆有55次了。
我这个职业听起来有点陌生么?简单粗暴的解释,
就是在县域市场组织、动员健康适龄的人群有偿捐献血浆。
这里稍微说明一个背景知识:大城市里熟悉的义务献血和我组织的献血浆是不一样的。
献血是由血站采集,直接运到医院用于临床;
献浆是由浆站采集,必须由血液制品公司加工后做成药品,再到医院或者药店用于患者,主要是治疗脑水肿、肝腹水、血友病和破伤风等,是生物制药产业的重要分支。
根据《单采血浆站管理办法》:
单采血浆站应当设置在县(旗)及县级市,在规定的采浆区域内组织、动员供血浆者。
所以,献浆业务只能在县城、乡镇和村一级开展。
我也有 KPI ,我的指标是以血浆采集量来衡量的。
—
引言
—
临危受命
2013年,我临危受命接手了单位里业绩倒数第一的桃江站。
那里一年血浆的采集量,从最开始的 1.8 吨用 3 年的时间,上涨到正数第一的 27 吨。
一袋血浆 600 克,27 吨血浆是什么概念?
这意味着,一年 365 天,桃江站平均每天要接待 123 名献血浆的人,而同一个人两次献血浆至少要间隔14天。
所以,血浆站站长的工作任务就显而易见了:
在固定的区域内,动员尽可能多的人成为献浆员。
—
—
你们可能在想:这不就是组织卖血么?
你看,我面临的难处还挺多的:
陌生的地方、下沉的市场、一个很容易被理解成“卖血”的行业、既不是销售也不像采购的业务模式,
不能打广告也没有代理商……
咋干?
今天我给大家做一个知识服务,跟各位分享我的四点心法:
硬敲门、软黄金、老组织、新解释。
记住这12个字,你也能在下沉市场打胜仗。
—
心法1
—
硬敲门
假设你是我,科班出身,来到一个陌生的县城,要从无到有的开展采血浆业务,第一件事儿干啥?
很多人第一时间就会想到“找关系”,但我这个业务不行。
因为我是要让人捐献血浆啊,除非本人自愿,否则你认识谁都没用……
我们是一个全新的物种,要打开全新的世界,一定要用硬敲门战略。
所谓硬敲门,就是不绕圈子,从第一天开始就真刀真枪的直面用户。
为了获取第一批种子用户,我们最有效的做法是摆摊搞义诊。
县域市场医疗资源不足,我们把“摊位”摆到小区、集市、公园等人多的地方,给老百姓免费量血压、听心肺,做无创的体检,配上大喇叭高声宣传,就能招来很多人。
人来了,就有机会面对面的向他们介绍我们是干啥的。
为了更快打开局面,我们还需要具体的战术,我跟各位介绍一个代码:5112。
5 就是在一个区域要发展 50 位意见领袖,一般是当地有威望的人,构成我们的影响力中心,形成灯塔效应;
1 就是发展 100 个联络员,而且联络员是有角色分工的,以每个乡镇为单位形成铁三角:一般是三种角色,一个是司机,负责接送献浆员,一个是积极的农村妇女,负责组织工作,一个是村医,负责讲解知识;
第二个 1 是指张贴 100 张宣传海报,位置也有讲究,必须粘贴在各个乡镇政府或卫生院的宣传栏、超市门口以及出租车内等;
最后一个2是指一年必须开展 200 场推介会,业务人员随身带着一个投影仪和 iPad ,只要有 5 个人聚集的地方就可以开会,有时候也会借助乡村医生会议、妇女主任会议、镇政府会议的平台开我们的宣传会等。
作为对 5112 的补充,每个县还要找到一个政府关系比较好的人做顾问,对接政府资源,帮助我们更好的展开工作。
这是一套标准化的打法,不管是 1 个县还是 100 个县,不管谁干,5112 的代码必须循环往复,坚持运行。
这叫硬敲门。
—
心法2
—
软黄金
有次开宣讲会,有位大姐自豪的说:
自从我加入献浆宣传工作,我再也不需要跟老公伸手要钱了,有次老公买车钱不够,还是我给他凑上的。
过年走亲戚的时候,他老公也是跟亲戚们炫耀:
我老婆现在也能挣钱了!
过去一段时间,有互联网公司在宣传把用户变成铁杆粉丝。
但是,到了三四线城市,想让老百姓配合做事,不能光靠情怀,他们需要实实在在的回报。
也就是钱。
不夸张的说,“手里有没有钱”、“能不能挣钱”,直接关乎到她的生活状态,家庭地位,以及在那个社会圈层的影响力。
还是那句话,你在北上广深,可能很难理解“手里有钱”的真实意思。
对于一个在家务农的妇女来说,她有收成、有粮食、有房住,但是,她真的可能一分钱的现金收入都没有,花十块钱都得找在城里打工的老公要。
这时候,
谁能给她手里增加点自由的零花钱,能调动起来的积极性是你难以想象的。
为此我们专门设置了金钱奖励政策:具体来说就是每介绍一个人,给予组织者 200 元奖励,但是这个不是一次性发放,志愿者第一次献浆,奖励 100 元,志愿者第二次献浆,奖励 50 元,志愿者第三次献浆,奖励 50 元。
所介绍的人必须献满三次,组织者才能拿到全部奖励,而一个人如果能够献三次血浆,基本就成为我们的固定客户。
有了这样的奖励政策,吸引了非常多的农村闲散人员加入到我们的宣传队伍,可以说真正实现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
我们还建立积分商城,很多人把家里的农副产品拿过去进行自由交易。
这些方法让老百姓挣到钱了,但这还不够,他们还需要面子。
—
—
不仅要给货币,还得给社交货币。
所以我们对帮助我们做宣传工作的联络员进行正式的“授牌仪式”,给他们一个神圣的称号——“爱心大使”,感谢她们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的贡献。
爱心大使可不是只有虚名,我们会为他们定期举办各类集体活动。
比如:爬山、骑行、徒步、赏桃花……总之就是想法设法强化他们的存在感。
通过这些办法,让老百姓既挣了钱,又有面子,更愿意主动在他们的朋友圈宣传了。
这样,
通过硬敲门触达到的那些陌生人,通过发放这些软黄金变成自己人,我们这个营销体系才算是初步搭建完成了。
—
心法3
—
老组织
这两年,建立社群这个词儿也很热,手机有手机的粉丝群,面膜有面膜的粉丝群。
大家要做一个新事儿,可能第一时间都是想到要建立自己的新社群。
但在县域市场不能这么干。
因为
县域市场的人际关系就四个字:熟人社会。
他们特别注重原生的、传统的熟人社交关系的维护,人与人之间的线下交往也更密切。
因此要采取寄居蟹策略。
什么意思呢,
就是别拿新关系来和老关系做对抗,你要有能力像寄居蟹一样借壳,把你的新事儿装入原有的组织,尊重并借助原有社会网络的力量。
在县域市场有些组织有上百年的历史,比如家族,也有些组织是近几年兴起的,比如各类协会等。
各地风土人情不同,我们融入当地老组织的方法也有不同。
比如在浙江青田,我们是用文化下乡的形式,排练一些有关献浆的节目;
在海南保亭,我们举办了全县的广场舞大赛;
在湖南桃江,我们举办了首届公益相亲活动,浆站也成了一些单身男女约会的地点。
我们在开拓市场的时候,有一个简单的心法:
就是把自己真实的置身于县域市场生态圈之中,不是做一轮业务就走,而是以扎根当地为前提来整合资源。
我们与很多老组织都有合作,官方的妇联、科协、体协,民间的商会、义工队、乡村医生群,气排球协会、象棋协会等……
之所以去做这个生态圈,还有一层用意,就是
如果想要形成一个真正的社群,群员之间至少需要两个维度的连接,做到职业圈、生活圈和网络圈的交叉覆盖,这才是重度连接,才可以说构建了自己的社群。
—
—
当我们的社群建立起来后,我们的事业会获得成员的极大认同,这个人是浙江一个做眼镜生意的老板。
接触到我们献浆事业后,他不仅亲力亲为,还带动亲朋好友参与,甚至把自己的眼镜店盘了出去,出资20多万,买了一辆大巴,每天接送我们的爱心志愿者。
因此,
用好老组织,是一个不费力又讨好的方法。
—
心法4
—
新解释
组织献血浆这个工作,有一个先天不足的困难,就是社会上对于这件事误解很深,在观念相对落后封闭的下沉市场就更是如此。
作为从业人员,我们的工作不是从 0 到 1 ,而是从-1 到 1 。
请看这两张图——
左边这个图是南方周末的一个报道,她的孩子得了血友病,因为没有药物治疗而痛哭流涕,因为这个药的原料就是血浆;
右边这个图是中国青年报的一个报道,一个献浆员家里贫穷,经常去献血浆,但邻居说她这是去卖血,她觉得委屈也在哭。
她干的是天使的工作,享受的却是做贼的待遇。
有时候我觉得我们的工作就像一束光,如果想照亮这片认知的黑暗区域,本身就要成为光源。
所以,即使我们把前面的硬敲门、软黄金、老组织,这三件事都做到极致了,这事儿还是做不成。
因为,这事儿在当地人心目中仍然是个旁门左道,没法主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