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3秒钟内回答出
“成都人生活里最不可或缺的一种景色?”
1
2
……
这还用得着想吗?
当然是
“水”
啊。
在巴蜀书社2007年出版的《水与成都》里,对成都千百年来和水的关系曾这样介绍道:
成都城市是‘水’做的骨肉,是按照‘上善若水·孕育文明·文明城市’的自然哲学模式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千百年来,水不但润泽滋养出了独特的巴蜀文明,还让“依水而筑”的家居观,成为了最受成都人青睐的居住方式之一,不接受反驳。
不用我们多说,成都人都知晓,但凡是贴上“
湖泊水岸
”标签的项目和板块,往往会成为成都人心之所向的热门区,在市场中也具有更高阶的价值地位。
那现在新问题来了,抛开浣花溪、东湖、锦城湖等几乎开发殆尽的板块不谈,也不论人工湖还是野生湖,成都目前湖景资源最丰富的板块在哪?
3秒钟思考时间
倒计时开始!
1
2
……
算了,别瞎猜了
标题里已经公布了答案
天府中央公园板块
现在是时候登场了
下面这“一趴拉”,谁能一口气念下来,算我输。
天府中央公园大板块,作为天府中心这个世界级城市封面和涉外窗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
有面积达2.3平方公里、成都唯一跨天府大道中轴线的城市公园——天府新区中央公园
-
有凝聚人气向心力的677米一带一路大厦,有265万平、年均人流量破百万的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
-
有1、5、6、18号四条轨道交通
(后三条在建)
-
有百万方品质商业
(天府国际保税中心、天府美丽汇综合体等)
-
有很多0-18岁优质教育资源
(如天府七中、天府七小、乐盟国际学校)
-
有世界一流的健康医疗资源
(如万达天府国际医院)
-
……
天府新区航拍实景图
言而总之,这里已经成为了成都目前最受瞩目的
高端商务、居住
板块之一。
当然,除了以上世界级优质资源加持外,天府中央公园大板块还拥有其它热门板块无法望其项背的水景资源。
府河、老南干渠、鹿溪河、兴隆湖……
从水网的分布密度来看,这一大片儿可能是水“泡”出来的吧。
还不算完!!!
我们了解到,目前,板块内活跃的品质高端项目,几乎都拥有自己的专属湖区,
保利·和光屿湖、麓湖、蔚卡
皆是如此,仿佛谁家项目没个内湖,都不好意思在高端楼盘云集的天府中央公园区域混下去。
天府中央公园板块内,
保利·和光屿湖等湖景项目鸟瞰意境图
或许有人会质疑
这么多住宅项目都主打湖区景观
会不会让人腻味
?
答案当然是
……
……
……
不会
!
我们通过实地走访发现,板块内“玩湖”的品牌房企,可谓一个比一个厉害。
就拿本月刚刚亮相,位于天府中央公园板块核心腹地的
保利·和光屿湖
来说,这个项目的湖景营造简直是“绝了”——无论打造理念,还是呈现方式,都与板块内的私家湖和公共湖不同,甚至放眼整个成都也找不出第二处类似的湖景。
项目区位示意图
尤其是当身临其境领略过这处湖区后,我们很难不洞察到保利的野心——这完全就是向成都人展示了湖居的另一种可能,是要引领成都湖居生活方式革新的节奏啊~
项目意境图
保利·和光屿湖中庭湖区存在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供未来入住业主走马观花,拍几张好看的图那么简单,它的正确打开方式,用“沉浸式社交湖”来形容是最贴切不过的。
何谓“沉浸式社交”?
谈谈我们的理解。
一个优质的“沉浸式社交”体验,需要满足
明确的主题、丰富的情境设置、百分百的临场感和超强的互动性
,四大维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而保利·和光屿湖约2.4万平米的中庭湖区恰巧满足了上述要素,我们不妨具体来看一看。
项目鸟瞰意境图
我们了解到,保利·和光屿湖的设计团队从一开始,就跳出了目前市场上湖区营造更强调观赏性的桎梏,选择让湖区“动起来”,可以说是该项目一次大胆又前卫的尝试。
而项目湖区具备“动”要素的“社交”概念地确定,源自于项目设计团队对世界著名三大湖区地考察——在对
密歇根湖
、
安大略湖
、
华盛顿湖
分别考察了三个月时间后,设计团队才从中获得了“社交湖”的最初设计构想。
为了让这个构想不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这支团队又向
日本虹夕诺雅
和
三亚艾迪逊
两大以水景互动为特色的度假酒店取经,至于湖区的形态呈现,团队则希望更多地遵循东方自然特色,借鉴了
黄龙叠水自然景观
的精髓,最终形成了“
一湖、两带、三岛
”的核心景观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保证湖区超一流的呈现效果,保利甚至请来了全球景观建筑规划领域领导者SWA的首席设计师
James Lee
和中国殿堂级园林景观设计大师
李宝章
保驾护航,前者率领SWA大师团队,首次执笔社区级景观设计,勾勒当代东方艺术,后者融合成都文化韵味,深化景观设计,让湖区与自然和谐相融。
湖区一角意境图
在全面了解了项目湖区后,我们能深刻感受到,这个湖区几乎不存在与“人”割裂存在的情况——可以说是既保证了湖区应有的观赏性,还提供了成都市场此前项目内湖不曾有过的互动体验。
在这里分享一些令我们印象深刻的点,大家随意感受下——
-
从周边原生渠引入活水,保持湖泊自然生命力;
-
为了让人观赏到更为原生态的湖岸,项目所有建筑与湖岸线保持平均约10米的距离;
-
根据人的最佳视线路径,让湖面与建筑地面保持平均8米的高差;
-
低碳沉水技术和从广州空运来的矮形苦草,加强了水体自我净化功能,即便是暴雨侵袭后,也能让人快速看到清澈见底的湖水;
-
无栏杆的亲水设计,打破了人与湖的距离感,而由浅至深的水区坡度,又成为了无栏杆亲水设计的“隐形安全”保障;
湖区一角航拍实景图
湖区一角意境图
项目意境图
从湖区细节营造上,不难看出,这里没有任何一处浪费的湖面,每一寸水景都极富活力,而项目对湖区的极致挖掘,也为身处其中的人,真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湖居体验。
客观来讲,如果仅凭湖区营造,就判定保利·和光屿湖将引领成都湖居生活方式地革新,未免不够严谨。
其实,将这一项目推上“神台”,并促使其成为成都楼市进入湖居产品主义蜕变升级拐点的另一重要原因,是项目同样令人叫绝的湖区和建筑的呈现关系。
湖区和建筑的呈现关系,说到底,也就是如何解决湖和建筑相生相融的问题。
在保利·和光屿湖身上,我们看到了成都此前从未出现,甚至突破了大众想象的尝试——用“光”来牵线,让光来设计建筑。
你没有看错,的确是“光”。
项目意境图
如何用“光”串联起湖与建筑?
或许通过我们的一个小分享,大家便能窥见端倪。
我们了解到,保利·和光屿湖的建筑外立面,由大面积玻璃和古铜色铝板构成,大量玻璃材料地运用,可以让建筑与湖面保持统一色系和光感,而抛过光的铝制板,又可以根据自然光线折射出不同光感,让建筑和湖面,相映成趣,进一步融为一体。
如此看来,保利·和光屿湖除了是成都首屈一指的
高端湖居项目
外,称其为
世界光学建筑群落代表
也是当仁不让。
事实上,保利·和光屿湖可以说是成都将居住者对光的需求考虑得最为极致的项目,没有之一。
项目意境图
为了让居者生活空间尽可能长地享受到光照,项目设计团队从太阳在成都四季的运行轨迹、日照科学等方面考量,把建筑主体
45°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