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7年6月23日
这是馒头说第 154 篇文章
今天这篇文章,大概可以冠个开头:
“书接上文,上回书说到……”
因为上一期说的是“庚子事变”的由来
这一期正好,说到了“庚子事变”的赔款问题
这个故事,原来做过“馒头说”的一期音频推送
不少读者反映,还是看文字和照片更习惯
所以正好,这期就补充了不少材料,变成一篇文字
上一期传送门:
【6.21】117年前的今天,中国向全世界“宣战”
【今日主打】
1908年6月23日
美国决定减收“庚子赔款”
1
1908年的6月23日,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年度咨文中提出了一个特别的要求。
——先插一句,这个西奥多·罗斯福,并不是我们所熟悉的二战中的富兰克林·罗斯福。两者有关系吗?有。富兰克林·罗斯福是西奥多·罗斯福的远房侄子——你看,美国的总统也是挺有意思的:叔叔不干了侄子干,老爸不干了儿子干,丈夫不干了,老婆干,嗯,结果没干成。
西奥多·罗斯福,人称“老罗斯福”,42岁当上美国总统(因为在任总统麦金莱被刺杀),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在任总统。他因调停日俄战争成功,于1906年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的美国人,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提出了一个什么要求呢?他希望将中国的“庚子赔款”中,对美国的赔款降低到至13655492.69美元——这个数额,比原先美国应得的赔款额,降低了一半。
这就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了:一个战胜国,主动要求降低战败国的赔款。
怎么回事?
这就要回到上期推送的“庚子事件”的善后问题上了。
2
书接上文。
在上次的推送中,我们说到,“庚子事变”中,慈禧先强后软,在先后砍下两种意见的大臣们的人头之后,最终和西方列强达进入了双方都熟悉的老套路:道歉赔款。
谁来办这事情呢?满朝文武,老佛爷最放心的人,还是李鸿章。
对李鸿章而言,这就是一件相当尴尬的事了。
彼时的李鸿章,因甲午一败,已淡出紫禁城,担任的是两广总督的职务。甲午战争前,力主不要开战的是李鸿章,等到失败了,却被派去日本谈判赔款割地的,结果在日本还挨了一枪。
《马关条约》签订现场
“庚子事变”,慈禧的宣战诏书一下,李鸿章就立刻和各省的总督提出“东南互保”,拒绝接受“乱命”。但事变结束,去西方列强那里赔笑挨耳光的,还得是他。
那时的李鸿章,已经78岁了,但慈禧重新甩给他“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的帽子,他只能硬着头皮上。
交涉下来,西方列强提出了六项条件:
一,惩办祸首;二,禁止军火输入中国;三,索取赔款;四,使馆驻扎卫兵;五,拆毁大沽炮台;六,天津至大沽间驻扎洋兵,保障大沽与北京之间的交通安全自由。
不准你买武器,还要在你的国家里驻军,不得不说是丧权辱国的要求。但慈禧还是接受了,因为很简单,她发现没有触及自己的底线——惩办的人中不包括自己,洋人没让自己下台的意思。
接下来的主要问题,就是谈赔款了。
在整个和议期间,慈禧诏书中的一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曾被无数人唾骂至今。但实事求是地说,结合慈禧诏书上下文的意思,“量中华之物力”其实是“根据中国的国力评估”的意思,说到底,还是要求讨价还价的意思。
但即便在讨价还价之后,列强依旧提出了一个令人咋舌的赔款数额:4亿5000万两白银。
在此之前,中国对外的最大赔款数额也就是“马关条约”,赔款2亿3000万两白银(3000万是“赎辽费”)。
消息一出,此前和李鸿章一起力主“东南互保”的湖广总督张之洞,立刻联合南方的各个总督,表示不能在这个合约上签字。
这无疑让李鸿章非常恼火——当时八国联军在北京仍有5万左右的驻军,随时可以再动兵戈。如果李鸿章会英语,当时肯定会对张之洞说上一句:“You can you up!”
李鸿章当然没有那么说。
当时,张之洞每天给他发洋洋洒洒几千字的电报:“洋人亦知礼义廉耻,不但不应向洋人赔款,反而应当据理力争,让洋人向中国赔礼道歉!”
李鸿章回电:“电报每字两角四分太贵,无事勿再多言!”
李鸿章
1901年9月,中国最终还是按照列强的要求,达成了和议,是为《辛丑条约》。
条约一签订,全国上下就开始流传一句话:“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
2个月后的11月7日,心力憔悴的李鸿章吐血而亡。
3
李鸿章虽然去世了,但条约要继续履行。
有一种说法,说“庚子赔款”的4亿5000万两白银,是专门用来羞辱中国人的——当时中国有4亿5000万人,一人赔一两。
其实并不是这样。
各国其实原本就准备“狮子大开口”了,以德国为例,当时德皇要求的赔款金额,光德国一家,就要达到20亿马克(约合6.5亿两白银)。但美国人提出,不能过分压榨中国,要使他有偿还能力,所以建议限定总额,提议各国把赔款金额减半——他们自己就愿意带这个头。
提议一出,当时的其他列强无不心中暗骂。为什么呢?因为美国在申报自己的费用和损失时,本来就虚报了很多。美国的索赔金额大概在2500万美元左右,根据当时美国国务卿约翰(john hay)的估计,已经是虚报了一倍了。
但事实上,各国都有或多或少的浮报,所以经过各方势力的博弈,最终定下了4亿5000万两的赔款额。
《辛丑条约》签订现场
当时比例,是这样分配的:
俄国最多,占所有赔款的28.97%,德国20.02%,法国15.75%,英国11.25%,日本7.73%,美国7.32%,意大利5.91%,比利时1.89%,其余都不足1%。
这笔赔款,按规定将从中国的海关银等关税中拿出,并以各国货币汇率结算,按4%的年息,分39年还清。
如果按还清时的总额算,中国一共要赔付本息共计超过9亿8千万两。
但这笔钱,最终其实没有赔完。
因为美国人率先承认:当初我们要多了。
4
时任中国驻美公使的梁诚,应该是一个被铭记的人。
当时针对中国对美国的“庚子赔款”究竟是用黄金还是用白银赔付一事,梁诚与美国国务卿约翰多次沟通。在一次谈话中,约翰透露了一句:“庚子赔款确实赔多了。”
这句话立刻被梁诚记住了,他马上不再和美国人争论赔黄金还是赔白银的问题,而是开始在美国国会和议员中游说一个观点:
美国当初虚报了赔款数额,多出的部分应该退还。中国的财政非常困难,美国此举会提高中国人对美国的好感。
梁诚为了当初看起来是“非常渺茫”的希望,想尽各种办法。1907年,他还利用一次博览会的机会,想方设法地见到了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再一次表达了希望美国能退还多估的赔款。
梁诚。他本身就是当初曾国藩、李鸿章支持的留美幼童中的第四批孩子之一。他留美期间以棒球技术好著称(可惜照片上的身材已看不出了)
值得注意的是,梁诚所希望返还的,是美国“多要”的赔款,美国认为该赔的赔款,还是一分不能少的。但即便如此,“虎口夺食”也是匪夷所思。梁诚之所以愿意努力,是因为美国还真有“退款”的传统。
1856 年,中国和英国打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广州“夷馆”中的美国传教士及商人财产也被殃及。两年后,美国估算损失为 128万6841 美元,向中方提出索赔,中国不承认此项责任,因为夷馆大部分为英军所毁。大概是中方所言确实在理,美使威廉·里德没有逼迫,而中国最终接受赔偿额度为白银 60 万两,里德主动减到 50 万两,合美元 735288 元。
有意思的是,中国也向美国退还过“赔款”。1885 年,美国爆发大规模排华事件,华侨受损甚巨。白宫拨出 50 万美元,名为“救济”,实为“赔偿”。但中国人发现,其中有几起重复的索赔要求,这笔钱没有花完,还剩下 480 美元。中国驻美公使张荫桓没有私吞,于 1887 年全数退还。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美国人其实未必不肯退款,但还需要一个更充分的理由。
5
1906年初,美国伊利诺大学的校长埃德蒙·詹姆士给出了这个理由。
其实在此之前,美国当时的一些外交官,比如美国驻日代办亨廷顿.尔逊,以及一些学界代表都已向总统发出警告:美国所接收的中国留学生太少,甚至远不如欧洲小国比利时,美国将因此在精神领域内失去对整整一代中国人的影响力。
而詹姆士给出的理由最能打动罗斯福:
“哪一个国家能够成功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哪一个国家就将因此而在精神与商业两方面收获最大的回报。如果美国在35年前能成功吸引中国的留学流,并使其壮大,那么我们此时就能以最圆满和最巧妙的方式控制中国的发展,那就是以知识和精神操纵中国领袖的方式。”
詹姆士坚信,为赢得中国青年而付出成本和代价,即使从物质利益角度来说也是值得的——“与军旗相比,道义与精神将更有力地支配美国在商业上持久地获利”。
经过多方努力,1908年7月11日,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正式通知中国政府:
美国决定将所得的“庚子赔款”中的半数退还给中国。但是,这笔退款只能用作一个地方——资助中国的留美学生。
1908年10月28日,两国政府草拟了派遣留美学生规程:
自退款的第一年起,清政府在最初的4年内,每年至少应派留美学生100人。如果到第4年就派足了400人,则自第5年起,每年至少要派50人赴美,直到退款用完为止。
1909年,中国首次利用退还的庚子赔款向美国派出了几十名留学生。1911年,用于培养留美预备生的“清华学堂”在北京成立,这是清华大学的前身。这座学堂设立在原来的王府“清华园”。
第一批“庚子赔款”留美学生
在一批批的赴美学生中,确实涌现出了大量的人才。
第一批的学生里,有梅贻琦(清华大学校长),金邦正(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校长,耀华玻璃厂),胡刚复(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张子高(化学专家)等等。
第二批学生大家可能更熟悉些,有语言学家赵元任,气象学家竺可桢,还有一个当时考了第55名的学生,他的名气最大,叫胡适。
必须承认,无论美国是出于什么目的,但他们的这笔退款,对中国的教育和人才培养,起到了非常积极和正面作用的。到了1930年代,美国已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美国人在中国建立了包括燕京大学在内的12所教会大学。
那么还有一个问题是,其他国家的赔款呢?
6
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了“庚子赔款”的一个转折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美、法、比、葡组成协约国,对德奥宣战,他们希望中国也参战。当时的北洋政府,趁机提出自己的条件:暂缓支付“庚子赔款”。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协约国最终同意延缓5年赔付,免息。
出于各种原因,段祺瑞政府最终宣布参战(派出14万华工)。在中华民国向德国宣战后,就立即停付德国赔款。后来1919年的《凡尔赛和约》第128款明确规定,德国放弃1917年3月14日以后的赔款,所以对德国的庚款赔偿从此终止。
巴黎和会
奥匈帝国作为战败国,在一战后分崩离析,奥地利和匈牙利分别于1919年和1920年放弃赔款。
俄国是协约国,是中国的盟友,所以只是允许中国缓付。但是1917年的一声炮响,俄国十月革命了。苏维埃政府宣布放弃沙俄时代在国外的一切特权。1924年,中俄签署《中俄协定》,苏联宣布放弃剩下的”庚子赔款“,只要北洋政府承认苏维埃政权。
在其余的国家里,1925年,比利时宣布退还庚款,但规定其中75%必须用于铁路建设,25%用于教育和慈善;1926年,英国、法国、荷兰宣布退款,英国指定退款用于培养留英学生以及教育事业,荷兰指定退款65%用于水利,35%用于文化。1933年,意大利退款。
这里面,比较特别的是日本。
日本从1923年开始,也退还了多余的”庚子赔款“,也指定用于中国的文化事业,但是没有一个中国团体申请到过日本的退款,都由日本团体操控。他们的退款一部分确实用于资助中国文化事业,(比中国山水画研究和《四库全书》续修),但更多的还是用于他们所希望建立的”文化事业“以及用于留日学生补助。
1936年以后,日本将”庚子赔款“全部用于侵华战争。于是,在中日战争爆发后,中华民国宣布停付日本的”庚子赔款“。
1943年,中华民国宣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庚子赔款“全部停付。
让我们最后来算一笔账:
按照《辛丑和约》规定,中国应该赔款98223万白银,但最后实际赔付了大约5亿7600万。
所以,我们一共赔了总数的58.11%。
【馒头说】
抛开赔款这个问题,想和大家聊聊学英语和留学。
在我年少轻狂的时候,觉得英语是一门最没用的学科。
有什么用呢?不就是门语言吗?请个翻译不就行了?以后科技发达了,自动翻译,世界大同,还学什么英语?
但渐渐的,我开始改变这样的想法。
我开始发现,至少到目前我们这个时代为止,英语不光是一门语言或谋生的手艺,而是一把钥匙,一把让你能打开一扇门,更开阔自己眼界的钥匙。
我们必须要承认的一点是,尽管我们拥有五千年的光辉灿烂文明,但在近200多年里,以英语为主要交流工具的西方文明在这个星球上更璀璨夺目。哪怕时代发展到今天,西方世界依旧掌握着一大批世界最领先的人文社科,科技军事。
你想了解,想学习,想掌握,想了解多元的文化,想开拓自己的视野,想提高自己的能力,想认识这个真实的世界,这一切的一切,难道都是要通过二手的翻译吗?
学好语言,然后出去几年看看,我一直觉得是一件很好的事。
中国最早的一批成建制的公派留学儿童,出现在1872年,那就是著名的容闳带队的“留美幼童”。那几批留美儿童,以及后来的“庚子赔款”留美学生,当中有很多人都成为了近现代中国的栋梁之才。
所以,我觉得大可不必担心什么人才外流,留学生出去了就不回来了(公派留学生除外,指自费留学)。
出去了,回来,当然不错。出去了,不回来,也挺好的。在海外有自己的事业和家庭,顺带传播一下中华的文化——不用担心,或多或少,总会传播的,因为中华泱泱五千年文明,早已经把我们的文化和传统深深烙印在了每个人的血脉里。
如今的留学,当然也不用背负太多的使命感了。
现在我们去“师夷长技”,倒也不是为了“制夷”,而是为了更好地让自己成长,或让家庭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如果能力够格,再为国家或整个世界,做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那就更好了。
感谢关注微信公号 馒头说 mantoutalk,周末愉快啦!
你可能还会想看:
【11.2】被遗忘的14万中国人
苹果手机用户有赞赏可长按下面二维码,我无法看到你们的名字,只能这里说上一声“谢谢!”
长按二维码可直接关注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