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虹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一、阔别数年,乡村学校变化巨大
春节假期期间,我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母校,它是一
所
位于安徽省西部
H
县
Z
镇的乡村学校,从七岁到十三岁,我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难忘的童年时光。我在这所学校读书时,学校里的各项基础设施都不甚完善甚至可以说破败不堪,
在我
还是一二年级,也就是
2007
年左右,当时这所学校的小学和初中是分开的,我所在的小学部没有电灯,一到下雨天老师便点上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学生们坚持学习。
2009
年
H
县将这所乡村学校的中学和小学合并在一起,在中学教学楼后面盖了一栋四层大楼作为小学部的教学楼,配备了崭新的窗户、明亮的白炽灯,学生们都可以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学习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学生吱吱呀呀的桌椅是自备的
,
学校里没有统一的食堂、宿舍,住在较远村
庄
的同学放学要挤着超载的面包车回家
,
更不用说也没有像城里学校一样的
塑
胶跑道操场。
2
014
年我刚刚进入初中,本来我的轨迹应该是和其他同学一样,在这所学校继续念完初中,然后参加中考,考上
H
县的一中或者二中。那一年,父母出于望
女成凤
的想法,把我转进了
L
市最好的一所中学,之后我便和母校告别,成为了万千小镇做题家的一员。如今阔别十年,再次回到母校,我惊奇的发现母校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是泥巴和石子填埋而成的土操场,已经修葺
成
绿色草坪与红色跑道交相辉映的大操场;学校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不仅建了崭新的教师公寓、学生公寓,还修建了统一的学校食堂,中小学生能够以三四块钱极其低廉的价格吃上热乎、新鲜的一日三餐;教室配备了统一的桌椅,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并配备了图书室、多种多样的活动室
……
看着眼前焕然一新的母校,
我
一边对这些变化感到很新奇,一边又很欣慰,感慨道:
“
现在家乡的学生太幸福了,学习条件越来越好了!
”
。
同时也
遇到了我小学时的数学老师张老师,他今年已经
65
岁了,虽然与十年前相比头花花白了不少,但是仍然精神抖擞。他热情的向我介绍这十年来
学校
的巨大改变,并谈到自己的近况,说道:
“
在前几年我已经退下来了,但是退休后也闲不下来,正好赶上学校的学生公寓修好了,住宿老师比较欠缺,便继续担任住宿老师这个职位。所谓的住宿老师,其实也就是看管学生的宿舍管理员。这个活也比较辛苦,和一群皮猴子似的十几岁的学生打交道,晚上
要
一间一间宿舍的检查,给的钱又不多,年轻点的老师都不愿意干,校长就找到了我,我便接了这个活
”
二、
陷入困境
:生源与师资双重流失
“
这几年学校变化这么大,国家越来越重视农村孩子的教育。但是给了这么好的条件,学校的学生人数
越来越少!”
,张老师介绍到,自
2009
年这所学校的中小学合并以来,共设置九个年级。早些年,小学每个年级开设两个班
,
平均
每班
六十到七十人,中学每个年级开设四个班,每个班也至少都有四十至五十人,全校学生数量约一千五
百
人。而且那时候老师人数也有近百人,师资力量比较强,吸纳了一批年轻、有活力的
新
老师。县教育局重视各个乡镇学校的发展,对每个乡镇学校每年考上县、市一中的学生都会
给予
一定的物质奖励,每个乡镇学校每学期也会在期中、期末等重要的考试之后进行相互之间的比较,这所学校基本在这种教学质量评比活动中
都会
拔得头筹,因此在远近十里八乡都有不小的名气,也吸引很多外乡学生就读。然
而
从
2018
年开始,学生人数在逐年骤减。例如该所学校的初中部九年级,从早年的四个班变成三个班
,
再变成现在的一个班,从一百多人骤减至现在的几十人。张主任介绍到,现在全校只有五百多人,每个年级基本上都合并成一个班,去年秋季招生的一年级只有三十几个孩子。
随着学生的减少,教师的数量和配置也在发生变化。在于张老师的交谈过程中,我总结了目前该所学校教师群体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
乡村
教师
年龄
结构不均衡。目前该所学校教师数量约六十人左右,其中有一半以上是年龄在
45
岁及以上的老教师,这批老师中又有很大一部分老师在五年之内即将退休,剩下还有十几位平均年龄
在
35
岁
及以上的中年
老师,这批老师都是学校在刚合并时引进的青年老师,经过十余年的成长,这批老师已经成为学校
发展
的中
坚
力量;剩下还有不到十位是这几年刚来的青年老师,平均年龄
25
岁左右。从教师年龄结构来看,老中青比例严重失衡。
其次,中青年教师群体外流率高。乡村教师
流失严重,在全国范围来看都是屡见不鲜的难题。目前这所学校中青年教师基本上都或多或少的参与过各种县、市的考试。我所了解到我小学时英语老师徐老师和体育老师闻老师,在
2009
年同时来到这所学校任教,相知相识组建了家庭。
后来
两位老师都多次参加县、市组织的教师选拔考试。
2017
年闻老师成功考到了市里一所小学,而徐老师则是多
次
无缘,继续留在这所乡村学校,现在仍然在关注各种考试机会希望能考出去。像徐老师这样一直在坚持考试的中青年教师不在少数。张老师说:“现在每年很少有新的年轻老师过来,即使来了不出一年半载也就走了。这几年教师的整体待遇都提高了,学校里正在任职的教师平均每月到手工资有四五千,每年加上绩效奖金,年收入有十万左右。学校还建了教师公寓,在学校或附近没有住房的老师都能分到一套五十平米左右,水电、家具齐全的套房。”然而整体待遇的改善仍然阻挡不了中青年教师向外流失的趋势。
最后,乡村教师专业
需求
缺口大。专业性结构缺陷是乡村教师年龄结构失调,数量严重不足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在这所学校中一位老师兼任多学科的现象十分普遍,语文老师兼任科学老师,英语老师兼任美术老师,数学老师兼任信息老师,教导主任兼任音乐老师。虽然各个学科之间具有相互贯通之处,但是在专业性上有较大的不同。在乡村学校,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这样的学科本来就不受重视,在专业性不强的情况下更是难以促进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三、多重因素形塑乡村教育“空心化”
乡村教育作为折射乡土社会转型变迁过程的窗口,是涉及乡村社会多重关联的总体性社会事实。当前乡村教育陷入了“空心化”困境,究其根本,是乡村教育过度城镇化的结果,其背后源于社会环境中多重因素
的驱动。
(一)
向上流动——教育期望与阶级跨越
科举制
的
横空出世,打破几千年来依靠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阶级流动通道,读书、考试、做官成为万千平民子弟逆天改命、实现阶层跨越的重要途径。即便是现在,社会充斥着
否定教育价值、宣扬
“读书无用”的各色
论调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仍然
深深地
影响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虽然当今的社会比几千年前要更加的开放、包容,也为每个人提供了多元化的发展机会,但是对于家庭资本薄弱的寒门学子来说,读书
可以说是
实现向上流动的唯一渠道。
我的家乡位于安徽省西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乡镇,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里人便陆陆续续外出务工,外出务工的这批人在城里不仅买了房、置了业,眼界也变得更为开阔,在外打工习得的城市教育意识与理念引起了自我反思。他们意识到当前的劳动力市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像以往依靠自我奋斗取得优势地位的
传统
路径已经转变为通过统一性的教育选拔机制。父母们对子女的期望
也
从原来的接力打工变成希望子女努力学习,取得一张在劳动力市场中被认可的大学文凭,从而改变身份,打破阶层围困,彻底摆脱农民身份。因此,教育承载着农民家庭阶层跃升的梦想,
农村父母
往往举全家之力,在县城里买房,让子女在县城的学校念书,希望以缩短接触教育资源、升学机会的
距离
,
并
增强自身的社会网络关系。以我自身为例,我的父母都是在九十年代去上海务工,从小他们便在我耳边不停念叨“但凡我有个高中文凭,都不像现在这么辛苦”,告诫我“一定要好好读书、考上大学,以后找个坐办公室的活多轻松”。在
2010
年左右我的父母在
L
市市区购置了一套商品房作为我日后读书的学区房,后来小学毕业便将我转入市区最好的中学。像我这样的家庭在这几年越来越多,甚至现在许多家庭在孩子上幼儿园时便进行规划,上小学就转进县城念书。
(二)
横向攀比——熟人社会的教育竞争
鲁迅先生说,“面子”是“中国精神的纲领”,此言非虚。贺雪峰老师在其著作《南北中国》中,将中国农村分为原子化农村、宗族型农村和小亲族农村,三种不同类型的村庄也呈现出差异
化
的面子观,其中小亲族地区的农村以外显性面子观为主导,
凸出表现为
农民之间在建房、红白事仪式上竞争尤为激烈。俗话说“人争一口气,树争一张皮,不要里子要面子”,在乡土社会这个熟人场域中,面子是村民在进行人际交往的重要社会资本和地位象征。我的家乡也是典型的小亲族农村,这几年来村民之间相互攀比成风,不仅表现在越
建
越高的“豪宅”、谁家买了宝马、
奔驰
豪车等物质上的竞争,还体现在儿女出息上这个看不见的“隐形战场”。
儿女出息的比较,实则是一种教育竞争。这种竞争不仅是血缘关系竞争,如在同姓家族之内各兄弟之间相互比较;也是一种地缘关系竞争,一个村庄内部异姓家
庭
间进行比较。还是以我自身为例,我尤其记得当我得知自己研究生录取的那一天,将这个好消息告诉我爷爷时,他激动地说:“你也是给我们老陈家争脸了!”。这两年春节回老家,我爷爷和他三个兄弟也总是把我们这一代的几个小辈
的学业拿来
比较。村里也都知道老陈家出了个“名牌大学研究生”,过年和爷爷走在村里,遇到村里熟人先是夸完我聪明、努力之后,再吹捧一把我爷爷
怎么能
培养
出一个
“
这么优秀的大学生
”
,虽然爷爷很谦虚地回应,但是看的出来他
对这些吹捧非常受用,因为我“有出息”所以让我爷爷在村庄社会
网络关系中
占据优势地位。
这种教育竞争已然成为村庄攀比
的
新风潮。我了解到自我在
2014
年转入市区就读后,
没过多久
二爷爷家的三个孙子孙女们也都
陆续
转到了市区学校读书,这几年村里许多适龄儿童则是直接在城里读小学。这种竞争的实现途径是:在城里买房子,把孩子送到城里的好学校念书,孩子在城里学习,成绩好,能考上好大学,不仅
说明
孩子天资聪颖,也是父母有能力
、有本事
的
重要
表现。而且这种教育竞争也具有一定的等级特征,最高层级的是在省会或将江浙沪地区购房定居就读,中间层级的则是在市区安家落户念书,最次层级的则是把孩子送到县城或
相邻
较大乡镇
的中心学校
读书。在竞争过程中,村庄舆论会对村民行为选择产生较大影响,如若某村民的子女一直在乡村学校读书,即使成绩较好,也可能会受
到村民的非议,认为父母无能才导致子女不能接触到更优质的教育机会,浪费了孩子的天资,这种“污名化”的非议会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