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院外
批判者与建造者的联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保险一哥  ·  海尔集团131亿接收汽车之家41.9%股权; ... ·  3 天前  
保险一哥  ·  2025年第6期保险自媒体红人千人榜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院外

塔特林的塔|第三国际纪念碑|尼古拉·普宁|1920

院外  · 公众号  ·  · 2022-12-29 23:00

正文

EXTITUTE|批评·家 理论与历史碰撞/个例与议题交织
文| Nikolai PUNIN/ 译| PLUS/ 责编| 批评·家

弗拉基米尔·塔特林,这位苏联构成主义运动发起人留给世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创作可能就是他在1919-1920年间“第三国际纪念碑”的计划方案。利西茨基在1925年曾经这样评论到: 塔特林没有接受过工程方面的教育,没有技术机械或者铁制结构方面的知识。而正是这种所谓对美术的“明显缺乏天赋”,使他免于掉入美学冒险的陷阱。他颂扬机械技术,他揭示众所周知的材料的可能性,这些不仅仅是对旧美学的强烈反击,还有更大的价值。第三国际纪念碑,或者说“塔特林的塔”这一计划的 出发点是为了融合一种新的形式——螺旋形——揭示出铁与玻璃的光辉。 在一本名为《螺旋》(Spirals, Nico Israel )的书中,作者梳理了包括第三国际纪念碑在内的,从温德姆·刘易斯的漩涡主义到罗伯特·史密森的螺旋形码头以及詹姆斯·乔伊斯、马塞尔·杜尚、塞缪尔·贝克特等 二十世纪艺术和文学中的螺旋形象, 还讲述了列宁关于历史辩证法螺旋式发展过程的判定:在我们的时代,发展、进化的思想几乎完全渗透到社会意识中……比进化论思想要全面得多,内容要丰富得多。这种发展是重复已经过去的阶段,但以不同的方式,在更高的基础上重复这些阶段,所谓“否定之否定”,这种发展是以螺旋式而不是直线的方式进行的;通过跳跃、灾难和革命;“连续性的中断”;量向质的转变。
马克思和恩格斯并不是第一个把辩证法的发展归结为螺旋形的人。除了黑格尔这一来源之外,还有让·沙尔·德·西斯蒙第。“周而复始,出卖劳动力,西斯蒙第将这种 资本家的生产性消费 重新描述为螺旋式循环。这种重复不知道从何时何处开始”。所以对马克思来说,螺旋运动首先表现为流通的资本:资本就是“作为商品和货币统一体的交换价值,这一假设本身作为资本的流通出现。这是一个螺旋,一个扩大的曲线,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圆......作为支配这一运动不同阶段的主体,作为在其中维持和增殖自身的价值,作为在循环过程中进行这些变形的主体——一个螺旋,一个扩大的圆——资本是流通资本。因此,流通的资本最初并不是资本的特殊形式,而就是资本本身……”换言之, 资本 如果没有它整体的对立面,没有动员起来那些具有反对它的阶级意识的雇佣劳动者,那么资本内在的活力本身就会减弱。阿多诺在1965年的讲座“历史与自由”中指出: 如果不在历史螺旋式发展这一概念上耗费太多时间,那么也可以说,我们无法看到走向自由的直接进步。 所以,当我们回看塔特林在第三国际纪念碑上使用到的螺旋形,在那时进步看来还不是没有可能的。尽管欧洲已满目疮痍,但一个新世界似乎正在向人们敞开。一百年之后,这种可能性似乎已经消失了,但是,通往未来的关键仍可能存在与过去之中。院外本次推送的 塔特林的塔 ”系列短评中的一篇, 1920年由评论人尼古拉·普宁撰写的基本介绍,他 认为这个计划是艺术界的一次国际事件
Vldimir TATLIN| 1885年 12月28日 -1953年5月31日
尼古拉·普宁|Николай Пунин
第三国际纪念碑|1920
本文 3500 字以内
1919年,启蒙的人民委员会美术部将 第三国际纪念碑的设计 委托给艺术家V.E.塔特林。他立即投入了工作,并提交了一版方案。随后I. A. Meerzon, M. P. Vinogradov 和 T. M. Shapiro组成了“创作团体”,详细制定了设计方案并建造了一个模型。

纪念碑的主要理念是为了创制出一种新型的纪念碑结构,将建筑、雕塑和绘画的原则有机综合,将纯粹的创造性形式与功用性形式合于一体。根据这一理念,纪念碑的设计包括三个大型的玻璃结构,以一个垂向支柱和螺旋的复杂体系建造起来。这三个玻璃结构各自不同,又以互相和谐的形式上下排布。一种机械的特殊类型让它们以不同的速度移动。最底下的结构(A)呈立方形式,以每年一圈的速度绕轴移动,它的目的是用来立法的,可以在这里举行国际会议、国际代表大会和其他更广泛的立法会议......接着是结构(B)呈金字塔状,以每月一圈的速度绕轴旋转,用以实现执行职能,比如国际执行委员会、秘书处和其他行政和执行机构。最后,顶层的圆柱体(C)以每天一圈的速度旋转,是下列设施的资讯中心:信息办公室,报纸,公告、宣传和宣言的出版等等——总之,所有用来广而告知的国际无产阶级的诸多手段,尤其是电报机、圆柱部分(a1-b3)轴上的大屏幕投影,以及广播站,它的桅杆耸立在纪念碑之上。目前还没有必要指出如何装配和组织这些结构的可能性,设计的细节并未做具体的说明,还可以讨论和研究,激发出随后对纪念碑内部的阐述。

有必要解释一下,根据艺术家塔特林的构想,这些玻璃结构应该有真空墙,使得建筑物内部更容易保持恒温。纪念碑的各部分将完全通过结构复杂的电动升降机彼此连接,并通往地面,根据结构的不同旋转速度进行调整。这就是该计划的技术基础。
第三国际纪念碑介绍文章封底| 1920
计划的艺术意义

社会革命本身并不能改变艺术形式,但它的确为艺术形式的逐步转变提供了基础。纪念碑式的宣传理念并没有改变雕塑或者雕塑家,但它冲击了资产阶级世界普遍存在的外观造型的原则。文艺复兴时期的造型艺术传统只有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封建和资产阶级根基未被摧毁的情况下才显得现代。文艺复兴已烧毁,欧洲焦黑的废墟只有现在可以清理。

诚然,共产主义的政府在一定时期内还会用到希腊和意大利古典主义风格的具象纪念碑作为宣传手段,但这只是因为这些政府被迫使用这些纪念碑,就像他们被迫使用革命前学院里的专家一样。具象的纪念碑(希腊和意大利)在两个方面与当代的现实相悖。它们培养了个人英雄主义,这与历史相冲突:英雄(和神)的躯干和头像不符合现代人对历史的解释。他们的形式对于由十几米长的无产者排成排的地方来说太私人化了。他们 充其量 表达了英雄的性格、情感和思想,但谁又能表达成千人的集体的情感和思想张力。某种类型?

但是,这种类型具体化了,限制了,拉平了大众。而大众更为丰富,更有活力,更复杂也更有机。

但是,即使可以描绘出一种类型,具象的纪念碑受限于它的表达方式,静态的品质而与现实更为矛盾。在街道的噪音、运动和尺度中,这种纪念碑的鼓动性显得尤其孱弱。花岗岩基座上的思想者也许能看到很多人,但很少有人能看到他们。他们受制于那些帆船、骡子运输和石制炮弹蓬勃发展时所形成的形式。

一条战时的电话线击中了英雄的鼻子,一个有轨电车站更像是一个方尖碑,人们每天通过图书馆里书的封面和报纸头条,而不是通过从他骄傲的头像下路过,来回忆起拉萨尔。自从揭幕仪式结束后,那个拉萨尔就不再被人们所需要......

一个纪念碑必须活在城市的社会政治生活中,而城市也必须活在其中。它必须是必备的和具有活力的,由此它将是现代的。当代的、鼓动性的造型艺术形式超越了对个体的描写。它们是由那些还没有被文艺复兴时期封建和资产阶级传统所束缚的 艺术家发现的,他们 就像工人一样在当代造型意识的三个统一体上工作:材料、构成、体量。在材料、构成和体量上, 塔特林 下了功夫,创制出一种在纪念碑世界中全新的形式。这一形式就是第三国际的纪念碑。

这位工农联盟俄罗斯最好的艺术家,用他的生活证明了他对劳动群众的了解,一年前受委托为第三国际的纪念碑进行设计。已经设计出来的计划作为当代艺术生活的表现而引人注目,不仅如此,而且它还可以解释为在我们这个时代成熟到腐朽的艺术这一死气沉沉的圈子中的一次深刻突破。艺术正在拥抱二十世纪,在创作活动的各个方面划出发展的领域。某种程度上,就我所能的艺术方面,我认为这个计划是艺术界的一次国际事件。

最为复杂的文化问题之一在我们面前得到了解决:一种功用性的形式作为一种纯粹的创造性形式出现。新的古典主义再次成为可能,不是作为一种复兴,而是作为一种发明。国际工人运动的理论家们长期以来一直在为社会主义文化寻找一种典范的内容。它就在这里。我们坚持认为,眼前的计划就是第一件革命的艺术作品,而且是我们可以送往欧洲的一件作品。
第三国际纪念碑介绍文章封底| 1920
这个计划中的形式是沿着a-a1和b-b3两条轴线放置的,它们处于持续不断的冲突状态。从a到a1的线形成了一个向上的运动,这个运动在每个点上都被从b,b1,b2,b3到线a-a1的螺旋运动所打破。这两种运动就它们的本质而言是相互矛盾的,两者之间的碰撞必然产生断裂——就像早已被人们抛在脑后的 “立体主义” 的特征,并导致功用主义的理念解体。但是汇聚的螺旋线,采用了a-a1和b-b3的运动,这些线条超越了大梁a-a1主支架的运动,带向同一个点上,创制出一个动态的图像,充满无休止的干扰和冲突轴线的强大张力。整个形式像一条钢蛇那样摆动,被所有部件的总体运动所限定并组织起来,使自身从地表上升腾而起。形体想要克服材料和重力,阻力的强度是巨大的:拉紧了每一块肌肉,通过世界上已知的最有弹性和快速的线条,通过螺旋线,形体找到出口。它们充满着运动、愿望和速度:它们像创造性意志一样绷紧,就像肌肉被锤子绷紧一样。

螺旋的应用以及它在现代形式中的组织,本身就是一种对组构的丰富。正如三角形中各部分的平衡使它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最佳表达方式一样,我们精神的最佳表达方式就是螺旋。重量和支撑的相互作用是最纯粹的古典静止形式;古典的动态形式是螺旋形。按阶级划分的社会为拥有地球而斗争,他们的运动线是水平的。而螺旋线是解放的人类的运动。螺旋是解放的理想表达方式:它的基座设置在地球上,从地面上升腾而起,成为悬置所有动物性的、世俗性的和卑躬屈膝的利益的象征。

资产阶级社会喜欢在地球上面发展动物的生活,在地表工作:他们建造商店、拱廊、银行。以城市广场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生活,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供人观赏。创造性的人类与它的动物生命一起消失在地球上,在那里,合作社的工作是不可见的。广场是鼓动、游戏和节日的场所。解放的生命升腾到大地之上,升腾到灰色和尘世的物质之上。作为生活住所和社会空间,这一建筑物是现代性和当代生活内容的表达。同时,它还包括了一个伟大的艺术形式的内容。

任何形式的内容都可以通过功用性提取并凝练,因为形式的功用性无非是对其内容的组织。没有实际意义的形式,那是目前为止存在着的大多数的艺术形式,只是没有组织起来的形式。也许组织的原则第一次在艺术中得到了实际的实现。这座纪念碑是根据立法(结构A)、行政(结构B)和讯息(结构C)的倡议集中计算出来的;此外,根据既定的表达现代性的原则,这些结构被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空间层次。通过这种方式,并通过玻璃这种材料,强调了这些倡议的纯粹性,它们从材料限制中解放出来,它们的理念品质得到强调。缺乏创造性理想主义的艺术,也就是直觉的内容,是一种不纯粹节奏的艺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成功地将节奏分解为物质文化的要素,这些要素决定了生存的增长和条件。但生活本身就是由节奏组成的。直觉是按照这些节奏流动的。节奏的纯度和强度决定了天赋的程度,但我知道没有比塔特林作品中的节奏更纯粹或更强烈的节奏了。他拥有一双对材料最为敏感的眼睛,而恰恰是材料的并置界定了节奏波动的界限。我们接受,作为基础的节奏单元是一个波段,封闭在玻璃的品质和铁的品质之间。就像沿着波浪产生的若干振荡是声音的空间尺度一样,玻璃与铁的关系也是物质节奏的一个尺度。在这两种最基本材料的并列中,隐藏着一种严厉而炽热的简单性,这两者都是由火产生,以类似的方式。这些材料是现代艺术的元素。由它们并列定义的形式,产生了一种广泛而强大的振荡节奏,就像一片海洋的诞生。

将这种形式转化为现实,意味着实现一种与金字塔的静态所体现的同样伟大的无可比拟的动力。我们坚持认为,只有千万个强大的无产阶级意识的全部力量才能把这个纪念碑的理念和它的形式带到世界上来。纪念碑必须通过这种力量的肌肉来实现,因为我们有一个理想的、活生生的、经典的表达方式,全世界工人国际联盟的纯粹和创造性形式。

版权归译者所有,译 已授权发布。

相关推送|
苏联的建筑
归根结底,在利西茨基看来,尽管欧洲的理论曾经在俄罗斯引起过强烈的反响,但是俄罗斯走出了自己的路,提出了相反的观点。随着革命的到来,之前还没有成熟的一切都会立即变成现实。跳出美学冒险的陷阱 把建筑当作一种艺术,提高到与现下的技术和科学水平相当的地位。面对当时来自艺术界同道们的多方质疑,利西茨基坦然承认所谓的狂热就是要求一切高于平均水平的存在。这需要人们对正在进行的工作保持耐心。
把建筑师-理性主义者和从属于他们的所有建筑和实验建造领域的工人们联合起来,把建筑当作一种艺术,提高到与现下的技术和科学水平相当的地位。
尼古拉·普宁评“第三国际纪念碑”原文
2017/18 - 2021/22|
院外 自2017年中试运行到2018年初正式运行以来, 推送千余次原创文章,逐步形成五个稳定的板块,分别是:BAU学社、星丛共通体、回声·EG、批评·家、BLOOM绽。
板块的定位不同,各自的形式与进路亦有分担: BAU学社 探根究柢,整饬包豪斯人的文献材料,以 “重访包豪斯”遴择同道中人,主持 系列丛书的出版,由此推扩到“世纪先锋派”; 星丛共通体 回溯开端, 以阿比·瓦尔堡的文本为重心,毗连 上世纪的艺术与视觉文化研究,置于批判理论的译介与讲读中砺炼; 回声·EG 形与势俱备,从“美学与政治”这一矛盾情境出发,以 批评式导读与导读式写作,次第引入空间政治、媒介政治、生命政治等共构审美论域 批评·家 教学相长,以深入特定个例的论文梳理整体脉络, 持续组织线上的文本庭审以及线下的共读活动 BLOOM绽 贯通 言与行,以展示与策动为支撑,辩证地介入 建筑、城市、 艺术、 技术相互联结 的当下语境。
纪事| 2017/18 - 2021/22
院外计划 不同的板块分进合击, 汇集、 映射、交织、对抗,突破各自的界限,打开已在却仍未被再现的环节,把握更为共通的复杂情势,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地回应 “批判者与建造者的联合” 这一目标。
批评·家|
一个时刻准备着的后勤策源地。 2014 年上线以来, 批评 criticize / critical )这个与危机( crisis )有共同词根的词,一直是小站不言而喻的基底。在这个空间中, 批评 兼具动词的进攻向度与形容词的反思立场,理论与历史得以碰撞,从而勾连起具体个例与基本议题。自 2017年5月起, 批评·家 持续召集批评家与艺术家以各自的方式组织线下活动。
批评·家|小讲
“批评”(criticize / critical)这个与危机有共同词根的词,是 时刻准备着的后勤策源地 不言而喻的基底,理论与历史得以碰撞。
批评·家|小坐
批评家与艺术家相互召集线下活动,在这个空间中,“批评”兼具动词的进攻向度与形容词的反思立场,勾连起具体个例与基本议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