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欧罗万象EuroScope
热门的欧洲政治新闻,冷门的欧洲政治常识,直击2017欧洲各国大选,观察欧洲社会走向。关于欧洲政治的一切,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51好读  ›  专栏  ›  欧罗万象EuroScope

欧盟派遣劳工问题:马克龙与东欧国家的对峙 | 欧罗万象·东欧

欧罗万象EuroScope  · 公众号  ·  · 2017-09-02 17:07

正文


本文系欧罗万象原创。 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文中图片出自网络。


言作者、译者:


宋迈克 :旅法媒体人、欧罗万象成员


引言


夏季假期结束后,马克龙近一周内频繁与欧洲各国领导人会面:8月24日他在奥地利萨尔茨堡与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三国总理会谈;随后他又前往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与两国元首会谈;29日,马克龙在巴黎与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总理及非洲数国元首在巴黎就非洲移民问题召开工作会议;30日,他又前往卢森堡与卢森堡和比利时首相进行了三边会晤。密集的外交动作标志着马克龙正式在欧洲舞台展开斡旋。而考验他的第一道关卡,便是派遣劳工(travailleurs détachés)问题了。《解放报》这篇对派遣劳工问题来龙去脉的简单回顾,是一个了解该问题的很好入口。


欧盟范围内的派遣劳务被视为是欧盟境内四大流动自由之一——“提供服务自由”的一部分,受1996年的一条欧盟指令监管。根据这条指令,公司可以因为跨境提供服务需要而临时派遣劳工在境外工作,而这种派遣劳务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和当地劳工法律、环境保持一致(最低工资、劳动时间等),但在另一些条件上则接受派遣来源国法律管辖(工资、社会分摊金等)。随着欧盟东扩,一些在社会保障、劳工权益方面相对落后的东欧国际逐渐开始凭借劳动力成本上的优势向西欧国家大量输出派遣劳工。而这一现象在西欧国家、特别是法国引起了不少批评,来自薪酬相对更低、保障更差的国家的派遣劳工在一些行业的集中被指为是拉底了这些行业的薪资水平,降低了劳动保障标准,也就是所谓的“社会倾销”(dumping social),甚至被指责是外国人抢了本国人的就业。例如,大量波兰籍派遣劳工在法国的建筑行业工作,而公路货运行业则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人“占据”。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家装行业里,“波兰水管工”的例子在2005年《欧盟宪法条约》公投前的讨论中就曾被一些政治人物大肆渲染,用来说服选民给条约投否决票。而在今年的总统选举中,派遣劳工再度成为各方争论的议题之一:激进左翼候选人梅朗雄和极右翼候选人勒庞都承诺如果当选将拒绝执行或废除欧盟关于派遣劳工的指令,而以“提供保护的欧洲”(« L’Europe qui protège »)的马克龙则表态要推动对该指令的修改。如《费加罗报》社论所说,如果要重新树立民意对欧洲的信心,选择派遣劳工这个议题“再合适不过了”。


2015年,波兰作为最大的输出国,共派出超过46万派遣劳工,占本国就业人口数的3%;而德国和法国则是派遣劳工的最大接受国,有42万和18万派遣劳工在两国工作。派遣劳工问题本身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经济和社会保障问题——法国虽然接受了大量外国派遣劳工,但自身也是派遣劳工的一大输出国,14万法国籍派遣劳工受该指令管辖。但在当前的局面下,如果不能在这一问题上有实质性立法改进,积蓄多年、总统竞选中充分展现出来的民意中对欧盟的排斥情绪将进一步蔓延。马克龙对此十分清楚,因此一上任便选择在这一问题上进行强硬表态:要求将欧盟委员会对该指令提出的修改意见进一步强化。这一表态自然有法国民意支持,也不难得到西欧各国的附和,但却激化了与作为派遣劳工指令受益国家的东欧诸国的矛盾。而如果想要让自己的主张能在欧洲层面通过,马克龙必须争取到“有效多数”(majorité qualifié)——即欧盟27国中的至少16国(且支持国家的人口总和需达到欧盟总数的65%以上)。为此,马克龙需要进一步争取东欧国家的妥协,这正是马克龙在上周出访东欧数国的目的。


在这次访问中,马克龙获得了捷克、斯洛伐克两国领导人的积极表态,而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两国也在立场上有所松动。然而访问中最引人关注的却是马克龙与波兰总理贝娅塔·希德沃的隔空交锋。在上周四波兰再度表示将拒绝修改派遣劳工指令后,马克龙在周五与保加利亚总统的新闻发布会上对波兰发出了重磅炮弹,他指责波兰的态度表明这个国家“决定站在历史的边缘,在欧洲的当下与未来的边缘,我对此感到遗憾。”他明确表示:“波兰绝不是那个确立如今欧洲的方向的国家,更何况明天的欧洲了。”波兰总理当天旋即做出强硬回应:“我建议(法国)总统显得更包容一些……他说出那些傲慢的言论可能是出于缺乏经验。”他甚至建议马克龙“把精力集中在自己国家的事情上”,“获得和波兰一样的经济成果,让法国人也能享有波兰所能保障的那种安全程度。”


自2015年底极端保守派法律与正义党(PiS)在波兰执政以来,法国与波兰的关系恶化已经有一段时间。去年11月,波兰突然宣布终止与空客直升机公司(Airbus Helicopters)就50架直升机的采购谈判,当时就已经让法国失去对波兰的信任。而今年以来,法律与正义党力图推动的司法改革被欧盟认为是对其基本价值——法治国家的威胁,欧盟委员会以罕见力度对波兰提出了警告。马克龙在上周五的批评中也提及了这点,他指出:“欧洲这块空间是建立在一些价值观、建立在对民主、公共自由的坚持上的,而波兰正在侵犯这些。”他甚至说:“我坚信,波兰人民值得有比这(现政府所为)更好的。”应该说,马克龙选择如此强硬地用词,除了再次展现了法国与波兰深刻的不信任之外,也是一种故意要将波兰(以及匈牙利)与其他国家隔离、将其孤立的策略。然而,正如《世界报》社论所说,这种策略自然可以获得一定成效,但也并非没有风险。东扩后的欧洲面临各种深层次的不均衡和由不均衡带来的种种隔阂乃至对峙,并非一时半会便可化解。而“多速欧洲”的提法能否在搁置这些隔阂的同时进一步为欧洲一体化带来新的动力?马克龙和下任德国总理的担子还很重。



《解放报》解析文章——

派遣劳工问题:马克龙与东欧国家针锋相对



6月马克龙初上欧洲舞台时便已亮剑,要求使得欧盟内部派遣劳工变得更加困难。新总统一上来就想以此表明:欧洲如他在竞选时承诺的那样,是一个能“提供保护”的空间。本来,伙伴国家正出乎预期地准备通过一项针对1996年出台的管辖派遣劳务的指令的修正案,以终止各种对该指令的滥用,但马克龙的做法让他们措手不及。结果便是:在这次改革中受损最大的中欧和东欧国家不干了。马克龙周三开始在萨尔茨堡巡访,会见奥地利、捷克和斯洛伐克总理,周四他将继续去罗马尼亚、周五去保加利亚,目的便是弥补损失。马克龙此行意义重大,因为这个议题在法国象征着社会欧洲(Europe sociale)的缺失。派遣劳工成了著名的“波兰水管工”和“自由而不受扭曲的竞争”的接替者,这两者曾在2005年说服了左翼中很大一部分人给欧盟宪法条约投了否决票。关于派遣劳工的指令被指责为是掀起了所有人对抗所有人的竞争,惠及企业而损害劳动者,在总统竞选过程中,布鲁塞尔成了以国民阵线和不屈法国为首的几乎所有法国政党的批评目标。也就是说,如果在这个指令上没能改变欧洲的立场,马克龙明白自己的情势将急转直下。为了保持压力,总统周三在萨尔茨堡宣称,关于派遣劳务的欧洲指令以如今这种方式执行,是“对欧洲精神中最根本部分的背叛”。

1996年的指令是否掀起了社会倾销?

劳工派遣是欧盟内部自由提供服务的构成方面之一,这项自由是由欧盟条约设立的四项基本自由之一(其他三项是人员、商品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劳工派遣与欧洲侨民因工作而长期定居国外不同,后者完全受接待国法律管辖。而自由提供服务涉及的则是提供一项跨越国境的服务,为此可能需要临时派出一名工作人员以完成一项明确的任务,比如:一个西班牙企业雇佣的一名程序员到斯洛文尼亚安装一个系统,或者一名法国的核工程师在芬兰建一座核电站。在这些平均不超过4个月的任务(来自法国、比利时和卢森堡的派遣任务平均为33天,而来自爱沙尼亚和匈牙利的则为230天)中,员工仍受来源国法律管辖(工资、社会保障、退休、劳动法等方面)。问题是,这个来源国原则致使劳动力市场失衡,让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受益。这便是为什么欧盟在1996年12月通过了一项限制自由提供服务、要求服务从业者在一些方面遵循当地立法的指令,包括:最低工作、劳动时间、带薪假期、男女平等、健康、安全、卫生等等。总之,并非是要掀起社会倾销,而是要限制它。


派遣劳务是否适应欧盟28国?


1996年的指令发布时,欧盟只有15个国家,它们之间最低工资的差距只有三倍。没人曾想到2004年到2007年间欧盟东扩带来的影响。欧盟为劳工自由流动设置了一个七年的过渡期,但对于劳工派遣则完全没有采取类似做法。而时间上的适应期其实是必要的,因为东西欧在工资和社会分摊金上的差别有10倍之多……所以,派遣劳工的数量从2007年的60万增长到2014年的190万(在法国有20万左右)就并不令人吃惊了。这些数字只是表象,因为它们实际上只占换算成全职工作的就业总数的0.4%。但这些员工的到来打乱了某些行业的平衡,比如农业和屠宰业。派遣劳工带来的问题因欺诈行为的大范围增长而加剧。一切皆有可能:有些派遣企业将居住和交通补贴也算进员工酬劳,有些中介机构只提供所谓派遣人员而没有任何其他服务(在法国,这类机构从2004年的949家增长到2012年的33060家……)


关于1996年指令的改革都有哪些内容?


欧盟委员会从本质上反对一切对《罗马条约》规定的自由的阻碍,长期以来,委员会一直认为应当促进自由提供服务。在所谓“波尔克斯坦指令”(directive Bolkestein)引发争议后,巴罗佐委员会作出了一个微小的动作:在2014年的“执行指令”中加强了对欺诈行为的打击,而这被法国国民议会形容为“糊在假肢上的膏药”(译者注:cataplasme sur une jambe de bois,指毫无用途)……让-克洛德·容克领导的委员会改变了方向,因为意识到派遣劳务即使数量有限,却已被蛊惑人心的政客们拿来利用。于是,该委员会在2016年3月提出了一项对1996年指令真正的改革,以对其实施更好的管理。比如将在海外任务的期限限制在24个月内。另外,员工不仅应获得最低工资,还应与当地同等劳工享有同样报酬,包括工龄工资及奖金。最后,除了在打击欺诈上进行更好的协调之外,这项改革还将临时工的派遣改由接待国法律管辖,以打击非法借用劳动力。


今年6月,尽管东欧国家有很大保留意见——尤其是波兰和匈牙利,他们认为自己国家劳工的出口是对欧洲企业在本国领地上无所不在的一种正当补偿,但支持改革的成员国似乎终于达到了有效多数。在欧洲议会,两名报告人——法国的Elisabeth Morin-Chartier(共和党)和荷兰的Agnes Jongerius(社会党)也几乎确定能在该法案上获得多数。法国选择在这个时候破坏了一切——首先是要求在24个月的时间段内派遣劳务必须被限制在12个月内,然后要加强打击通过空壳公司进行的欺诈行为,以及要把由国际运输带来的跨境运输也加入到法案中,最后一项引起了西班牙的不满。结果是:所有的立法工作暂停了。


埃马纽埃尔·马克龙能否得到他想要的?


在六月的欧盟首脑会议上,波兰、匈牙利、斯洛伐克和捷克共和国在一次非正式会面中对埃马纽埃尔·马克龙亮出了底牌。Elisabeth Morin-Chartier问道:“东欧国家对24个月的限制已经很勉强了,我想知道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到哪里能找到欧盟部长会议和欧洲议会这两者中的多数。”目前,马克龙可以依靠德国、奥地利、比利时和卢森堡的支持,这还太少。Elisabeth Morin-Chartier还提醒道:“情况很紧急:部长会议现在的轮值主席国爱沙尼亚愿意把委员会的提案进行到底。而从1月起,轮值主席国将是保加利亚,而这个国家可是一点也不想动弹。”


费加罗报社论——

在欧洲战线上


为了与波兰交锋,马克龙卸下了剑头的保护皮套。他周五的攻击直白而凶猛:总统指责波兰领导人“站在了欧洲边缘”,违背了欧洲的价值观,蔑视民主和公共自由原则。而华沙则愤怒地回击道:“这是傲慢!”


这次战略性的进攻处于总统发起的关于派遣劳工的重大战斗之中。目标是修改欧盟指令,说服东欧国家。而波兰正在抵抗。


到目前为止,马克龙在外交场合表现伶俐,无论是面对特朗普还是普京。而现在,他要直面问题核心——欧洲了。他把握住了是什么在破坏欧洲形象:欧盟就是空话、套话、很多套话、行政官僚的狂欢、限制、不作为、无能……可以说这些都是过度指责,并不公平,布鲁塞尔有时成了国家无能时找到的替罪羊,当然没错。但对欧洲这个摊子的普遍印象就是这样。如果要改变,就得行动。


要让法国人重新与欧洲和好,马克龙选择这个主题再合适不过了。派遣劳工与社会倾销的议题在政治上极度敏感,因为它被视为是一个谬误、一种机制化的欺诈、一个对就业的威胁。重振欧洲只能通过具体作为来实现,时机已到,英国退出欧盟的不确定前景为某些反欧洲热潮降了温。


马克龙说得对——波兰不能为欧洲“确立方向”。但这就意味着他自己、默克尔以及其他人展现出坚定的领导力。总统需要取得一场胜利,才能随后再展开其他战斗。说欧洲的未来就将在波兰的平原上决定可能有些过分,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世界报》社论——

派遣劳工问题:

马克龙获得进展



“提供保护的欧洲”曾是马克龙竞选时的主轴之一,也是他当选后要坚持的路线。这一口号是马克龙8月23日在萨尔茨堡与奥地利、捷克和斯洛伐克领导人进行的会谈的核心,而这些会谈是他为期3天的中欧之行的第一步。


马克龙选择一上来就给人以冲击,他将派遣劳工现行的法规形容为是“对欧洲精神之根本的背叛”。他也赢得了第一局:获得了布拉格和布拉迪斯拉发对法国提出的改革计划的支持,而奥地利的支持是早先便已确认的了。


这只是第一步,但在这场为欧洲未来而进行的象征性极强的战斗中,这一步在两个层面上十分重要。其一,派遣劳工问题由1996年的一条欧盟指令管辖,这条指令使得企业可以让员工去另一个欧盟国家工作,而只需在本国缴纳社会分摊金。在法国,关于欧洲一体化促进了社会倾销、不平等竞争的指责都集中在了这一问题上,对马克龙来说,这一问题激发了法国民粹主义和疑欧主义的壮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