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更的公众号,终于还是失去了“年更”这个鲜明的标签了,距离上一次发布文章,已经超过一年了。
离职全职进行独立开发,到今天已经进入第 5 个年头了。
从当初的忐忑不安,到现在的稳步向前,每每想起,总感觉自己是走了狗屎运,在合适的时间,选择了一个起步有点难的方向——出海独立开发。
过去一年,并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情节,延续前年的步伐,习惯的节奏——稳。
此文章记录过去一年关于个人,产品,社群的一些毫无逻辑的感悟。
一、个人
撇不开的焦虑
多年前,焦虑的我与一位牛逼的群友线下聊天,我说:“感觉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最多只能年入 xxx (具体数字就不透露了,哈),在小众产品这个领域上感觉天花板太低了“。
聊完回来,焦虑了好些日子,思考是否要换一个更大的市场,去对抗更大的风险。最后思考再三,且在拖延症的加持下,并没有换方向。同时也认识到与其花更多的时间焦虑,不如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小产品这件事上。
到今天,每月有非常可观稳定的收入,且偶有增长,焦虑依然会时不时跳出来,但面对这种焦虑感觉跟以前不一样了,视角换了,更偏向于是一种动力,会认为自己应该可以做得更好,可以再投入精力试一下。
当经历过收入和客户清零后,与焦虑抗衡变得相对从容,一个稳定的心态至关重要,甚至说是最重要的一环。
当拥有一个稳定的心态且具备好奇心,只需要一点点的外力,就会迈开那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所以我常对自己说:试一试呗。
停不下来的学习
学习就如跑步,是一件私人的事,别人没法帮我们完成,在这样的前提下,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学习呢?
每个领域如果做到前 1% ,相信一定会赚大钱,但自问天赋平平,再怎么努力都没法达到这个 1% 了,哪怕前 5% 也达不到,那么就换一个方式学习成长,在几个相关的领域下做到前 10% ,把这几个领域混合起来,赚点小钱。
这种学习方式,本人算是活生生的例子,技术能力平平,产品能力平平,英语能力平平,但就是这样平平的能力叠加起来,还真可以让人慢慢成长起来,有幸成为了别人眼中有点小成绩的独立开发者。
学习是一件枯燥的事,同时也是一件有趣的事。
枯燥是因为日复一日,没有止境,且不知道是否对达成目标有帮助。
有趣是因为日复一日,戏剧性的,满足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
治不了的拖延症
不得不把这个问题拉出来说一下了,因为症状感觉越来越严重了,当然这个东西并不是一点好处都没有,前面不是说了正是拖延症,自己并没有选择换小众产品方向么,按目前结果来看并不差,那么就没必要非得把这病根治了。
选择独立开发者这条路,正是为了时间自由,那么时间自由这件事就得找一样东西映衬起来才特显可贵——拖延症。
当然,虽然患有拖延症,但大事小事还是拎得清,什么是能拖什么是不能拖有明确的界限。
二、产品
稳定的小团队
经过快一年的磨合,远程的 3 人小团队,已经稳定下来了,每人每天投入的时间也不多。
一位是远程在职,负责技术,但产品分成已经赶上在职的工资了,他对我说现在不怕被裁了,之前晚上发梦被裁,焦虑得很。
一位是离职回老家,负责运营,虽然产品分成暂时没赶上原本的工资,但在老家维持体面生活没问题。
一位就是我,啥都会点的打杂,由于独立开发自由习惯了,暂时还没考虑成立公司。在出海赛道上,让小团队获得远超上班的收入,不算易也不能说很难,但已获得的幸福感肯定远超上班。
在挑选合伙成员这件事上,我主要看缘分,能不能聊得来,是否愿意为“时间自由”这个听起来有点虚无的目标付出。不是”财富自由“,是”时间自由“,自问本人没有能力帮别人实现财富自由,如果敢这样说,骗子就是我本人无疑。
若你想加入一个听起来不那么靠谱的团队,可以私下找我聊聊,哈。
更多的小产品
过去一年做了不少产品,但并没有做出收入特别突出的产品,在 AI 领域依然火热的环境下,只投入做了一个小的 AI 产品。
过去一年在产品选择上会优先选择熟悉的业务领域,以优先提高成员收入的前提下做筛选,今年应该可以往 AI 投入更多时间去尝试更多的可能性。
其实在小众产品这个领域里,可以做的产品方向实在是太多了,各式各样,可以赚钱的小众领域非常多,这么多年看下来的产品少说的有几千个,往大说上万个,持续投入尝试和优化,会有不错的结果。
说到 AI 就不得不推荐一个社群——哥飞的朋友们。个人认为是国内最活跃的 AI 出海独立开发者社群,感兴趣的加群主wx:GeFeiSvip,或关注公众号:哥飞。
三、社群
佛系运营
出海研习社,当初只是本人随口的一句话就建立起来的付费微信群,运营了 2 年,没怎么宣传的前提下也能满 500 人,其中还劝退了一些不合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