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都是骄傲的。「傲」是众恶之源,所以古人将「谦卑」视为最重要的美德之一。所有悟道的人都是极为谦卑的。
人们会说,为什么要「谦卑」呢?别人是人,我也是人,比我无知、浑蛋的人比比皆是,我凭什么要在别人面前装孙子呢?况且,我们面对事情,实事求是、讲清楚道理难道不好吗?对方错了就应该受到指责,难道错了还不让人批评吗?
上面这些是一般人的想法,然而一个悟道的人不会这么想问题。我不敢自称悟道,但我可以提出几点想法供大家参考,看看「谦卑」的心态是如何获得的:
1 「谦卑」并不是装孙子,不是卑躬屈膝,也不是人们常说的吃亏是福。
真正的「谦卑」不是装出来的,不是要利用它来达到什么目的,而是一个悟道的人应有的状态。
从本质上来讲,它代表了「包容的精神」,因此是「崇高」的。什么叫包容?就是别人错了、侵犯了我,我不计较,就是包容。也就是《论语》中说的「犯而不较」。别人错了或者冒犯了你,你能够包容,这才叫谦卑;如果别人是对的,你做错了,那就谈不上什么去包容别人和谦卑了。然而就是承认错误对于一般人也不是容易的。凡事去「讲道理」、争对错是违背包容精神的,当然,道理也要讲,但道理有层次之分。下面我们还会涉及这一点。
2 人人都有「良知」,也就是说人人都有是非之心,而「良知」又不局限于知是知非,「良知」原是无是无非的、寂然不动的。「良知」即是我们心之本体,即是至善,即是道。人人都有「良知」,也就是说
「道」原是每个人所固有的东西
,只不过很多人没有察觉或者把它忘了。禅家也说「即心即佛」,所以从这个角度去看他人,其实人都是平等的,你并不比别人更高明或者高尚,你自以为更高明的地方只不过是一些小聪明。从「本体」来看,所有人乃至天地万物都是一样的,都是同一个本体,而且为每个人所固有。
3 另一方面,从「作用」来看,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犯错,免不了有过。因此在那个「本体」面前(心体、道、佛、至善),我们与所有人一样,都是卑微的、有过的。因此,
当我们在他人面前保持「谦卑」,并非是故意在他人面前装孙子,而是敬那个「本体」,敬我心中的本体,同时也是敬他人心中的本体,因为它是一个东西。
我之所以敬那个本体,一是我在它面前的确是卑微的,二是我敬它正是希望别人也去敬它,我先作一个示范。第二点怎么理解呢?「本体」是无法指出来的、没办法告诉别人的,只有靠每个人返身自求。如果你保持谦卑,对方就会去求问自己的「良知」,也就是返归本体;反之,如果你以傲凌人,恰恰激起对方的怒气,离本体更远。因此,既然你要去敬那个本体,就不可能总是去指责别人,这样不但你自己远离了本体、也鼓励别人去远离本体。
4 我们遇事的确要讲道理,但讲道理仅限于就事论事。为了对事情有帮助,我们应该通过讲道理来达成一定的共识,同时
以谦卑的态度来争取对方也能像你一样就事论事
。就事论事就是「客观」,我们丝毫不动气,就是我们的客观;以谦卑的态度对人,希望对方也能不动气,就是让对方也能够客观。当然,如果我们的态度是为了让对方做出更大的让步、或者占对方的便宜,那就不是「谦卑」而是「阴险」。所以「谦卑」必须是从「良知」或「道」的角度来讲,而不能落入功利。不动气、客观地看待事物,这就是我们的「良知」,也是别人所固有的「良知」。
5 一个人若能时时「致良知」,那么他必然时时是谦卑的。佛家喜欢说「众生起心动念,如来悉知悉见」,实际上
你的一切想法念头,「良知」也是「悉知悉见」的
。你只要不欺它、不瞒它,那么在它面前你真的是一点都傲不起来。同样,你的想法念头也瞒不了别人的「良知」,哪怕是你一句玩笑话里口气中隐藏的不敬,别人也能听出来。所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谦卑」呢?「良知」就好像一面镜子,什么都逃不了它,只可惜常人往往拿去照别人了,而不记得照自己。只有照自己,镜子才能越照越明,因为我们自己那些极其细微的闪念或者幽暗的潜意识,只有自己才知道。
所以,「谦卑」只是「敬」,敬那个本体,敬那个道,敬那个佛,敬那个良知。我向他人表示谦卑,是一个示范,希望他人也能去敬那个本体、道、佛、良知。所以,悟道的必然贵道,贵道的人必然谦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