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金融行业网
,金融大拿、业内人士都在这里
今日微信号力荐
理财头条
licaitt
(长按红色字复制)
一、周小川:货币政策导致楼市泡沫我们也没想到!
今天,周小川在海南的演讲,说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如同全国的一声炸雷!
据证券时报等媒体报道,今天(3月26日)上午,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博鳌亚洲论坛表示,
货币政策经过多年QE,全球已到达周期尾部,意味着货币政策将不再宽松。
此外,周小川还说:财政政策对结构性调整非常有帮助;各国复苏速度不一致,货币政策也不是完全协调一致的。认真去考虑何时如何离开货币政策宽松周期,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判断再通胀为时尚早;
收紧货币政策是渐进的过程。
周小川说他曾在央行的圈子进行过很多讨论,他们说
,“我们不应该说,宽松的货币政策制造了通胀和资产泡沫。这其实是不预期的后果。”
他指出,过去的经验表明,当货币政策宽松的话,很可能会导致更高的通货膨胀,或者导致某些资产泡沫,金融市场或者房地产市场,或者其他资产泡沫。
尽管如何,人们还是需要做取舍,因为我们需要从金融危机中走出来,尽管货币政策可能会造成不良的后果,但是我们还是要关注康复、经济复苏这一面。
周小川说,在3年前澳大利亚G20峰会上,20国集团领导人当时号召GDP在增加2%作为复苏目标。按照他的观点,货币政策造成资产泡沫是不预期的后果,的确让政策制定者过度依赖于货币政策本身,
但现在央行知道了,货币政策不是万金油,不要认为量化宽松可以治好每个国家的不同疾病。
他的观点是,政策制定者也许会改变这些政策执行的先后顺序,每个政策都有自己的功能,应当选择正确的政策工具。
他感叹,如果人们是理性的,可能会调整财政政策等其他政策,而不只是货币政策。这几年公众过度关注货币政策,包括消费者、投资者,他们对股市、房地产市场进行投资,买一些金融产品,因此市场对货币政策反应似乎有点过激,这也是最近的情形。某种意义上来说,货币政策造成的后果是非预期的后果,这段时期后,人们会更合理理性认识。
以下是微博博主@财上海 解读:
如果周小川说的是真心话,那么2017年底,货币就要紧了。大家已经完全习惯了货币大潮水,基本没有警惕性了。这个事关重大,涉及到各行各业,千家万户。
简单回顾历史,改革开放后的三次大的银根紧缩。
第一次是1983年。那时钱存在银行,要给储蓄所的主任送礼,才能取款几千元。这次经济通缩,涉及到中国第一次的财政赤字,直接引发了莫干山会议。中国的经济学家,第一次知道了货币扩张的妙处。
第二次是1993年。导火索是朱镕基下令彻底解决海南房地产问题,一夜之间,全国楼市破产。当时,海南房地产瞬间毁灭,只逃出了潘石屹等几人。
第三次是2003年。当时刚刚加入WTO,外贸行情火爆,各种生产资料极度紧张,例如钢铁,电力等。上海那时候都缺煤炭。眼看大通胀要来了,咣当,货币紧缩了。这次紧缩,出现一个奇葩,上海房价超过北京。历史上也就这一次。
本次货币宽松,是2008年底开始的,起因是美国次级贷款和欧债危机。当时,中国外贸全线垮塌,港商大批关门,珠三角出现了农民工返乡潮。著名的“春风行动”,就是那时候开始的。农民工返乡导致了棘手问题,土地流转要出现逆转了。各种矛盾交织之下,最后是以工代赈,用货币拉动国内建设,四万亿闪亮登场了,一时间,农民工就业,火的发烫。农民工涨工资就是那时候开始的,从此一路高歌猛进,无肉不欢。
2008货币潮,引发了京沪房价极速飞涨,10年涨了6-7倍,中产家庭两极分化,买了房子的,就是千万富人。没买的,直接是垃圾户了。各行各业资金全部向房地产涌入,有关系的,直接当开发商,没关系的,买几套房子等升值。其他行业,日子难过的一比吊糟。楼市承载太多的资金,扭曲了经济结构,必须改变了。
按照周小川今天的说法,基本是今年底或2018年初,开始货币趋紧了。距离2008年,恰巧又是十年。理想丰满,现实骨感。这个思路能不能行的通,关键还看2008年为什么推出货币宽松。当时的问题是,外贸不行了。那现在外贸就好了吗?好像没有!那么有两种可能:
一是不当真的,放个气球,尾部很长,再拖个几年也可以。
二是做痛苦选择题了。现在的货币供应主要三大去处:国企大基建,私企经营性贷款,楼市各类贷款。现在,各行各业的摊子都铺的很大,如果谁断了资金,必然就倒霉了。
二、
楼市的命运逆转:
资金面崩溃了,房价还怎么涨?
中国楼市在未来两三年的基本逻辑也将确立,这就是:
中国缓慢进入加息周期,楼市将高位横盘,重演2013年到2014年的走势。
上图是中国自从有房地产市场之后,商业按揭基准利率的走势图。可以清晰地看出来,目前的利率是最低的,这是房价飙升的根本原因(绿框)。红框里,是这轮牛市之前的那个加息周期,大家应该记得,2010年启动的加息周期,最终让中国楼市在2013年到2014年进入到滞涨、阴跌的状态。那时候,大家探讨的问题是,哪里的楼市最危险。
2015年开始从深圳启动的这一波大涨,最终在2016年达到顶峰,推动它的基本力量,是央行连续7次的降息,而且是从第三次降息之后才开始起作用的。
当然,这个过程还伴随着地方政府的救市(起点在2014年3月)。
现在,种种迹象显示,人民币的低利率时代已经终结。
为了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央行从去年开始控制M2同比增速,踩下了刹车。货币政策的表述从“稳健”变成了“稳健中性”。今年,又几次提高了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尤其是春节之后,多数日子都在货币市场净回笼货币。
3月20日,国债回购利率、银行间回购利率大幅飙升,银行间债市利率互换继续全面走高,同业存单的钱也越来越贵。今天,情况仍然在延续。这些都指向一个事实:
央行收紧了货币,资金紧张了,所以钱贵了。
普通投资者也许搞不懂上述专业术语意味着什么,我们不妨看看过去一年“余额宝”的收益率走势:
可见,“余额宝”这种民间的无风险利率在走高,显示出市场里的钱在变贵,这对于股市、楼市当然是利空。
上图是“余额宝”有史以来的收益率走势图,
左侧那个最高的“尖顶”就是上一轮加息周期形成的资金紧张的顶点,当时房子基本上没有人买。后来的大锅底,对应的就是这一轮降息和楼市飙升,大家抢房子。
现在,利率开始回升了!而这个回升,仅仅是央行踩刹车而已,央行还没有正式加息。
缺钱年代,想当个“房奴”都难
3月20日,国债回购利率、银行间回购利率大幅飙升,银行间债市利率互换继续全面走高,同业存单的钱也越来越贵。
金融市场缺钱的同时,楼市也正遭受着断血的痛苦。前有严厉的限购政策,后有苦逼的限贷措施,前后包夹之下,受够了租房生活的人们想跻身“房奴”行列也是越来越难。
近日,央行加急下发的《做好信贷政策工作的意见》一文要求合理控制房贷首付比例和房贷利率。多地银行相继上调房贷利率优惠幅度,房贷9折优惠将成历史。
楼市“3·17”新政出台后,北京地区大部分银行已经上调首付比例。最新消息,工行、建行等16家银行的北京分行一致决定,即日起缩小首套房贷款优惠利率,最低折扣由9折调到9.5折。
你们尽管买地买房,但必须掏自己的真金白银!再别指望着贷款了!这无疑是断了楼市的粮草,让高温的房价瞬间成为空中楼阁,失去了根基。看房一族中观望成了新趋势,降温效果不可谓不显著。
釜底抽薪之后,房价还怎么涨?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限购限贷政策降温楼市未必是件坏事,需求的冷却对高房价犹如釜底抽薪。虽说看房一族暂时买房更困难,不过等一等,也许能省好几万,或者好几十万。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指出,2017年市场的确会平稳,政策市场下,楼市波动看政策,特别是信贷政策。
易居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表示,“从政策显效的时长来看,2017年下半年,才会真正出现一二线、环都市圈大面积的降温!”
对此,央行旗下媒体金融时报也坦承:当前的中国经济中的高杠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房地产市场有关。当前部分城市楼市的“高烧”状态,正在朝着泡沫化方向演变。而房地产市场体量庞大,一旦泡沫破裂,房价大幅下跌,将带来广泛的经济社会影响。
楼市过热,本质上还是货币驱动,要想治标又治本,就要收紧货币供应。
三、百姓需要被教育?房价腰斩一次才知道痛!
中国楼市再度疯狂。在去年10月初中央出手调控楼市后,虽然深圳房价开始下跌,上海房价不再狂热,可北京房价短短5个月内暴涨30-40%。
按照经济学家陶冬的测算:今天北京、上海、深圳这三个城市的房地产总值,相当于美国整个国家房地产总值的七成。
在本届博鳌亚洲论坛上,中国楼市也再次引发热议。
百姓需要被教育,房价腰斩一次才知道痛!
在博鳌论坛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在回答如何抑制房价时,提到:
“老百姓是需要被教育的,房价涨的时候,大家都觉得的房价会一直涨下去,只有让它跌几次,腰斩一次,他才知道痛。政府真的没有必要管理房价,要管就多建一些廉租房,让低收入者有房住。”
“看看一线城市的房子多数在10层左右,极其浪费,把所有的住房加倍,平均20层,你看看供给上去了没有,我们要抑制房价,实际上政策还是在为少数人服务。”
这些话有几个意思:
第一,楼市就像股市,有涨有跌很正常,应该让房子遵循市场规律。
第二,由于楼市火爆,房价暴涨,房子现在被当“资产”属性,买得起高房价房子的大多是一些投机者,政府为什么要为这些人投机者负责?
如果有一天房价真的跌了,应该由他们自己为炒房行为负责。
第三,其实,房子还是应该用来住的,而不是炒作的。面对低收入无房可住,梦想无处安家的困境,政府更需要多建一些廉租房,让低收入者有房住。
第四,现在的楼市政策倾向于少数买得起房的人,房子只建10层左右,是一种浪费。必须意识到土地供给是弹性极小的东西,住房需求是极具弹性的。要抑制房价,需要提高房子的供给。
在姚洋看来,目前房价这么高,房子还属于一个高档的消费品,而且应该看到所谓的高房价都是在一线城市,现在扩张到二线城市,能够买得起这些房子的是哪些人,不是普通老百姓,一定是有钱人,它是一种投资,是一种投机行为。
所以,他认为,房价如果暴跌了,甚至是腰斩了,受伤害最大的恐怕是疯狂的炒房者,这些人需要被教训,才知道房价暴跌带来的痛。
“北京房价控不控,我都买不起”
据中新网报道,3月23日,2017博鳌亚洲论坛上,银监会原副主席蔡鄂生针对此前刚刚出台的地产调控政策戏称,
“你控也好,不控也好,北京的房子我都买不起。”
蔡鄂生认为,房地产调控不能搞强压强控,因为中国的房地产“已经很复杂”,不能单纯从企业角度来看,而要从整个机制视之。
中新网报道称,面对高企的房价,有人主张“鸡汤疗法”。清华大学校长邱勇称,房子在生活中的确很重要
,但“一个人的一生还应该有更多更重要的追求。”
也有人笑而不语。面对记者“北京房价为什么越来越高”的提问,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原总裁朱云来只是摆了摆手。
“没有买到房的人不满意,剩下的都满意”
据新浪乐居,3月24日下午的分论坛“新土改:探索与思考”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表示,如果说城市现在房价过高,我们称之为泡沫,它是一个刚性的泡沫。
“刚性的泡沫出来以后,好像大家房价这么高,只有一部分人不满意——没有买到房的人不满意,剩下的好像都挺满意。”
刘世锦指出,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房价太高。
房价为什么这么高?涉及到很多因素,其实问题可以简单化,就是供求关系的问题。大家为什么都到珠三角、长三角这些地方去,就是因为经济效益更加突出,年轻人到这里可以挣更多的钱,就业创业机会比较多。
但是看到供给侧,土地的供给情况怎么样?土地供给没有一个量,而且这个量给供不上。我们这些一线城市都在30%以下,过去若干年都是低于25%的。而在发达国家,一般这个比例在一些大都市,最少在40%以上,首尔在60%以上,供地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刘世锦强调,房价上涨使得城市的成本上涨了,有一些产业,就因为这样的高成本,得不到发展,甚至萎缩和衰落。“有一些一线城市服务业最近两年在收缩的、在减速,这是不正常的,我们的土地制度如果不改革,中国将会很难保持平稳的增长。”
据中国证券网报道,刘世锦还建议,凭借政府有用地指标,城市里可以搞长期公共住房租赁,便于城市的年轻人创业创新。
“年轻人一定不能过早被房价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