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
:
由
中国测绘学会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
与
清华大学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主办、
清华大学人居环境信息实验室、
ICOMOS-China 数字遗产专委会、
ISDE-China 数字遗产专委会
承办、
北京城市实验室 BCL、思看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和深圳市其域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协办的
“空间信息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学术论坛”
将于
11 月 30 日下午 13:30
开启,本次论坛将采取
线下
的
方式在清华大学建筑馆二楼多功能厅举行,欢迎从事或有志于从事遗产保护数字化工作的各位参加。
中国上下数千年的文明历史、纵横数千公里的地域空间、数十个民族的智慧
探索与融合创新,孕育了数量众多、种类丰富、分布广泛、底蕴厚重的文化遗产。这些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社会价值的文化遗产,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与精神家园,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进行精心的研究、保护、活化、利用与传承。
随着“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卫星导航、多源遥感、SmartGIS、
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逐步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领域。空间信息技术支撑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工作,正在经历从“数
字化”到“信息化”、再到“智慧化”的方向演进
。
中国测绘学会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清华大学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清华大学人居环境信息实验室、ICOMOS-China 数字遗产委员会、ISDE-China数字遗产专委会
、
北京城市实验室 BCL、思看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和深圳市其域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共同组织
“空间信息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学术论坛
,
旨在与文化遗产保护及空间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的同行交流最新研究成果,重点探索空间信息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赋能应用,
涉及多尺度、多类
型文化遗产保护的技术体系、模型方法、价值阐释、虚拟修复、活化利用等方面,以便更好地促进未来文化遗产的智慧化保护与传承,助力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建设,服务文化自信与文化强国。
论坛主持:
党安荣 教授
,重点科研基地主任
周文生 副教授
,重点科研基地副主任
论坛组织:
龙瀛 副教授
,
重点科研基地副主任
杨滔 副教授
,
重点科研基地骨干
来源 副教授
,
重点科研基地骨干
陈杨
助研
,
重点科研基地办公室
开场报告:
空间信息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的总体架构
报告摘要:
报告通过系统梳理国家相关政策导引与要求、多维度分析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需求、多元新型信息技术及应用的特征,在明确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需求的基础上,阐述空间信息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的总体框架,涉及技术集成与模型方法、遗产感知与价值认知、动态监测与状态诊断、原真保护与活化利用、文旅融合与永续传承等多个方面,旨在抛砖引玉开启本次学术论坛
。
学术报告1:
基于世界地图文明看长沙马王堆汉墓地形图:划时代的珍宝
报告摘要:
上世纪70年代初长沙马王堆汉墓的考古发掘,震惊了全世界;出土的地形图不仅包含丰富的山岳、河流、城乡及道路要素,而且采用一致的地图符号与注记。该图填补了我国古代570年地图实物空白,改写了人类古地图文明史及测绘认知。然而,该地形图核心区——舜冢舜庙所在的九嶷山地区类等高线渲染及九柱寓意,却存在多种解读或猜想。我们采用现代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利用高精度区域数字高程模型,进行了数字化、可视化通视分析与等高线表达,不仅证实了等高线表达与九柱山形侧视的猜想,而且找到了2200年前绘图时的可能瞭望视点及其对应的九座山峰。此外,结合历史事件与时间脉络,探究了秦汉测绘技术,推测了该地形图的形成方式与制图时间
。
学术报告2:
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
针对历史文化名城“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的整体保护需求,面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名村等不同层级和尺度的传承应用场景,提出基于空间信息技术和文化要素挖掘的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的数字化治理体系,实现数字化采集、建模、展示的全流程协同,为各项业务执行提供信息支持和科学依据。并根据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新疆库车历史文化名城、广西兴安县界首历史文化名镇、江西金溪县游垫历史文化名村的不同特点,部署时空可追溯、沉浸可交互、公众可参与的应用示范场景,基于实践验证、评估、优化,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整体技术解决方案
。
学术报告3:
基于南京城墙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实践与探索
南京城墙是明太祖朱元璋主持修筑的都城城墙,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城市城墙。为保护传承中国优秀文化遗产,南京城墙结合数字技术,从遗产数字记录、监测与展示方面,作出多项创新尝试。如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搭建“南京城墙一张图”资源管理平台,建成南京城墙最早的文化遗产数字档案,为保护、修缮、研究等工作提供精准数据支持。并依托互联网、空间信息技术等,建设南京城墙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对南京城墙文物本体及周围环境的预防性保护监测。此外,搭建“云享城墙”——云端展示与互动体验平台,实现文化遗产价值跨时空传播。作为基层文博单位,南京城墙始终基于业务需求,以数字技术夯实文物保护基础、赋能遗产活化利用
。
学术报告4:
手持式3D扫描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探索
近年来,随着手持式三维扫描技术的快速发展,高品质的3D扫描数据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一技术的普及推动了3D数字化在数据存档、VR虚拟展示、测量分析、监测保护、3D打印复刻、文物普查、数字文旅等多个方面的应用。作为三维数字化的领军品牌,思看科技和其域创新分别在文化遗产领域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本报告将结合多种应用案例,展示三维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其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为文化遗产工作者提供更多基于3D技术的解决思路和方向
。
学术报告5:
古物新知,古物新生——基于数字化采集与价值阐释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
建筑与美术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艺术和情感的物质载体,是中华古老文明所留存的辉煌记忆。为了让沉睡的国宝“活起来”、“走出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李路珂副教授主持了一系列的研究与展示项目,以总体空间艺术观为基础,以文物价值为中心,探索了详细勘察、数字化测绘、价值研究、数据库建设与数字艺术展示的工作路径,旨在理解和阐释文物建筑和附属艺术品的精妙内涵与当代意义,让古老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生。其中,“高平开化寺宋代建筑与壁画数字展”获得2024年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资助,在全面记录与科学阐释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数字技术、多媒体艺术和空间装置艺术,营造引人入胜的沉浸式体验,即将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举办首展
。
学术报告6:
Scan-to-HBIM快速建模工具研发
三维点云是数字遗产保护的主要数据源。古建筑的遗产建筑信息模型重建(或Scan-to-HBIM)任务,对数字保护、数字展陈、文创等应用具有重要赋能作用。文献中Scan-to-HBIM的自动处理方法已有三维语义分割、形态聚类、纹理分析等信息技术。然而,科研和实践中依然面临诸如建模效率、构件体块化、拓扑语义等方面的挑战。本文扩展了获得测绘科技奖和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的SemReg方法,实现了点云编辑和复杂语义HBIM族的快速优化配准,开发了SemRegPy开源辅助建模软件。通过真实古建筑重建实例可以看出,SemRegPy的HBIM重构过程快速、体块化、具有拓扑语义,且可以透过自动化脚本一键导入常用BIM环境生成HBIM模型
。
本研究基于“文化空间—行为空间—设计空间”三元空间理论,深入探讨鼓浪屿在遗产感知与计算方向的实践探索,主要研究内容包含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从行动者网络视角、跨文化比较视角及人文地理学视角出发,分析遗产旅游地的“空间基因与价值阐释”,揭示鼓浪屿文化遗产的文化认知和价值理解。接着,从旅游者的足迹行为、视觉行为及认知行为入手,开展遗产旅游地的“时空行为与机理分析”,旨在揭示游客在遗产感知层面的影响机制。最后,构建室外热舒适的时空模拟模型,从空间维度、时间维度及群体维度分析,探讨遗产旅游地的“气候变化与空间优化”,以提升游客体验和遗产保护的可持续性。本研究为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创新视角和科学依据
。
学术报告8:
空间信息技术赋能下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报告主要从现阶段空间化与数智化技术的发展出发,结合相关文物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丝绸之路大数据平台建设、公众文化传播应用案例及智能化技术发展趋势等方面,概述在空间信息数字化技术赋能下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资源如何基于实现从文化遗产的本体科学保护到公众文化内涵传播,进而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充分阐释其历史文化价值,用地图讲好丝路故事
。
学术报告9:
北京老城文物腾退开放适宜性评价与分类利用模式指引研究
基于北京老城文物的相关政策、文物相关时空数据和互联网大数据搭建北京老城文物保护与利用信息数据库,并结合本研究提出的文物腾退价值与潜力综合评价体系,创新搭建文物评价信息系统,用于评估北京老城内文物的腾退价值并提出适宜的活化利用功能。研究团队搭建了开源的信息技术平台,可根据需求为文物管理者、社会参与力量和市民群众提供不同服务;通过对不同人群的问卷调查收集,系统拓宽了公众参与度;同时系统数据方便更新,也拥有一定的现时性,能够为文保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