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西京研究院
内容低频,坚守原创。经济的本质是人的行为,人的行为的本质是人性。心灵自由才是真正的财务自由,而抵达心灵自由最可靠的路径是:以悲天悯人的目光,审视并理解自己和他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超级数学建模  ·  《哪吒》刷屏,其实46年前这个“初代哪吒”就 ... ·  2 天前  
超级数学建模  ·  限时领 | ... ·  2 天前  
超级数学建模  ·  为什么有些 985、211 ... ·  3 天前  
超级数学建模  ·  亚朵酒店的控温被,是怎么火起来的? ·  3 天前  
超级数学建模  ·  甩货,超强清仓!华熙生物胶原贵妇精华,99元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西京研究院

变局、迷局、破局——赵建教授的新旧银行三部曲

西京研究院  · 公众号  ·  · 2019-07-15 07:11

正文


作者赵建,西泽研究院院长,教授; 曾写过旧银行三部曲:

1.《 存款立行,谁来立存款——后利率市场化时代银行生存秘笈之一

2.《 凛冬已至,还有多少银行人在假装干银行

3.《 利率市场化——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银行人 》;

新银行三部曲:

1. 《凛冬加深,还能继续假装干银行吗? ——新银行三部曲之一》

2. 《银行已死? 银行永生—谈谈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中国银行业》

3. 《赵建: 存款立行是个伪命题, 做零售银行需要重塑集体心智和组织气质》 本文将分为上下两节,对新旧银行六部曲的要点做简要盘点。





上节 : 旧银行三部曲

1.《 存款立行,谁来立存款——后利率市场化时代银行生存秘笈之一

2.《 凛冬已至,还有多少银行人在假装干银行

3.《 利率市场化——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银行人 》;




1.《 存款立行,谁来立存款——后利率市场化时代银行生存秘笈之一 》本文发表于西泽研究院2017年12月25日公众号

在货币链的创造上,是资产创造负债,负债支撑资产。资产荒+负债荒=缩利差或缩表。严监管加速了这一进程。而利率中枢的提升,将一切构建在低利率或者利率下行通道下的资产负债结构打回原形。现在,后利率市场化时代,叠加金融去杠杆,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信用收缩。


“存款去哪儿”的基本宏观逻辑:过去十年中国银行业广义货币(存款)大跃进的基本逻辑,是广义资产(表内、表外、表表外)的扩张。如今另一场金融反冒进运动,严重制约了存款派生的规模和速度。存款在结构上发生质的变化:承担价值贮藏功能的存款,已被理财和市场化固收类的资产所替代。另外承担中速流动性功能的存款,将逐渐被短期理财、开放式理财、余额宝等货币基金替代。而最终剩下的核心负债,就是真正实现汇兑支付结算功能中沉淀的活期存款。这是最具有货币性的存款,也终将成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承载核心负债的优质存款又来自何处?答案是: 存款立行,客户立存款。要拉存款,首先要直面客户。为客户创造价值,才能为自己创造存款。

2.《 凛冬已至,还有多少银行人在假装干银行 》本文发表于西泽研究院2018年1月14日公众号

回顾上篇,其核心主题是:”在央妈变虎妈,银监爸变狼爸的时代,银行cosplay大投行和泛资管的蒙面晚会已经结束;老老实实做好客户群,回归经营货币的原生态才是正道。监管是一个轮回。你之所以为你是因为你的最初。” 总而言之, ”银行应该放弃存款情结,转而追求客户价值” 。寥寥数笔, 其义自现。


本篇, 作者笔锋一转, 一句“利率市场化下,存款立行是个伪命题?”的发问引出了后文的发问三连炮,试图描绘出处于金融周期末端的银行真实写照。银行人们都在披着大资管泛投行的外衣做同业业务。教科书中的同业业务就是流动性管理。中国商业银行的同业业务却将流动性异化为了盈利性。发问二、干的是对冲基金,还是商业银行?讲的是负债端的故事;发问三、干的是广义财政,还是商业银行?说的是资产端的故事;发问四、干的是通道套利,还是投资银行?道的是银行投行部结构化融资的故事。


最后,在反思传统经验和中国特色,追求专业银行的普世价值的道路上,我们坚持认为认识和理念,是银行人做真银行的前提。从假装干银行到真正干银行的转型,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能力,更多的是对金融规律的敬畏。下一代中国银行家,一定出自具有实践洞见、求知热情和迭代式学习能力的谦虚而有温度的银行人。

3.《 利率市场化——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银行人 》本文发表于西泽研究院2018年4月24日公众号

本文从以下三个维度对题目做了梳理与诠释:一、悖论:外部环境的市场化与内部经营的管制化;二、解构:中国银行家的三个顽固情结与金融产权的会计难题;三、重塑:利率市场化最终考验的是银行家的要素管理能力。

首先,文章交代了大背景:利率完全放开与资管新政落地,将终结中国金融抑制的历史。传统银行模式走向末端,金融机构头部化是必然趋势。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步,传统银行人的最后一代。不是终结,而是开始。

悖论部分,外部环境的市场化与内部经营的管制化之间有内在的根源,作者在四年前的一篇文章《利率市场化的两条主线》中,分析了中国金融市场化的这种“双管齐下”模式,此处就不做展开了。但需要强调的是:利率市场化使得利差缩小,为了维持利润,金融机构只好做大杠杆拉长久期。在监管的约束下,只能做大表外甚至表表外的影子银行。这是利率市场化末端,市场竞争白热化的一个表现。


面对金融杠杆这种指数级的扩张速度,笔者认为在过去利率市场化大大加快的进程里,有两个方面的管制一直没有放松:第一是合意贷款的限制,即央妈每月分给银行的信贷额度。第二是对两高一剩、房地产和地方平台等行业的限制。于是,这个巨大的背离便是:利率市场化与经营管制同时加大力度。一方面,竞争在价和量上展开,市场化的领域不断扩展。另一方面,银行信贷规模和可投放的领域却在不断收窄。

解构部分,一方面,作者提到了萦绕在中国银行家的心头的三个根深蒂固的情结:规模情结、兜底情结以及基准情结;另一方面,中国金融体系的会计难题,大大阻碍了债务出清机制的发挥。可以说,货币大国仅仅在不到五年内就迅速崛起(M2相当于美日总和,占全球近乎三分之一),根本就在于这个特殊的会计难题。再看公共金融产权层面:公共信用在个体中间的的透支和滥用,正在造成越来越严重的的金融生态沙漠化。更为尴尬的是,当前中国金融企业的规模扩张冲动和金融乱相,只能依靠金融反腐来整肃治理,足以说明市场化的债务约束机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失效。所以,利率市场化“穿透”到底,利率双轨制的并轨,同时需要产权二元的并轨。

重塑部分,作者指出:利率市场化后的竞争则是管理和研发能力的竞争,是成本和效率重塑能力的竞争。第一,充足的人才队伍和活力型组织,是抵御经济周期的最好资产。第二,当利率市场化完成后,银行之间的竞争从前台营销向后台的管理迁移。此时,竞争战略将从差异化战略向低成本战略转移。第三,物理网点和金融科技,或者两者融合的智慧网点至关重要。

至此,旧银行反思录三部曲全部结束。




下节:新银行三部曲


1. 《凛冬加深,还能继续假装干银行吗? ——新银行三部曲之一》

2. 《银行已死? 银行永生—谈谈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中国银行业》

3. 《存款立行是个伪命题, 做零售银行需要重塑集体心智和组织气质》




1. 《凛冬加深,还能继续假装干银行吗? ——新银行三部曲之一》 ;本文是赵建教授与一家银行行长交流后形成的访谈纪要,发表于西泽研究院2019年1月7日公众号。

第一部分,只有理解中国的银行,才能理解中国的经济:中国的宏观政策要维稳,实体经济不行了政府和财政要顶上,这就形成了以“政府债务-银行信用-货币投放”为基本机制的新的循环。当中国银行业的现代化进程被次贷危机阻断,商业银行政策化:商业银行干了太多政策性银行的活,政策性银行干了太多商业银行的活,中央银行干了太多政策性银行的活,这就是根本问题所在。

2012年后,小微之王民生银行开始落幕,同业之王兴业银行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影子银行大跃进的序幕。然而,随着2016年金融严监管开始,金融产能明显过剩了,主要的标志就是不良资产和资产荒,到后来资金荒和资产荒同时怪异出现,只能缩表。这是总量的问题,总量出了问题,调结构的空间也不大。有意思的是,人才的流动和货币的流动渠道和线路似乎是一样的,从国有行,到股份行,到城商行,再到非银。资金从存款向理财流,就像人才从银行向市场化的机构流动一样。金融市场化改革这么多年,双轨制其实还没解决。本质上是产权的问题,一是体制内,国有的、地方政府所有的银行,这个占绝大多数;二是体制外,民营的、老板个人的银行,这个规模都很小,占比很低。作为体制内的银行,你的自由度并不高,还是听党的话,走群众路线。

既然假装干银行,还能干多久?这就是作者写完旧银行三部曲后继续思考的问题。答案就是政府,是大量的财政存款。同时,可以继续假装干,但是要被钝刀割肉。继续装下去的话,要靠财政续命。过得好的做点零售和小微。一个重视研究和研发的银行,是有前途的。不重视研究,重视政治的银行,大有人在。不懂基本的资产负债原理,不懂资本的原理是要付出代价的。尤其是很多银行过度依赖批发性融资,就只好不断的高息揽存,高价拆借,利差被不断的削窄,即钝刀割肉。关键于流动性,流动性如果没问题,不发生挤兑,银行就可以继续干下去,不管是真干也好假干也好。

说到底,作为银行一把手,要提高营销能力,领导力本质上是一种营销。按照作者的说法:“ 领导力是一种特殊的营销能力,营销的不是市场,营销的是银行的管理层,是中层干部 。”具体怎么办?作者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作为银行一把手,首先理解并定义银行家这个概念,别的都是技术上的细枝末节。”

2. 《银行已死? 银行永生—谈谈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中国银行业》 ;本文为新银行三部曲之二,谈论的是“怎么定义银行家精神,如何培育银行家精神”。发表于西泽研究院2019年2月14日公众号。

功能主义层面的银行,是永生的;不是消失,而是无处不在。存贷汇,银行的功能正在被各种第三方解构。史无前例的负债型经济,是银行生存的现实基础。银行将长期附着在债务的温床上,直到新的一次债务大爆裂——但是政府扰动和延缓了这个过程,使得债务的出清和重组变得复杂不可知。对中国的银行家来说,应该建立“功能主义+新保守主义”的新时代发展观,在并联战略(财政+金融,人力+科技,传统+创新)中复兴银行“三性”,在功能重建中寻找永生之道。另外,作者提到:“我不相信银行业有自己的“中国特色”,即使有也只是一个特定阶段的短暂存在。我相信银行的“普世价值”。所谓的特色终究要受到规律的惩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