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我的印象笔记
绑定印象笔记帐户,一键保存微信的消息到印象笔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意外艺术  ·  《洛神赋图》是顾恺之狂磕cp后的产粮?! ·  17 小时前  
康石石  ·  保研奖学金高达10w的院校,是: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我的印象笔记

你在哪一瞬间就突然「开窍」了?

我的印象笔记  · 公众号  ·  · 2024-02-28 12:30

正文


不知道你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没有这种感受,经常有一个知识点,你努力学习了 很久都学不会。


但是过了几天之后, 突然发现你又会了 !仿佛突然就开窍了!


其实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它是一种心理学上的效应,叫做 “酝酿效应” ,不仅体现在学习上,当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暂时把这个问题搁置一下,进入酝酿阶段,这个酝酿阶段就会促进问题的解决。


所以遇到问题不要慌,先放一放。


心理学家对这一现象提出了两种假说, 一种是意识论 ,当我们长期困于一个问题时,我们就会对它产生 心理疲劳 ,搁置会有助于缓解疲劳,从而助于问题的解决; 二是无意识论 ,在搁置酝酿的时候,我们的 大脑会激活那些被忽略的信息 ,从而利于问题的解决。


怎么样,学习是不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


但也要清楚,学习能“突然开窍”的 前提是已经有了一些知识积累 ,才能给“酝酿效应”一个过程。因此, 日常的知识体系搭建 也非常重要。


首先,就需要避开一些误区:



三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太早想要“自立门户”,建立所谓“自己的”体系。


比如创造自己的写作体系、视频创作方法,这个追求是好的,但是如果时间太早时,你可能会发现,所谓自创的体系顶点,不过是高手体系的起点。在你没有作品之前为什么别人要信任你的体系?所以这个心态本身,还是在追求表达欲上和成就上,没有转化成提供价值的心态,对别人不一定有用。


第二个误区,就是“贪多求全”,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


实际上这是不太可能的,因为知识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状态,而且大多已经有体系的学科,一般都有上百年的积累,知识太过蓬勃,一辈子可能都学不完。而在这样的追求中,你把知识放得太大,自己放得太小。太多理论性知识,却无法应用在生活里,成为技能,让这份知识体系显得“虚”。


第三个误区,就是“零散断裂”,一堆没有“激活”的惰性知识。


零散,是指像小松鼠一样收集松果,每采集一颗就埋起来,辛辛苦苦埋了一堆,但是回头就忘记自己埋在哪里了。这是现代人碎片化学习的典型陷阱。看到有用的信息就收藏起来,没有合理的信息管理,也没有及时的消化理解,像是散落一地的珍珠。更有甚者可能是“信息发烧友”,什么都想要、什么都觉得新鲜、什么都想记住,最后陷入信息焦虑。


断裂,是指各种知识、技能、价值观各自独立,没有关联,无法形成圆润的整体。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复利效应、结构化思维,就像是开车的技术,如果只是知道但没有通过练习转化为能力,那就是“惰性”知识,只会制造“我以为我会了”的假象,而无法应用。


打磨自己的知识体系,就像是在建立一座知识的卢浮宫,这座宫殿不仅仅是用于自己的收藏,而是为现实渴望了解知识作品的人们建立的,才会越来越有价值,也才符合“知识”本身存在的意义。


放下追求成就的表达欲,围绕现实的真问题开始,不断建立知识点的关联,是一个建立知识体系好的起跑姿势。


具体怎么高效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呢? 其实并不复杂。



5步构建你的知识体系


所谓知识体系,无非是由三部分构成: 知识结构、知识内容、内容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针对这3部分,按照下面的5步来操作,就能建成你的知识体系。


1.定背景


一般人往往会重视第二步的建立架构,一剂猛药下去大量埋头苦读,但是第一步是最重要的,它决定了你如何开始,甚至会决定你是否成功。


在开始一个领域的学习前,先要明确学习理由,包括:为什么学?在哪里可以使用?和其它领域的关联是什么?


如果没有用武之地,你的知识将是一潭死水,没有充足动力学习,还会很快忘记知识。


就像冲藕粉一样,你以为“打开藕粉-冲水-搅拌”就可以,但如果没有人告诉你要“先冲凉水再冲热水”,怎么都冲不出成功的藕粉。所以第一步很关键。


假设你原本从事教育行业,但是因为政策转型,你向前一望,发现大势所趋,个人新商业是未来知识工作者的必由之路,就需要了解商业知识,那么商业领域就是非常合适的新领域知识。在“教育 X 商业”两套知识架构下建立联系,你可以把原有知识作为产品,教作为技能,把个人作为小微版的企业,将“教”的技能向下纵向深挖,横向上扩展知识,便形成了自己的“T”型能力,增强专业壁垒,放大个人价值。


2.借架构


在明确学习背景和目标后,最具有含金量的一步就是建立架构。


这一步容易有的误区就是“靠自己”,千万不要这样做,这个世界大多数领域知识都有灿若繁星的杰出头脑探索过了,学会借力站在巨人肩膀上,才是明智之举。学会把前人的终点当作自己的起点。


在这个阶段,尽可能找到一流信息源,比如我们在“过滤器”一节里提到的各样“信息白名单”,借助经典、专家、高手的力量,建立起一个地基牢固的架构。


3.调架构


他人的框架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里容易“水土不服”,这时就需要先模仿再超越的策略。


拿到架构后,经过一段时间学习,调试你觉得不妥的地方,可能是基本要素构成,或是流程适配度、简洁程度等。总之就是哪里有问题就处理哪里。比如你发现有人推荐电子书、听书的学习方式,但是怎么都不适合你,为了更好的学习效果,你完全可以换成纸质版书籍和看的方式,不用盲从高手。


因为每个人的学习背景和目的不同,所以知识架构也会不同。结合自己的需要来,调试成适合自己的最重要。重要的不仅仅学以致用,更要用以致学。


4.填知识


怎么填呢?


见到优质信息就收集起来,定期进行整理,采用贴标签的方式来归类整理。最后定期回顾,重要的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


收集工具可以用文件夹或是印象笔记等应用,顺手的就行,积少成多地来构建。


整理的方式,我在第二大脑这个单元和写作盒子这节课中有具体描述,你可以对照学习。


5.建关联


到底在哪里建关联呢?


回到知识组成的要素,除了新兴领域,大多数领域的概念都已基本成型,但是使知识有所不懂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这就是同样26个英文字母,可以发展出100万个词汇的原因。


“建关联”就是在“找关系”,在你的知识星图里不断“织网”,让知识和知识之间联通。



怎么修呢?我有4招:


(1)类比。 伟大的管理者德鲁克就是使用类比法的超级高手。他能看到现实、未来和过去之间的关系,在时空之间架起桥梁,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关系和类比。其著作《21世纪的管理挑战》就是最好的说明。借助比较印刷技术史和信息技术,德鲁克提出极有价值的洞见,“信息技术革命的长期获利者,不是现今的硬件或软件企业,而是知识和内容的提供者”。


(2)画概念图或思维导图。 借助绘制图示的过程,你会不断思考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帮助你建立一张知识大网。斯科特·扬(Scott Young)12个月内自学完成4年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的33门课程,他的重要习惯就是在每一门课程后只用一张A4纸绘制清楚课程重要概念及其关联。

工具上,采用Xmind、亿图图示等,免费版就够用。


(3)写作或讲给一个人听。 两者都是在创建输出环境,在输出中用自己的语言重构故事。尽力结合自身经历来演示,而不是简单地把罗列要点。唯有这样你才能深度“缝合”知识。


(4)解决一个问题。 只有当知识能够帮助你做实际决策的时候,它才是你最有份量的知识。比如,你在学习编程,那就试着去运行一段小程序;你在看经济学书籍,就尝试在网上评论一些经济学现象等。大而全,不如知而行。


不断问自己,这个知识点可以解决什么问题?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正如 乔希·维茨金(Josh Waitzkin) 《学习之道》 中的体悟: “学习的基本原则就是要钻研微观的细节事物从而来理解是什么促成了这些宏观上的问题。”


而“织网”,就是从微小的概念铺展开去了解宏大的世界。


我在完成 《了不起的学习者》 书籍和课程的创作过程,就是在建立一个关于学习的知识体系,从“如何成为一个高价值学习者?”这个问题开始,拆解出一个又一个子问题,从最简单的IOO模型结构开始打磨,回答一个又一个问题,把多年积累的知识点用书写的方式串联在一起,最后成为了一个体系,呈现在你的面前。


怎么样,知识体系,听起来是一个非常庞杂的话题,但是梳理一下也没有那么复杂,对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