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嗡嗡,嗡嗡嗡!
我们都有被蚊子咬的经验,也都听过各种有关蚊子咬人的都市传说,例如体质的酸硷度、吃素与否等等,到底蚊子是根据什麽条件来锁定目标的呢?最近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研究团队发现,对蚊子来说,远距离的时候二氧化碳最重要,但是等到距离拉近以后,温度、气味以及视觉也对蚊子选择目标有很重大的影响。
研究团队使用了风洞 (wind tunnel,是一种产生人造气流的管道,通常是空气动力学当中的研究工具。),并针对二氧化碳、温度、气味以及视觉这些因素进行详细的测试后发现,如果十公尺以上的远距离,蚊子主要是依靠二氧化碳做为主要追踪的目标。
当蚊子发现了二氧化碳,牠便会开始往上风处追踪二氧化碳的浓度;追踪片刻后若二氧化碳忽然变少或消失,蚊子便会开始以 Z 字形飞行,试图找回二氧化碳的踪迹(OS:明明刚刚还在呀?!)。当蚊子往上风飞行,追踪著二氧化碳的痕迹时,路途上若出现了高对比的物体(黑点)时,蚊子便会降落在这个黑点上,即使黑点附近的二氧化碳浓度并不高(所以衣服不要穿太深色的?!)。
除此之外,蚊子可以感应到温度。研究团队发现,在没有二氧化碳痕迹的状况下,蚊子还是会主动接近摄氏 37 度的物体,对温度的感应可以远到 20 公分,不过大致上还是在 2~3 公分内最明显;但如果加上水蒸气(模仿流汗后汗液蒸发的状况),蚊子对温度的反应范围可以扩大到 6~8 公分。
将二氧化碳、热、水蒸汽、颜色分开研究,能帮助我们了解是什麽吸引了蚊子飞来;但是人类并不会只单纯发散其中一种因子。我们会呼吸(二氧化碳)、有体温(发热)、也会流汗(水蒸气)。因此,研究团队也想知道,究竟距离多远蚊子还可以侦测人的手臂发散出来的综合信号?
结果发现,虽然在 10~15 公分以外,人手臂所发散出来的热,已经产生不了明显的差别(大约相差摄氏 0.2 度,为蚊子对温度的侦测极限);但是结合其他的信号,蚊子还是可以在 30~50 公分的距离之外发现「远方有手臂」!这是在有气流的状态,若是在室内无风的状态下,蚊子应该可以在更远的距离就发现手臂的存在。
也就是说,在远距离时,蚊子主要是依靠发现二氧化碳的痕迹来找寻可能的目标;当牠循上风越飞越近以后,温度(体热)、水蒸气(汗液蒸发)以及视觉的刺激(穿的衣服或是生物的毛皮颜色)便成为辨别目标物的主要条件。
所以,该怎么避免被蚊子咬呢?
从这篇研究看来,笔者建议避免穿深色衣物、如果刚运动完,因为身体温度较高,加上呼吸急促(发散较多的二氧化碳)而且还流汗,可能要避免待在有蚊子的地方。如果无法避免,或许找一个喜欢穿深色运动服的朋友一起运动当蚊香,也是一个办法(XD)。
当然,如果您是蚊子世界的唐僧肉(具备担任捕蚊灯的最佳体质),那么以上这些建议都没用,还是认真躲蚊子、使用防蚊用品以及多准备止痒药膏吧!
要使知识成为亮点,而让科学素养在社交媒体上有机成长,是 Pansci 泛科学过去、现在以及未来一直努力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