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研小助手
科研总是太无聊,文献天书亦乏味,实验也不要不要,paper之路总遥遥。科研小助手旨在解救广大同胞于此困扰。我们会每天分享实验心得,传递最新科研资讯,解读各类专业文献,总结各类科研方法与思路,希望我们能成为各位给力的科研小助手,科研助动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自贡网  ·  自贡也有“拿抓”! ·  昨天  
四川日报  ·  今日凌晨,大S母亲发文回应 ·  昨天  
四川大学本科招生  ·  寒假,川大的你,在哪里,有什么故事? ·  2 天前  
四川大学本科招生  ·  寒假,川大的你,在哪里,有什么故事? ·  2 天前  
四川日报  ·  今年过年,你背了几首诗?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科研小助手

荒谬!女博士被白“送”了篇一作SCI,检索后发现竟是篇抄袭论文...

科研小助手  · 公众号  ·  · 2024-02-17 23:52

正文

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白得一篇一作论文你会惊喜还是惊吓?


近日,来自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的讲师Anca Turcu就碰上个这事。她为了方便更新学术简历,根据学术成果筛选自己适合申请的奖项,每年都会查看自己论文的发表数量。


她发现自己莫名其妙多了篇一作论文。题目为《政府干预措施对中国废旧设备回收的影响》,这和她的领域毫无关系,再调查了下,她还发现,这篇“白得”的论文竟然是篇全文复制的抄袭论文...... .


白得篇一作,但是篇抄袭论文


据科学网报道,Anca Turcu 发现自己被白送了篇一作论文,名字叫《政府干预措施对中国废旧设备回收的影响》,发表在《非洲政治学杂志》上。


Anca Turcu


后来她经过检索发现,原版论文于2021年11月发表在《能源政策》(Energy Policy)上。而《非洲政治学杂志》是2022年1月收到了署名为Anca Turcu的论文。


Turcu不禁脊背发凉。这篇“白捡”的论文竟然是全篇复制抄袭已经发表的论文。原版论文的几位作者来自上海同济大学。


细思极恐,白得的论文能要吗?


平白无故被送了篇一作论文,可以说是一个“ 收益与风险 ”并存的事。毕竟论文作为“硬通货”,在学术圈里处处都用得上。


甚至有人选择铤而走险,在简历上p图,或者是把同名同姓的人的一作论文假装是自己的拿来在评职称时用,以此获利。


河南某医学院院长直接把原作者曾经发表在Nature杂志上的一篇文章“PS”上自己的名字后,附在其简历中,牟取利益,且有确切材料为证。



这样看来,有人白送你一篇,那岂不是中彩票般的幸运?


先冷静冷静,所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白得的论文,也可能让你葬送自己的学术之路。


论文既然署了你的名,那么你在用它受益的同时也意味着你要对论文负责。


2019年,深圳市某医院的一位医生觉得非常郁闷:一篇他自称从未看过的论文在国外杂志发表时将他署名为通讯作者,而这篇文章被查出存在造假问题,他便被有关部门责令承担因这篇论文学术不端带来的不良后果。而其起因是这位医生曾经对外单位的该论文第一作者说过,“兄弟,写论文的时候带上我”。



而也有网友对Turcu白得论文的事做出见解。可能是某个非常讨厌她的人想把她置于学术陷阱中,摧毁她的学术道路,所以通过使用虚假电子邮件进行投稿,为之后揭发Turcu学术剽窃埋下伏笔。


所以,对于爱惜学术羽毛的科研人来讲,发现自己平白无故白得几篇论文,最好是向期刊申诉进行撤回。


因为被署名,还有师生闹翻脸


实际上,这种署名乱象在学术圈不算个例。


2017 年,斯普林格旗下《肿瘤生物学》撤销中国学者107篇论文,而查处的486 人中,有314人没有主动参与造假,这其中就不乏一些被挂名的学者。


拿复旦大学关于《肿瘤生物学》撤稿涉事作者处理决定举例,吴劲松被署名后,虽然其对这篇论文的发表毫不知情,但还是在申请项目时把论文放到了个人简历中,后续吴劲松知道论文可能涉嫌学术不端要求撤稿,但即使这样,他对论文的使用依然属于学术不端行为,复旦最后给予了吴劲松警告处分。



除此之外,今年3月19日,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简称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杨某奎向澎湃科技表示,在他向相关学术期刊持续申诉近半年后,他“被署名”的5篇论文目前已撤回3篇。


起因是他发现自己明明没有参与上述论文的研究,但名字出现在涉事论文的作者一栏中,并被列为通讯作者之一。


随后,他指控了将他写为作者的周某博,据悉,周某博是他13年前指导的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周某博成了他的同事,现为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主持工作的副主任。


据杨某奎称,半年前第一次发现自己“被署名”后,他曾向当地警方备案,但又不想学生“太惨”,随后寄希望于医院的调查处理。相关期刊则表示会加强署名审核。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