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车轮滚滚向前,也推动着测序技术更新了一代又一代。目前的 Nanopore 三代测序作为最新的测序技术,成为探索生命奥秘的新宠,活跃在各大期刊。今天,我们通过图解的方式来一步步了解这项测序技术。
先来介绍 Nanopore 三代测序中的几位主角:
Reader
:在自然界中,有一种可以嵌入到细胞膜中作为离子或分子通道的跨膜蛋白,具有天然的蛋白纳米孔。经过人为基因工程修饰后,得到的就是 Nanopore 测序所需的 Reader 蛋白。
Membrane
:Reader 蛋白会被嵌入到高电阻率的 Membrane (人工合成的多聚物膜),膜两侧是离子溶液,在两侧加不同的电位,离子就会在孔中流动,形成电流。
Motor
:在 Nanopore 文库构建时,需要在接头上连接一种动力蛋白,用于将DNA或RNA分子推入纳米孔中。以DNA解螺旋酶作为 Motor(动力蛋白)为例,它可以除了可以解开双螺旋,使之变为单链,还可以提供推动力。
Tether
:该蛋白用于锚定DNA或RNA链,防止在溶液中飘动,并使其进入纳米孔中。
这时,解开的其中一条链会穿过蛋白质孔,它在通过蛋白孔时,会对膜两边离子的稳定流动产生扰动。不同的碱基,对离子流的影响不同,也就会产生不同的电流大小,进而形成下面的电流信号图。
利用这些电流信号,使用计算机软件识别后,推断出碱基类型,完成测序。
虽然 Nanopore 测序仪种类很多,但都是基于Nanopore芯片来搭建的平台,大到由多个芯片阵列组成的PromehION,GridION系列测序仪,小到可以连接手机的Type C,电脑USB的MnION系列便携式测序仪。
这里边,最著名的就是MnION系列,2016年8月,美国宇航员凯特·鲁宾斯在国际空间站完成微重力条件的DNA测序。
它在测序时,一般像下图这样连接就行,显而易见的便携性。比如,可以直接用它在深入疫区采集样本后进行实时分析,为防疫工作争取大量宝贵的时间和资源。
测序时,将制备好的文库或样本溶液,滴在芯片小孔中,开始测序。
一张芯片中有 2048 个 membrane wells,也就是芯片上的一个孔,每个孔包含一个nanopore Reader。
每四个 wells 共享一个 Amplifier(信号放大器),一张芯片中有 512 个信号放大器,也就是 512 组 wells。
在启动测序仪后,机器自检,会将每组 wells 中依据效率高低排序。测序开始,仪器先用每组 wells 中效率最高的 wells,运行 8 小时后,更换效率第二的,以此类推。
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只有 1200 个 wells可以正常工作。
造成 wells 失效的原因:
1、1D 文库
1D文库是将DNA双链,解链为正义链与反义链,分别测序,大约有 85% 的碱基判读准确率。
目前
1D文库
有两种建库方案:
标准建库
转座酶建库
文库
在 DNA 两侧接
接头,其他步骤和 1D 文库类似。
这种文库中的
接头,可以让第二链紧跟第一链来一起测序。
由于可以测到两条链,可以相互矫正,进而提高判读准确率,能达到 90%以上的碱基判读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