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今日佳音
聚合主内资源,传扬纯正福音,促进基督文化、世界观及生活方式的更新。提供精彩属灵文章、在线圣经、灵修、讲道、课程,以及专人辅导热线等,是您灵命成长、传播福音的得力助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今日佳音

弃儿还是宠儿

今日佳音  · 公众号  · 基督教  · 2017-08-08 12:03

正文

本文来自“朱春林and郭彦”公号。欢迎大家关注支持!

编者语

他们,因为残疾而被弃;而她,却义无反顾走近这样的弱势群体。


她将自己的人生完全奉献给了这些残疾孩子,她说:“这些孩子是有神形象的孩子,他们尊贵而荣耀,在神眼中他们是产业,是宝贝。通过服侍这些孩子,神要我知道,在一切拒绝与遗弃以外,还有一份永恒的爱……”






\/



弃儿还是宠儿

文/尘一   

配图/来源网络





为了见一群特殊的患有脑瘫和各残疾的孩子,第一次一个人跑途,其不算,但个新手而言,已是极大的挑

 

我见到了那些骨瘦如柴,身体不断痉挛,大脑永远发出错误信息,身心灵永远处于混乱的孩子。他们都是弃儿,伴随他们每天生活的就是身体不断的疼痛、痉挛和痴呆。他们无论怎么治疗,都不能摆脱瘫痪和弱智的命运。

 

他们的人生有意义吗?我脑子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他们在“小家”中被细心地照顾和关爱,但只不过是延长痛苦的人生,离死亡更远一些。

 

将自己人生全然奉献给残疾孩子的K读出了我的心思,她说:“你知不知道上帝在造这些孩子的时候,认为他们‘甚好’。这些孩子是有神形象的孩子,他们尊贵而荣耀,在神眼中他们是产业,是宝贝。通过服侍这些孩子,神要我知道,在一切拒绝与遗弃以外,还有一份永恒的爱,来自那位道成肉身、永不离弃他孩子的神。”

 

于是我再去看那些不住留口水,不断呻吟和痉挛的孩子,我开始去抱他们,跟他们说话,专注地看他们的眼睛,我开始去聆听神恩典的声音。


 

K把自己的人生跟这些孩子紧紧连在一起,没有爱情,没有婚姻,没有工作。但她说她从主耶稣那里得满足。这不是一般人所能感受和体验的,K说得那样自然,眼里闪着晶莹的泪珠。K每天都经历主的爱,她知道主耶稣爱这些在世人眼中“永远歇菜”的孩子。

 

K告诉我,这些孩子是她人生的老师,神也藉着这些孩子炼净她生命中的渣滓。K边儿上的David诙谐地对我说:“你不觉得这些孩子是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吗?因为上帝太喜欢这些苹果了。”

 

K的人生让我想到亨利卢云(Henry J.M. Nouwen),著名灵修和牧养神学作家,曾在耶鲁大学,哈佛大学任教多年,最终却服侍弱智人士,直至安息主怀。 

 

卢云曾是哈佛知名教授,他放弃哈佛高尚的学术生涯,放弃高薪、成就斐然的事业和令人羡慕的地位,孑然一人来到加拿大多伦多近郊方舟团体的黎明之家,与一群身心障碍的人生活在一起。卢云明了,黎明之家身心障碍的人士不会被他外在的名声眩惑。他们会看穿任何的伪装与虚情假意,他们率真的眼睛能看出眼前所有人的真面目。卢云知道自己不需要更多名声、掌声与注目,他需要住在平凡卑下的地方,与那些无法赞赏他的著作、无法听懂他精彩的演说,也不会请他在著作上签名的人住在一起。

 

黎明之家的残障人士需要的是—个能真正帮助他们的人:有困难时给他们指引方法,害怕焦虑的时候给他们安慰,心灵有创痛时协助他们走过来。

 

黎明之家其中一个重度残障的人——亚当,就是卢云的服侍对象。日常简单的动作,如穿衣、进食、如厕、洗澡等,亚当都无法自己做,需要别人精心的护理。亚当还经常会有癫痫发作的情况。若没有他人的帮忙,他完全无法生存。


 

刚开始,清晨的眼睛一张开,卢云就急着工作。但亚当却令他慢下来,照顾亚当使他学习注意别人身体与心灵上的需要。亚当“教导”卢云培养耐心和爱心,不是透过说话或文字,而是因着他残坏的身体与心灵所“写”出的“读本”。亚当的重度残疾所“写”成的脆弱灵修学,教导卢云进一步认识基督。从前卢云习惯于吸引知识份子的注意力,但亚当教他透过心,而不是透过智力,来体察人灵魂的需要;透过碰触与爱,来与他人连接。

 

卢云透过《亚当:神的爱子》这部著作,写出亚当和黎明之家如何令他改变的经过。卢云在他的《安息日志》(Sabbatical journey)写出他对亚当浓烈的爱:“躺在我面前的这位,是我的顾问、我的老师、我的向导;他虽然从未对我说过只字片语,但所教给我的功课,却比任何人能给的还要多。他就是亚当,我的朋友,而且是我最亲爱的朋友;他是我认识的人当中最脆弱的一位,但同时也是最坚强的一位。”

 

我问K为什么要把自己的一生花在这些严重弱智的孩子身上。K平静地说:“因为耶稣道成肉身来到这个世界,在与这些孩子在一起时,我不觉得基督来到人间只是一个说法,或是二千多年的事,而是在每一天每一次对孩子的服侍中。这里有神的同在。”

 

回家的路上,在停车场遇到了一对夫妻,带着他们三四岁的孩子。不知什么原因,孩子有些哭闹,搞得他们心烦意乱,于是就上了车,气愤愤地把车门紧紧关牢。孩子一圈圈地围着车子跑,无论怎么敲,他们都定意不予理睬,不开车门。直到孩子停止哭泣,安静下来,车门才打开,一只手伸出来,把孩子拉进车内,然后开车扬长而去。

 

两种场景,两种人生。谁更幸福?谁才是真正的宠儿? 









▼推荐阅读▼



德朗:寻找遗失的秘密

寻找尘封百年的虔贞女校

马丁路德:婚姻是品格的学校

上帝不是不让我画,而是让我为祂而画

莫兰迪:由于艺术与性情的理由,我倾向孤独。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媒体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公号


— THE END —

苹果iOS版微信公众平台文章赞赏功能关闭

欢迎苹果用户选择转帐方式



喜欢请点赞 分享朋友圈 也是另一种赞赏

The more we share, The more we have


点此阅读:我和妻子的小时代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