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时代,人们争夺石油;信息时代,人们争夺流量;智能时代,人们争夺数据。全世界90%的数据都是最近几年才创造出来的,而且数据创造的步伐只会加快不会减慢。每个月,用户在Facebook上点“赞”超过80亿次,在Twitter上更新发布超过10亿条信息,在亚马逊和Yelp网站上撰写的产品评论数以百万计。
今天,几乎已经没有什么不可以被数字化。你的行为、健康、收入、消费、职业、情感、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交友、喜好,乃至基因统统都可以被搜集被分析,而且是实时的动态的。
凯文凯利说“目光所致的地方,金钱必将追随”。中国的大数据市场预计2020年将达到万亿规模,资本狂热聚集,争夺在所难免。加之目前对于数据采集、储存、使用、交易以及归属问题,没有明确的法规,数据战场上的互怼互撕必然会随时发生。
6月1日菜鸟和顺丰抢夺物流数据;转眼亚马逊和沃尔玛也吹响了零售业数据之战的号角;紧接着,京东将天天快递等踢出推荐服务商阵营,京东所虑仍是数据。苏宁收购天天快递,而天天快递为京东商家和用户提供服务,京东担心用户数据会泄露给对方。
最近,腾讯和华为又因用户数据发生争执,还未落下帷幕,微博和今日头条又杠上了。其实,张一鸣刚开始做头条的时候就明确表示过要收集各方社交数据,“今日头条只需要用户以社交账号登录,后台就能利用社交网络中的数据快速分析出其兴趣所在,然后推送符合其兴趣的新闻内容。”
在PC时代,数据藏在信息搜索里。在移动时代,数据藏在交易场景中。最近不断爆发“无现金”争论,一方面,人们看到了空前的方便,从打车到外卖、从订电影票到定航班高铁,消费越来越被“无现金支付”所驱动;另一方面,交易数据、消费记录、生活习惯都被移动支付巨头所掌握,但对于如何保护隐私,人们并没有信心。就像有的学者所追问的,英国工业革命爆发了“羊吃人”,智能化数据革命中,“数据吃人”的新圈地运动是不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美国,微软和商业软件巨头Salesforce在2016年因争抢社交网络数据、从潜在的亲密合作伙伴变成了彼此的“眼中钉”,其导火索是Linkedin收购案。当时微软为将Linkedin收入囊中,不惜支付262亿美元现款,这可是微软历史上最大的一笔交易。微软看中的自然是Linkedin的商务人士数据。
数据到底有多重要呢?Netflix利用大数据拍出了《纸牌屋》,奥巴马利用大数据赢得了连任,特朗普利用大数据赢得了总统宝座。对数据的控制,即是对市场生态的控制;对数据的争夺,即是对行业话语权的争夺。而所有企业想要不断提升效率,精细化运营,数据就是它们一呼一吸的氧气。
精细化运营的核心是提高单位流量的价值及转化能力,这些都得依靠数据。去年,中国“十三五”规划纲要就把数据列为基础性战略资源,与土地、矿藏等并列。人们利用数据来指导决策并不新鲜,但把数据的地位上升到这样的高度是有史以来第一回。
波尔多政治学院研究员阿纳伊•特雷维奥(Anaïs Tréviot)举例说,1820年,法国的内政部曾发布密函,要求各省省长根据政见对选民进行分类(保皇党、君主立宪派、极端保皇党),从而评估选举走向。可见编制选民数据、建立选民肖像(profile),从而降低竞选的不确定性,算不上创新之举,只不过现在的技术手段超级强大。
数据有不同的维度,可以分为意愿数据、关系数据、交易数据等。意愿数据指的是搜索引擎中沉淀的数据,因为通过观察一个人的搜索行为,就能知道这个人的需求和欲望。关系数据指的是社交网络中形成的数据,人们在社交网络中的每一个举动,都在公布他们的关系属性,比如他们对其他人、产品或事物的喜好。至于交易数据,很好理解。
不管是哪个维度的数据,对于数据之战的“参战方”来说,打造完整的会员体系(账户是根本)都是重中之重。以亚马逊为例,市场研究机构CIRP最新研究结果显示,亚马逊会员服务的美国会员数量已经增加到8000万人。统计机构Statista称,亚马逊Prime会员数量在过去两年里增加了一倍。
CIRP称,Prime会员平均每年在亚马逊网站上的开支为1300美元,几乎是非会员用户的两倍。Prime会员服务本身的费用为每年99美元或每月10.99美元。据调查,亚马逊Prime会员的续费率在90%-95%之间。
得益于社交模式,腾讯的会员体系一直非常完整。与腾讯相比,支付宝和淘宝本来是阿里巴巴明显的会员体系,但多次收购后,阿里的会员体系已经不太明显,似乎没有一个横跨各个领域的打通的会员体系。
一直在会员体系方面落后的百度,在移动时代逐渐掉队的事实或许给阿里敲响了警钟。阿里意识到,重视会员运营是一个三赢的事情:品牌可以获得优质客户、阿里自己可以为高端客户引进更好的品牌服务、会员自己可以享受实惠。
不过,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许可认为,当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仍停留在数据获取的层次,是数据源之间的抢夺。数据的采集场景掌握在谁的手里,数据源就掌握在谁的手里,而且企业的数据源和数据源之间是互相割裂的,仍是一个个数据孤岛,缺乏有效的共享和流通机制。
“数据权利是缺失的。‘科斯定理’告诉我们,只要交易成本足够低,无论是否存在法定的权利,各方都能通过讨价还价得到各自满意的结果。然而,问题恰恰在于,数据——这种商品的固有特性使得谈判很难进行。数据不同于实物,其价值取决于其所附带的信息,数据的买方不愿意在确认信息的价值之前就购买数据,而卖方则担心信息一旦被买方知悉,买方就无须再履行承诺。”许可表示。
美国学者Robert Cooter曾用一封写给波士顿投资银行的信形象地说明了这种窘境。信是这样写的:“我知道如何让你们银行赚1000万美元。如果你肯给我100万,我就告诉你。”显然,写信人和银行都不会因此赚到任何美元。“所以,为了让数据流动起来,必须给双方提供一种信任机制,此即法定化的数据权利,而这也正是‘科斯第三定律’的应用——当存在交易成本时,通过明确分配已界定权利所实现的福利改善,可能优于通过交易实现的福利。”
目前的情形有点类似于囚徒困境,大家都知道合作有利,但大家都担心对方有诈,于是互不让步互不妥协。但正如财新传媒主编王烁所说,没有合作,蛋糕就越来越小,光会分会抢是不够的,蛋糕做不大,对谁都不利。
大数据热了很多年了,但2017年才是大数据战争的元年。这要拜人工智能大热所赐,因为“无数据无智能”。只是这场数据之战的结局,现在预言还为时过早。大数据本身也无法预测这场围绕自己的战争会走向何方。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