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战略前沿技术
“战略前沿技术”公众号为远望智库旗下前沿资讯媒体。“远望智库”聚焦前沿科技领域,围绕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等主题,开展情报挖掘、战略研究、规划论证、评估评选等工作,为管理决策、产业规划、企业发展、机构投资提供情报、咨询等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解放军报  ·  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命令 ... ·  3 天前  
小强热线浙江教科  ·  陪爸爸在边防巡逻,给孩子累哭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战略前沿技术

吴忠泽: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战略前沿技术  · 公众号  · 军事  · 2024-10-01 23:46

正文

电话 | 010-82030532    手机 | 18501361766

微信 | tech9999    邮箱 | [email protected]

来源:PE产投汇
作者:吴忠泽
2024年8月2日,“聚焦先进产业集群,打造科技创新高地”清华大学2024年度科技成果(共青城)对接大会在江西共青城成功举行。
本次对接大会由江西省共青城市人民政府、清华大学全球私募股权研究院、清华大学技术转移研究院联合主办,聚焦低空经济、低碳产业、智能制造、电子信息业等前沿领域,旨在搭建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交流合作的优质平台,不断培育和壮大创新主体,推动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加速集聚,加快创新主体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为清华大学优质项目提供金融赋能、政策支持、资源对接等综合赋能,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
在主旨演讲环节,科技部原副部长吴忠泽以“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以发展智能制造产业为实例”为主题,首先发表主旨演讲。
他指出,我国当前正处于发展智能制造的战略机遇期,亟需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
他建议,共青城市与清华大学应合作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创新:一是深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环节的数字化应用,二是发展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三是推进 “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建设。

图 | 科技部原副部长吴忠泽发表主旨演讲

以下内容为演讲全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明确要求“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借助今天活动机会,我想就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以发展智能制造产业作为实例,和大家谈谈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的一些体会。


新质生产力展现出比传统生产力更加强大的科技的内核



当前,全球的科技创新进入了密集的活跃期,但如果说未来有哪个科技前沿领域具有颠覆性影响,那么非人工智能莫属。未来,“人工智能+高速移动互联”会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场景,将让新质生产力展现出比传统生产力更加强大的科技内核。

我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一是驱动方式转换。 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广泛应用,孕育出一大批具有更高科技属性的新型劳动资料,推动生产效率、生产质量不断提高,生产过程向平台化、网络化、协作化的方向转变。新一代信息技术加持下,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产业的形态在重塑升级,推动着生产力不断进步。
二是生产要素更新。 掌握更多数字与智能技术的新型劳动者,通用人工智能、智能机器设备等新型生产资料,数据等新型生产对象,都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
三是产业结构升级。 主要体现为三大方面:一是积极运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而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一批支柱型的产业比如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优势产业。三是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注重前瞻部署,打造标志性产品,例如人型机器人、新型储能、VR等。


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要抓好科技创新这个“源头活水”,要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立足当下,要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解决产业链、供应链受制于人的问题;面向未来,要着力加速未来的科技突破,构筑起未来产业的先发优势,下好发展新质生产力“先手棋”。
一要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加快研发攻关。 要针对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仪器仪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发展的瓶颈制约,举全国之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坚战,为确保重要的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提供科技支撑。
二要加强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趋势研判。 要密切关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天航空、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科技前沿突破方向和最新趋势,强化对科技变革性、苗头性态势分析。
三是全面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关键是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生态环境。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要求。通过政策激励引导创新资源流向高科技创新,建设开放和创新系统,加速科技成果应用。

为了创造有利于创新的生态环境,有几项重点工作要做:

一是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要统筹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全链条各个环节,激励企业加快数智化转型,打造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企业,发挥其市场需求、集成创新和组织平台的优势。要支持一批有能力的“转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
二是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共同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协同培养科技人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谋划和一体设计,在重点领域协调推动重大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试点示范。
三是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融合发展。 以科技创新全链条和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两大融资需求为牵引,坚持支撑科技攻关和服务实体经济同步推进,综合运用信贷、基金、债券以及科技保险等金融手段。按照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更好地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发展耐心资本。


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工业制造业快速发展,为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注入了强大动力,但当前亟需通过向数字化与绿色低碳等方向转型,培育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以‘鼎新’带动‘革故’,以增量带动存量,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近年来,新一代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加速融入到制造业。特别是工业互联网,作为工业技术和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已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我国45个国民经济大类得到应用,正在向生产控制环节加速延伸。
我们正处在发展智能制造的战略机遇期,必须大力提升智能制造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激发人才创新的活力,建设一批行业共性技术平台,加快产业模式和企业组织形态的变革,着力发展智能制造软件、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

这体现为五项重点工作:

一是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针对数据集成、互联共享等关键技术标准和细分行业应用标准供给不足的问题,开展相关标准的制定和试验验证。
二是针对信息与物理系统的网络言语及应用需求,大力组织开发智能控制系统、工业应用软件、故障诊断软件、传感和通信系统协议。
三是组织研发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和自动执行功能的智能制造装备和智能化生产线,突破一批智能核心装置。
四是加快传统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提高精准制造和敏捷制造的能力。
五是建设智能制造的示范工厂,促进制造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和状态信息的实时检测。
最后,我想建议共青城和清华大学合作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创新。
一是深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数字化应用,推动软件与服务、设计与制造资源、关键技术与标准的开放共享,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管理咨询、知识共享、供应链协同等数字化转型服务。
二是发展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的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
三是推动“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建设,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开放型的产业生态体系。创造有利于智能制造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独特优势,引导各类金融资本加大对智能制造领域的投资,打造车间级、企业级、集群级的数字化转型的新标杆,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共青城的科技创新新高地。
我还想祝愿各位企业家,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浪潮中,要深入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要树立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和信心,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要紧紧抓住技术升级的风口,深化和资本市场的对接,敢当新质生产力创始人,开启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行稳致远,创造辉煌!


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
创新发展 习近平 | 创新中国 | 协同创新 | 科研管理 | 成果转化 | 新科技革命 | 基础研究 | 产学研
热点专题 军民融合 | 民参军 | 工业4.0 | 商业航天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装备采办 | 摩尔定律 | 诺贝尔奖 | 国家实验室 | 军工百强 | 试验鉴定 | 双一流 | 净评估
前沿科技 颠覆性技术 | 仿生 | 脑科学 | 精准医学 | 基因编辑 | 虚拟现实 | 增强现实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3D打印 | 4D打印 | 太赫兹 | 云计算 | 物联网 | 互联网+ | 大数据 | 石墨烯 | 电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级计算机 | 卫星 | 北斗 | 智能制造 | 不依赖GPS导航 | 5G | MIT技术评论 | 航空发动机 | 可穿戴 | 氮化镓 | 隐身 | 脑机接口 | 传感器 | 数字孪生
先进武器 无人机 | 轰炸机 | 预警机 | 运输机 | 直升机 | 战斗机 | 六代机 | 网络武器 | 激光武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