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信书院
让读书像吃饭一样容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CHINADAILY  ·  China丨Tech to play ... ·  昨天  
CHINADAILY  ·  跑鞋,是越贵越好吗? ·  2 天前  
求是网  ·  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  3 天前  
政事堂2019  ·  山海万里路,不凡少年游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信书院

没有仪式感的家庭,养不出有幸福感的孩子

中信书院  · 公众号  ·  · 2020-10-21 19:55

正文




小时候,我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奶奶虽不识字,但是她会讲很多很多民间故事,夏天的晚上,奶奶在床边摇着大蒲扇,伴着她的故事,还有蛐蛐的鸣叫,我甜甜入梦。那时候家家都有一本挂在墙上的一页页翻的月份牌,奶奶看不懂那上面的字,但是她会每天翻一页,念叨着“一天又过去喽 。她知道十二生肖,知道二十四节气,还经常给我念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本来寒冷难熬的冬天,突然就变得那么灵动有趣起来。


那时候 的小孩子,住在平房里,推开门就是院子和胡同,每天都在外面疯跑疯玩儿,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小游戏,跳皮筋、丢手绢儿、老鹰抓小鸡、捉迷藏、弹球儿、放风筝 ……

那时候,每到过春节,全家人就开始蒸豆包、贴年画、买新衣、放鞭炮、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的合子往家转。
童年的物质生活虽然并不富足,但却有满满的浓浓的幸福感,直到今天我都无比怀念。
今天 的小朋友,在吃穿用度上已经远远超越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童年,他们什么都不缺,什么都是最好的,他们很小就走遍天下,拥有数不清的玩具,吃不完的美食,如此丰盛的生活,却总好像缺了点什么。
互联网、高科技的飞速发展,让很多风俗和传统文化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对于从未经历过过去的孩子来说,节日,现在只是意味着外出旅游,或者奔走在去补习班的路上。
张爱玲在她的自传散文《天才梦》中写道:我三岁时开始背唐诗,还记得摇摇摆摆地立在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先生曾说:中国古典文化给了我力量,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孩子们从小读过的诗、看过的画、欣赏过的国粹、体验过的民俗、了解过的传统文化、品尝过的时令美食,都会化成阅历和见识,沉淀为他们独一无二的儒雅和涵养,融入他们的骨子里,成为孩子一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为了让21世纪的孩子能够重新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体会他们父母童年时那种独有的生活的仪式感和幸福感,我们特邀“给孩子”系列的主策划“活字文化”,和最懂孩子心的“小十点“,共同编撰了这本 《小十点日历2021》


这是一本可学、可画、可听、可玩的日历 ,其实它的功能更像是一本书,以传统文化为主题,通过阅读古诗词、欣赏民俗年画、认知汉字、国画练习等,让孩子全面体验传统文化的多样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语文和美学素养。

3-6岁的孩子可以在家长陪伴下共读,如果您的孩子识字早,2岁也可以一起看。6-8岁的孩子,在家长指导下,就可以自己来独立阅读这本书了。

开箱视频点这里 👇


这本日历里的内容,全部选编自经典名家作品

1.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的《给孩子的古诗词》

2.著名文学家、艺术家冯骥才先生的《中国木版年画集成》

3.著名瑞典汉学家林西莉的《给孩子的汉字王国》

4.齐白石的启蒙良师《芥子园画谱》

……


(从左至右:叶嘉莹、冯骥才、林西莉、齐白石


打开第一页,先让孩子给自己画一幅自画像,再签上自己的大名,这就是一本专属于孩子的书啦,仪式感满满,开始自我认知的旅程。




这是一本古诗词日历


每周一和每周四,学习一首时令古诗,让孩子在古韵悠然的唐诗宋词中,体会四季流转,节气更迭。

全书一共精选了 101 首唐宋诗词大家的古诗,如李白、杜甫、苏轼等,还有精彩的主编讲解,诗歌体裁多选择孩子能朗朗上口的绝句和五言律诗,以时令节气为线索,题材多为山水风景,人文风俗,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和阅读兴趣,而且大部分都是学龄儿童必读诗词。

王维的这首《鸟鸣涧》是五言绝句,容易背诵,读的时候格外心旷神怡: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一边吟诵,一边想象这幅美丽静悠的画面,试着用笔画下来。


鸟鸣涧     作者:王维 (唐)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是一本年画 日历



每周二,欣赏一幅民俗年画,让孩子了解中国璀璨的民间文化和艺术。

51 幅民俗年画,以时令节气为线索,精选清代及民国时期,各地风俗年画的代表作,配合背景知识介绍,带领孩子领略传统农耕文明时代的民风,民俗。


下面这幅《雪景吹糖人》,就是一幅杨柳青的木版年画,吹糖人我们现在偶然还能在小巷中见到,这是旧时的一个行业,小贩把饴糖放在各种形状的模子里,吹塑成各种各样的糖人。


《雪景吹糖人》


这幅《秋花篮筐图》是苏州的木版年画,姑苏版画在清代时曾传播到欧洲,在当地备受追捧。这幅画是一位德国医生的藏品,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秋花篮筐图》



这是一本识字 日历




每周三,让我们来一起寻找汉字的起源和它们的神奇故事。

用图文并茂的方式。精选讲解 51 个古汉字,让孩子了解常见字从古至今的演变。我们主要选取了一些与人的生活有关的字,如人与人类,水与山等,同时分析讲述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习惯。

在右手边的空白页,孩子们可以根据左边的规范字体,随手练习写字。
Tips:
家长总觉得,教孩子认字很难,找不到方法。其实最省力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对认字产生兴趣,激发他的内驱力。比如我们可以问孩子,你为什么要认字啊?有的孩子会说,我想知道妈妈在手机上写的是什么,我想看懂动画片上的字幕,当你引导孩子自己说出目标,他就会自动自发地想去学习认字了。





‍‍‍‍‍‍‍‍‍‍‍‍‍‍‍‍‍‍‍‍‍‍‍‍‍

这是一本学画 日历



每周五,陪孩子一起临募一幅芥子园画稿,让孩子领略中国古画的笔墨精神。

在中国古代,学画有两种方法,一是请师傅传授,二是模仿名作。这两种方法都不容易实现,于是《芥子园画传》就成为学画之人的入门学习书。比如大画家 齐白石,他在讲到自己的学画经历时说:

20 岁时随着师傅出去做活,在一个顾客家中见到一部乾隆年间翻刻的《芥子园画传》,细心看了一遍,才发现我过去的画都要不得。画人物,不是头大了,便是脚长了,画花卉,不是花肥了,便是叶瘦了,较起真儿来,似乎都有点小短处。有了这部画谱,好像是捡到了一件宝物,就想从头学起。
这里精选了 51 幅芥子园画稿,都很简单,有花鸟、昆虫、山水、树木、人物等,让孩子先熟悉其中的元素和要点,循序渐进,完成当月主题。每组图像配有造型特点、绘画手法或背景知识的讲解,启发孩子观察自然、理解画法、了解绘画文化。以熟悉意象、灵活运用为主要目的,不局限于毛笔水墨,孩子可以用任何一种画笔临摹和创作,一组图像多种玩法。


01

02

03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 《芥子园画传》画稿




这是一本游戏 日历


每周六,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发起一场四季探索游戏吧。

每个星期六,我们结合时令特点,为孩子设计了一个探索小活动,

鼓励孩子去亲近自然,了解社会,抒发情感,因时因地地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每周六的小活动


很多家长说,他们能从焦虑变得自信,最受益的理论和实践,就是游戏力,而游戏力的核心就是构建亲子情感联结。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玩,找到游戏的乐趣,就是高阶的玩!游戏是孩子的语言,和孩子一起玩,是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最佳方式。

为了督促家长和孩子真正地 好,我们特意制作了一个打卡页,每完成一个探索任务,家长即可奖励孩子一张国风的精美贴纸,完成一个月的探索任务,家长需要满足孩子的一个小小心愿作为奖励。


小十点日历2021打卡页




这是一本听书 日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