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孟加拉国帕德玛河南岸上一个繁忙的渡口,川流不息的当地居民争先恐后登上渡船,这里是他们前往首都达卡最近的路线。
平时,渡船一般两个多小时可以到达对岸,但在每年七八月份雨季涨潮时,同样的路程却需要耗费更多时间。如果碰到恶劣天气,河水汹涌,渡船变得极为危险,经常发生撞船和翻船事故。
多年来,渡口附近的居民一直希望可以在这里修建一座跨河大桥。
2014年,孟加拉国克服重重困难,决定自筹资金修建帕德玛大桥,并面向全球招标。
为此,中国中铁组织了40多人的投标团队,和来自各国的著名建桥企业展开竞争。
刘建华
时任中铁大桥局帕德玛大桥项目 负责人
当时我们是唯一一家参与投标的中国公司,如果说我们没打好,中国军团就全军覆灭,感觉到压力还是比较大。
一方面得益于中国建设者们过硬的建桥技术实力,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前期同孟加拉国良好的合作历史,
2014年6月2日,孟加拉国桥梁管理局向中国中铁团队颁发中标通知书。
2014年8月,刘建华和技术人员对帕德玛大桥所在河段进行了初步勘察,发现地质条件比想象的还要差。
在准备施工前,刘建华带领技术团队对主桥特殊地带22个水中桥墩进行了进一步勘测,发现有11个桥墩位置的河床尤为松软,时间长了桥墩会有下沉的隐患,影响大桥整体寿命。
经过团队集体攻关,对其中11个墩位再增加一根钢桩,同时通过压浆管向桩的底部或桩的侧面压注超细水泥浆液,待水泥凝固后,钢管桩与河床部分粉砂凝固为一体,从而大大提高了大桥桩基的承载力,完美攻克了帕德玛河的地质难题。
帕德玛大桥钢管桩焊缝质量要求非常高,必须把厚达60毫米的钢板在对接处焊实焊透。
王中美
时任中铁工业旗下中铁九桥帕德玛大桥钢管桩焊接实验小组
组长
60毫米对于焊工来说什么概念呢?就是一条焊缝,我们要重复焊接三四十道,那么十几组焊缝我们就焊接了三四百道。
2019年7月,最后一根巨型钢管桩被插打至河床设计深度。
至此,帕德玛大桥262根巨型钢管桩插打全部完成。
根据帕德玛大桥项目合同,钢梁采用“一桥三地”的生产模式,在国内制造好钢梁部件,再经过海运送到帕德玛大桥工地,钢梁整体拼装以及面漆的喷涂在桥址附近的拼装场完成。
拼装场的建设无疑也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时任中铁工业旗下中铁山桥帕德玛大桥项目钢梁总工程师的魏明霞,来到帕德玛大桥项目部的首要任务,就是负责拼装场场地的设计。
建设拼装场的那段日子,帕德玛大桥工地生活区的板房刚刚建成,无水、无电、无淋浴间,蚊虫特别多,还面临着传染登革热疫情的风险。
魏明霞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在一线,一干就是7年,她成为帕德玛大桥项目部现场工作时间最长的女员工。
2022年6月25日,历时8年建设,帕德玛大桥全线公路通车,孟加拉国总理哈西娜亲自为通车仪式剪彩。
帕德玛大桥把首都达卡以及西南周边21个地区连接起来。渡船过河通行的时间,从原来的几个小时缩短至10分钟,两岸居民过河更快捷,更安全,这座桥也成为中孟人民之间深厚情谊的一个生动缩影。
帕德玛大桥作为沟通中国和泛亚铁路的重要通道,不仅是孟加拉国盘活地缘优势的关键一步,也是其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实际成果。对促进区域贸易繁荣,加深中国与南亚及周边国家的合作,起到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