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车司机》的豆瓣评分高达 9.1,应该算是今年评分最高的一部韩国电影了。
它的好,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我们对韩国电影人的骨气和胆量的无限羡慕和钦佩之上,钦佩他们能够一次又一次去触碰国民共同的记忆创伤,去追忆那些为了自由而献身的人们。
《出租车司机》(2017)
韩国电影人在反思历史上一直充满勇气,他们在韩国军政府时期就拍摄了不少充满反思精神的电影,而自金咏三上台,尤其是1998年审查制度放松以来,许多导演陆续将昔日国民记忆中的禁区题材搬上了银幕。
而宋康昊这位「韩国国民演员」,竟然就演出了涉及这段韩国民主进程历史的四部大卖电影。
从《孝子洞理发师》侧面描述朴正熙的崛起和被刺杀的史实,到《辩护人》反映前总统卢武铉的传奇经历,再到《杀人回忆》里背景透露1986年军政府垮台前的最后凶恶挣扎,再到今天这部《出租车司机》直面光州事件的真相揭露。
《辩护人》(2013)
宋康昊挑剧本的标准,从此可见一斑。这也是宋康昊和张勋导演第二次合作,上次合作还是张勋的第二部电影《义兄弟》。
《义兄弟》(2010)
单就电影本身的技法,严苛点来说,我窃以为《出租车司机》并未达到一部杰作的标准,但绝对是一部优秀且好看的电影,其将一段特殊历史语境下的小人物完成大事件的过程展示得扣人心弦。
本片很机巧地借鉴了典型的好莱坞历史叙事方法:由一个与局势本不相干的小人物主人公的参与去看待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从而使得人物弧线有效发挥,同时,从其观念和行动上的转变来赋予该历史事件的正义性,带动主人公完成了从「平凡」到「伟大」的跨越。
宋康昊的强大演技赋予了金四福司机这个角色足够的真实性和复杂性,是这部影片得以根本立足的原因。
人物弧线的确立,其实是由两首歌来完成的。
第一首歌是片头时金师傅哼着赵容弼的《短发》,这首歌来自于赵容弼1980年刚刚火遍韩国的专辑《窗外的女人》。
赵容弼可以说是谭咏麟的良师益友,两人同时出道不说,八九十年代还经常合作演唱会,除了这首《短发》改编成了《火美人》,谭校长很多歌曲都来自于赵容弼,最知名的应该是《讲不出再见》。
赵容弼、谷村新司、谭咏麟
其时,韩国在朴正熙的强人政治下刚刚结束了第一波经济发展高速期,富裕程度已远远超越了宿敌朝鲜,哼着这首歌的金师傅应该是想着「强国梦」的,足证他对韩国当时的局势是满意的,这也代表了当时很多普通韩国国民的心声。
而到了可以掉头而去时,金师傅却悲怅地唱起了「我们立了誓 过了今晚坐上第一趟车 向着幸福年轻的道路出发」,刚刚目睹了无数年轻人为自由献身的他,悲愤之心使其洞察了舆论把控下的历史真相,而歌词与现实的强烈对映,使得这个小人物不再受谎言蒙蔽,不再独善其身,投身于滚滚的历史洪流之中,是我觉得这部电影最聪明和巧妙的一笔。
宋康昊在这段从买鞋到掉头而去的独角戏里,展现了非同凡响的演技,把一个小人物从隐忍到下定决心的心路转折体现得淋漓尽致,几场戏的微妙情绪转变,拽得观者同泪。
同样的,尤尔根·辛兹彼得的破洞袜子,具栽植的乐队梦,以黄泰术师傅为首的光州出租司机们对金四福态度的转变,包括为女儿买鞋,外国人吃泡菜等细节都是此片立足小人物们的悲欢喜乐做出丰满感和市民感,从而带出大时代的凭证,都是加分项。
这些剧作上的细节其实非常值得我们中国的电影人学习借鉴,如何通过屡屡几笔去让人物立体起来,做出电影感。
有趣的是,同样题材同样高分的《华丽的假期》也是使用的是出租车司机视角去讲述故事,略为不同的是《华丽的假期》是本地视角,直接描述光州事件给当地人带来的伤痛一直延续到今天。
而《出租车司机》则以外来者的视角去描述整个事件,从而使得维度更高更广,个人觉得这样处理的方法更技高一筹,它面向的是整个世界而不再局限于一隅。
《华丽的假期》(2007)
除外来者视角之外,这片胜过《华丽的假期》的技法还在于色调。
首先,从海报和人物出场来看,黄色是片子的基调,它代表着电影所处时代整体是洋溢着希望的,八十年代,是冷战逐渐落幕的时代。
美韩日和朝鲜对峙的战时气氛已经趋向温和,作为亚洲四小龙之首的韩国已经完成了经济腾飞,中产阶级为代表的市民们在完成温饱问题后开始想掌控更多国家权力——金四福一直穿着的黄色司机制服就代表着这种基调。
到了光州后,色调开始冷淡下来,绿色开始呈现得更多,把那种欢快气氛整体压抑下来,光州广场示威现场,烟雾中渗透出来的绿格外瘆眼,一种悲凉的气氛通体透出。
而到了秘密警察追捕他们的戏,整体烟雾变得血红,专制力量呼之欲出,就像撒旦的眼睛一样,将观者置入梦魇一般的现场,动弹不得,这份摄影打光调色上的心思,确实证明了张勋导演的现场执行花了些心思。
在正面人物刻画上,唯一有些不足的还是托马斯·克莱舒曼饰演的德国记者尤尔根·辛兹彼得和金四福的联系和冲突还是略为薄弱,尤尔根·辛兹彼得对促进金四福转变的戏剧力量不够。
这种人物关系有珠玉在前,那就是反映红色高棉的《战火屠城》,在那部片中,吴汉饰演的翻译助手和萨姆·沃特森饰演的《纽约时报》记者之间的理念冲突让整部戏更有力量,从而让红色高棉的罪行更为震撼人心。
《战火屠城》(1984)
从叙事和反派刻画上来说,《出租车司机》尚有很多瑕疵,跟《华丽的假期》一样,是「历史的厚重感」间接弥补了电影制作上的很多缺憾,但电影剧本细究有很多bug,技法也不够强,尚处在将故事编圆然后伺机进行大量煽情的阶段,个人认为处理得还可以更高级。
体现在《出租车司机》里的就是对韩国军政府方面描写的脸谱化,以及强行加到高潮段落的追车戏。
《华丽的假期》里尚有良心未泯的军人代表,也有正反两方的激辨带来观者的思考,但《出租车司机》通片几乎都未涉及到执行军政府命令的人们的人性刻画。
可能为了弥补这个不足,制片方加入了一个检查出租车尾箱而故意放行的中士角色,但这个角色太过薄弱,依旧让观众(尤其是外国观众)无从了解反方们所持的真实立场。
而按照类型片化执行的强行高潮追车戏则是彻底的败笔,从真实性考量,如此密不透风的封锁追捕,真会查证不到一个首尔司机的动向?
除非他有外交庇护,而真实事迹确实证明金四福是韩国驻外饭店的司机,得以与驻韩的外籍记者们同行,所以才得以将光州事件的真实现场新闻录影带送出韩国;从戏剧性来说,追车戏虎头蛇尾,除了增添了一些光州出租车司机们的气节刻画以外,实际上是因小失大,损害了整部电影的真实性而带来的震撼。
如此看来,两片所犯的毛病为何几近相似?
一言蔽之,只因片方为了商业上的考量强行煽情,并未把真实事件和客观叙事真正统一起来,在故事架构上强行塞入一些没有必要的段落枝叶,而虚假材料带来的不适感破坏了故事本身内禀的整体性和庄严性,让观者感觉「假」。
这也是韩国根据历史题材改编的破千万人次影片到现在都摆脱不了的通病,尚未做到四两拨千斤。
德国记者在光州的纪念碑
对于光州事件有没有其它切入角度的电影呢?
当然有,个人觉得技法值得一提的首推2000年李沧东的《薄荷糖》和2006年林常树的《古老的庭院》,林常树这部是他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也可能是他最好的作品,甚至可以说是他后来被戛纳瞧上的根本原因。《薄荷糖》大家太熟悉了,我这里就说说《古老的庭院》。
《古老的庭院》(2006)
《古老的庭院》讲的是在因光州事件而遭受十七年牢狱之后,未被政府压垮的男人出狱后,却面对一直等候的女人已经逝世,他只得从记忆中再去拾取昔日两人足迹的故事,从而反映历史伤痛在参与过光州事件而幸存下来的人们心中的回响,其余波一直荡漾到了今天。
这种撷取事后个体命运走向的手法,《薄荷糖》其实也是这个路数,但《古老的庭院》将反抗的个人命运和爱情的痛苦离舍做了一个很精巧的联系和类比,这种轻与重的取舍,是人类革命与之后永恒不变的主题,其意义已经超越了光州事件本身,我觉得有些韩版《布拉格的春天》的意思。
《薄荷糖》(1999)
韩国电影对光州事件的表现和阐释已经越走越远,有一部《夏日时光》,将韩国国民性格融入情色场面,从而以一种更加后现代的视角来看待光州事件。
《夏日时光》(2001)
在韩国电影中,或明或暗围绕光州事件展开的影片数量蔚为大观,一想到这点,我的心中万分感慨。
往期精彩内容
读了这篇文章,你才算看懂《放大》的结尾
这是和吴宇森、徐克、杜琪峰齐名导演的最高代表作 | 梅雪风专栏
不知道这部电影明天的排片是否还有0.1%,但你至少给它一次机会
《世界电影地图》三部曲
世界电影漫游指南
随书附赠「导演名录」、「电影票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