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乱翻书
纸上谈兵,分辨科技史信号与噪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纯银V  ·  成都 COSMO ... ·  2 天前  
萧秋水  ·  做什么都要做好,做什么都能做好 ·  3 天前  
t0mbkeeper  ·  “Why is your rice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乱翻书

90后是现象而非本质,本质是低网龄

乱翻书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4-10-26 23:34

正文

把晚上几条朋友圈攒在一起发在这里了,是个人吐槽,不算正经文章。


我现在一看到媒体文章标题里出现90后驾到90后创业者云云,就情不自禁会想这家媒体这记者和这创业者都好傻逼哇,仅以年龄这样的粗维度来聚类,来真尼玛傻逼。


比如几个月前IDG搞了个90后基金,我觉得这本来该是个VC的PR行为吧,但丝毫不明白为什么科技博客都持续跟进来没完没了的凑热闹。都2014年了,媒体还在拿着当年发现80后那种眼光和调调来研究90后,分不清楚年轻人跟时代的关系,偷懒且价值低。


彼此给标签化这是很正常的,这是人正常的认知。但我们不应该研究人,而应该研究门槛,光谈90后标签化亚文化之类是没有思考能力的体现。这些问题还是希望有人研究:什么标签才是真正属于95后的?从人群的角度,85后到95后进化的角度的内核驱动力是什么?仅仅是因为技术和社会环境有区别?还是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我觉得85后90后95后不是互联网时代科学的人群划分方法,谁都年轻过,年轻与否本身不够成用户画像的差别,我更希望看到产品把网龄(经验)和兴趣(社群)以及适应互联网的能力提到一个更高的位置。


换句话说,现在这些口口声声说自己是为90后95后服务的产品,对用户以年龄区分而非以经验/兴趣/能力区分的,本质上就是做给低网龄低智商人群的,是价值链的最底端。但吊诡的是,这些产品PR忽悠傻逼的能力都还不错。


因为永远都会有新网民,网龄也是呈正态分布的,所以脑残总是一茬一茬的,照着年龄在20岁以下网龄在2年以下的人群做着有价值,但这波人很难聚,一个海贼王的粉丝跟一个喜羊羊的粉丝应该尿不到一个壶里去,因为压根不在一个话语体系。而且这波人群聚到了基本只能往游戏里面去导了,但你又不是腾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