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风暴之王
记录在金融、证券、期货、金属贸易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为曾经的过往留下些许光影。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京厚朴中医  ·  厚朴电子日历 | 早 ·  昨天  
北京厚朴中医  ·  乙巳蛇年爱自己的第一件事,听一场“春之生” ·  2 天前  
中国中医  ·  河北:纳入医保支付的中药饮片达892种 ·  昨天  
北京厚朴中医  ·  乙巳年春之生音乐会直播时间:今天下午14:00 ·  4 天前  
北京厚朴中医  ·  历年“春之生”音乐会精彩瞬间回顾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风暴之王

经营企业后,我逐渐皈依价值投资

风暴之王  · 公众号  ·  · 2017-11-26 10:31

正文



风暴之王 的第33篇原创作品

欢迎关注




十年前,我硕士毕业后,来到一家国有投资公司开始投资之路。


虽然 科班出身的背景和国企的投资要求 ,都让我不断接受 价值投资 理念的熏陶,但作为刚到城市、完全要靠自己成家立业的穷小子,怎么可能践行以长期投资、稳定复利为特点的价值投资呢?


生活上的压力和投资理念的不成熟,使我一直抱有一种从市场快速赚钱的不切实际的妄想。


在投资实践上,表现为 不断更换投资思路:


从“一根K线定乾坤”的技术分析,到涨停板敢死队、次新股或热点概念板块的炒作手法,


再到ST重组概念投资,以及逆境翻转、机构集中持股、大股东增持等等,各种“短、平、快”的投资方式均详加研究。


还常常 花大量精力 研究 宏观经济 产业政策、 资金面等因素 ,意图从中 提前 研判出 股市 的涨跌


那时心态浮躁,每天被红红绿绿的数字和激动人心的行情所吸引,一心寻找快速暴富的成功秘诀,对于价值投资总是时不时地学习,但一到投资操作中就抛到九霄云外。


随着工作岗位的调整,与股市日渐疏远,尤其是经营贸易公司这几年,几乎无暇顾及股票投资。没想到的是,近年经营贸易公司的经历,反而使我又兜兜转转回到了价值投资的路上。


我无论做什么事,都习惯先找标杆或者榜样,经营贸易公司也不例外。通过对化工类贸易公司与金属类贸易公司经营模式的对比,我们放弃了化工贸易, 聚焦到金属贸易领域


而在金属贸易领域,又去研究嘉能可、托克、江铜、海亮、正威、五矿、迈科等国内外龙头企业的经营模式, 逐渐认识到大宗商品贸易巨头无不具备相应产业上中下游全贯通的布局,从而获得强大的资源调配能力和稳定的贸易流量。


进一步地,在当前情形下,贸易公司要么是国有企业,要么具备采矿、冶炼或下游加工产业的布局,否则容易成“皮包公司”,在银行和地方政府等方面很难获得支持。


同时,金属贸易行业过于透明的价格、激烈的市场竞争,让我也经常想到如何向利润率更高的纵向产业拓展。


那时候,浙江实体经济也处于多事之秋,时不时有工厂老板因为高利贷、赌博暴亏、投资失败等原因而跑路。金属行业也有此类事件发生,行业朋友谈及,经常会说当初那些工厂经营的如何红火,如果有人收购用心经营会如何如何,搞得我经常心里蠢蠢欲动。


但设想如果我去收购这样一家企业,会发现难题很多:


我没有管理 生产企业 的经验,也不具备相应领域的专业能力,工厂的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怎样,


如何提高效率、压缩成本,如何研发高精尖的新产品,


如何有效管理数量众多的流水线工人,


如何控制采购和销售环节的种种猫腻


……


反复多次思考和研究相关资料后,我终于放弃了这种设想,道理很简单:


作为外行人收购一家困境中企业,再利用股权激励等方式来约束高管团队,


远不如直接找个经营团队很优秀的企业合资或合作来的更便捷有效!


事实上这样的好企业也不少啊!工厂的朋友聚餐时,经常会对某家同行企业动辄五六千元甚至上万元的加工费羡慕不已,由于是上市公司,经营规模大且管理比较规范,银行的朋友们也对该公司趋之若鹜,经常希望我代为引见。


思路转向的我又开始研究起这家公司来,幻想着如果能和他们合资新建工厂,或者在二级市场上逢低大举买入、拥有部分股权、进入董事会,不就可以强化双方的合作关系并实现对下游产业的布局吗?


退一步讲,即便两家公司之间无法合作,我个人投资他们的股票是不是也具备相对优势呢?毕竟我们是同行,且是他们的供应商,订单的多少、加工费的涨跌等情况,肯定比一般投资者清楚的多啊。


兴致勃勃地去研究一番,结果心凉了半截:


每吨五六千元的加工费,比贸易公司10-20元的“搬砖费”高很多,比几百元的铜杆加工费也高很多,但相对五六万元的铜价,毛利率也就10%上下啊,净资产收益率更低。再看看江铜、铜陵等公司,这几年毛利率5%都不到,净资产收益率只能说聊胜于无。


真是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再看看别的行业 :


茅台多年90%以上的毛利率;张裕被进口红酒打压的利润暴跌一半,但毛利率依旧稳定在60%以上;


被认为行业过剩、不断挑起“价格战”的格力电器,毛利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仍能维持30%左右;


市场普遍看衰的银行股,也多数获得15%-20%的净资产收益率。


假如有一天我们公司要进行产业投资或股权投资,我该在铜产业布局、每年获得低于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还是与格力、美的等企业合资建设新产能,或者直接入股此类盈利能力强的企业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