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纽约时报》针对我国医疗行业面临的债务困境进行了深入报道。2024年4月,位于江苏宿迁市的汇仁医院因拖欠员工工资而遭到相关部门的警告;到了9月,法院的封条贴在了医院大门口,标志着这家医院正式倒闭。同样在2024年10月,广东梅州市的嘉应学院医学院附属医院宣布停诊,当时该医院已经累计拖欠员工长达10个月的工资;11月,医院聘请了会计事务所进行资产清算,正式步入破产倒闭的程序。值得注意的是,这家梅州医院曾经是一家三甲医院,2021年还新建了一座医院大楼,建筑和设备的总投资高达1.2亿元。然而,即便实力如此雄厚的医院,也在2024年宣告倒闭。
相关数据显示,从2020年至2024年,我国倒闭的医院数量超过了500家,其中以私立医院为主,但也有部分公立医院包含在内。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医疗行业掀起这股倒闭潮呢?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一是医院数量过多,二是医院的收入无法覆盖支出。
在我国房地产行业快速扩张的过程中,巧妙地利用了教育和医疗这两大民生刚需,将房产与教育、医疗资源绑定在一起,以此激发消费者的购房欲望。几乎所有的房地产开发商都将学校和医院作为房产销售的重要卖点。这种做法导致我国医院数量的扩张与房地产市场的扩张同步进行,房地产市场的过度扩张自然也带动了医院数量的快速增长。在过去二十年间,我国医院的数量增长了一倍以上;而私立医疗机构的增长速度更为惊人,在这二十年间翻了三倍以上!截至2023年底,我国医院的总数已经超过4万多家,其中约40%的医院处于亏损状态。与此同时,与医院存在竞争关系的药店和诊所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23年底全国药店数量已经达到了66万家,诊所数量则为31.89万个。
再来看医院入不敷出的问题,医院收入的下滑同样与房地产扩张有着密切关系。简单来说,随着城区面积的不断扩大,人口居住的分布变得更加分散。再加上大量新建的医院,使得原本集中在市中心的医疗需求被分散到了各个新建的医院。对于小病,老百姓可以选择就近的诊所;对于大病,也可以在居住地附近选择医院,不再受一两家医院的限制。此外,2020年爆发的疫情对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老百姓的收入受到影响,对于非紧急性的疾病治疗往往选择延后,这也进一步影响了医院的收入。以嘉应学院医学院附属医院为例,根据其财报显示,2023年该医院的收入同比下降了一半!
另外,自2022年底开始,我国掀起了一场医疗反腐风暴并推进药品集采政策。医疗反腐使得不少院长落马,医院的灰色收入大幅下降,同时医院在一段时间内陷入了无领导的状态。药品集采则使得药品价格下降,许多药品进入了医保名单,老百姓买药的成本降低了,但医院的收入也随之减少。医院本身的运营成本就非常高,以郑大一附院为例,去年总收入为218亿元,总支出为208.34亿,结余仅为10.56亿,其中9.8亿来自财政拨款,刚好实现收支平衡。在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再加上集采和反腐的高压政策,医院的盈余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值得一提的是,医院支出的增加也是导致其陷入困境的一大原因。这里所说的支出增加,并非是指医生和护士的人力成本,而是债务成本。房地产行业是依靠债务进行扩张的,医院的扩张同样也是通过债务来实现的。2021年的数据显示,我国医疗行业总负债已经达到了19150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45%,已经逼近50%的警戒线。三年时间过去了,如今总负债早已超越了2万亿元,债务规模进一步扩大。债务成本,最终成为了压垮许多医院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