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财讯大橘
建立最好的财经交流平台,致力于最新行业前沿资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财讯大橘

医院掀起倒闭潮

财讯大橘  · 公众号  ·  · 2025-03-28 08:27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导    语


曾经,我国医疗领域被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所困扰,医院里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伍,人山人海的景象司空见惯,让前来看病的人们既焦躁又无奈。那时的医院,从来不缺乏病人,反而缺乏的是足够的医院、医生和护士等医疗资源。


然而,近几年来,我国的医疗行业却出现了一种出人意料的现象,那就是一股医院倒闭的浪潮突然涌现,不少医院在停诊之后就默默地倒闭了。

医院掀起倒闭潮


近期,《纽约时报》针对我国医疗行业面临的债务困境进行了深入报道。2024年4月,位于江苏宿迁市的汇仁医院因拖欠员工工资而遭到相关部门的警告;到了9月,法院的封条贴在了医院大门口,标志着这家医院正式倒闭。同样在2024年10月,广东梅州市的嘉应学院医学院附属医院宣布停诊,当时该医院已经累计拖欠员工长达10个月的工资;11月,医院聘请了会计事务所进行资产清算,正式步入破产倒闭的程序。值得注意的是,这家梅州医院曾经是一家三甲医院,2021年还新建了一座医院大楼,建筑和设备的总投资高达1.2亿元。然而,即便实力如此雄厚的医院,也在2024年宣告倒闭。


相关数据显示,从2020年至2024年,我国倒闭的医院数量超过了500家,其中以私立医院为主,但也有部分公立医院包含在内。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医疗行业掀起这股倒闭潮呢?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一是医院数量过多,二是医院的收入无法覆盖支出。


在我国房地产行业快速扩张的过程中,巧妙地利用了教育和医疗这两大民生刚需,将房产与教育、医疗资源绑定在一起,以此激发消费者的购房欲望。几乎所有的房地产开发商都将学校和医院作为房产销售的重要卖点。这种做法导致我国医院数量的扩张与房地产市场的扩张同步进行,房地产市场的过度扩张自然也带动了医院数量的快速增长。在过去二十年间,我国医院的数量增长了一倍以上;而私立医疗机构的增长速度更为惊人,在这二十年间翻了三倍以上!截至2023年底,我国医院的总数已经超过4万多家,其中约40%的医院处于亏损状态。与此同时,与医院存在竞争关系的药店和诊所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23年底全国药店数量已经达到了66万家,诊所数量则为31.89万个。


再来看医院入不敷出的问题,医院收入的下滑同样与房地产扩张有着密切关系。简单来说,随着城区面积的不断扩大,人口居住的分布变得更加分散。再加上大量新建的医院,使得原本集中在市中心的医疗需求被分散到了各个新建的医院。对于小病,老百姓可以选择就近的诊所;对于大病,也可以在居住地附近选择医院,不再受一两家医院的限制。此外,2020年爆发的疫情对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老百姓的收入受到影响,对于非紧急性的疾病治疗往往选择延后,这也进一步影响了医院的收入。以嘉应学院医学院附属医院为例,根据其财报显示,2023年该医院的收入同比下降了一半!


另外,自2022年底开始,我国掀起了一场医疗反腐风暴并推进药品集采政策。医疗反腐使得不少院长落马,医院的灰色收入大幅下降,同时医院在一段时间内陷入了无领导的状态。药品集采则使得药品价格下降,许多药品进入了医保名单,老百姓买药的成本降低了,但医院的收入也随之减少。医院本身的运营成本就非常高,以郑大一附院为例,去年总收入为218亿元,总支出为208.34亿,结余仅为10.56亿,其中9.8亿来自财政拨款,刚好实现收支平衡。在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再加上集采和反腐的高压政策,医院的盈余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值得一提的是,医院支出的增加也是导致其陷入困境的一大原因。这里所说的支出增加,并非是指医生和护士的人力成本,而是债务成本。房地产行业是依靠债务进行扩张的,医院的扩张同样也是通过债务来实现的。2021年的数据显示,我国医疗行业总负债已经达到了19150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45%,已经逼近50%的警戒线。三年时间过去了,如今总负债早已超越了2万亿元,债务规模进一步扩大。债务成本,最终成为了压垮许多医院的最后一根稻草。

倒闭的医院是医患矛盾的牺牲品


过去,医院的快速扩张导致大量资质不足的医学院校纷纷开设附属医院。这种做法虽为扩招后的医学生提供了稳定就业,却也拉低了医疗行业的整体水平。资质与经验欠缺的医护人员,往往导致医院治疗效果不佳,医疗事故频发,严重影响患者就医体验。


在经历集采和反腐高压后,我国平均就医成本降低了18.6%,医疗资源极大丰富,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显著缓解。医院间不再是简单的同僚关系,而是竞争关系。然而,部分医院仍抱有“店大欺客”的心态,认为患者只能选择它们。为了追求业绩,这些医院会让患者过度检查、过度开药、过度治疗,甚至故意降低治疗效果,迫使患者反复就医,以增加营收。


有患者爆料,某地级市人民医院治疗普通感冒竟耗时一周,若再慢些,患者可能自行痊愈。如此疗效,患者怎敢再踏足?


我国的医疗制度源于西医体系,从中学到大学,再到研究生、博士,培养一名医生或护士成本极高。他们追求高收入以覆盖前期投入,这无可厚非。不过,我国老百姓的就医消费水平在全球相对较低,大部分费用由医保承担。一方面医院想多赚钱,一方面患者想少花钱,矛盾显而易见。


老百姓对医院、医护人员的容忍度很高,只要能治好病,多花钱也愿意。但一些医院却与患者对着干,不仅钱花光了,病没治好,态度还恶劣,这样的医院谁还愿意去?


医患矛盾从未消失,只是形式有所变化。过去,患者缺乏选择,家属易冲动,导致悲剧。如今,互联网普及,医院数量增加,患者可提前了解医院口碑,主动避开不良医院。那些倒闭的医院,正是医患矛盾的牺牲品,是被老百姓用脚投票淘汰的!

债务危机最危险


500多家倒闭的医院,在4万家总数面前占比仅为1.25%,占比并不高。真正危险的是扩张留下的债务危机,总负债已经超过2万亿元,按照4万家医院总数计算的话,平均每家医院负债5000万元。5000万元的负债,对于大医院来说小菜一碟,但对于数量庞大的中小医院来说,那就是一座大山。以康复医院为例,截至2024年底,我国康复医院数量近1000家,平均资产约为4000万元。若按5000万元负债计算的话,这些康复医院全都资不抵债破产重组了。


医院的债务占比50%是警戒线,70%是危险线。逼近50%意味着有一半以上的医院负债占比超过50%了,这其中又有多少逼近了70%的危险线?医院属于事业单位,地方政府能不能帮忙医院化债呢?可以,但是现在心有余力不足。光是地方政府的债务,就已经让各地忙得焦头烂额,再加上开发商破产、烂尾楼等问题,医院的债务还得往后排。当前医院只有依靠自身的收入来逐步化债,以时间换空间,开源节流,逐步降低债务规模。


幸好,我国的医疗扩张已经基本完成,不再需要负债扩张了,债务规模会走向平稳,化债的时间是充足的。不过,医疗扩张停止也牵扯着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我国每年1000多万的高校毕业生,其中医学生占比超过10%,上百万医学生嗷嗷待哺等待就业。2023-2024年,我国医学院毕业生进入医院就业的比例不足40%,60%的医学毕业生都推向了社会。此时停止医疗扩张,医科院校毕业生就业也更加困难,进一步冲击经济,宏观环境依然不乐观。或许,这场医院倒闭潮才刚刚开始,未来还将有更多的医院走向倒闭,更多的医生和护士失业!

微信号 Fin_Society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