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李志轩
李志轩,笔名吕游,旅游法律法规研究与应用专家,主要研究实施“旅游+金融+互联网+旅游商品+新能源客车+导游”等跨界商业模式。对旅游企业的“营改增”、新三板挂牌、IPO以及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新疆特别是喀什的文化旅游经济交流有一定的研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HR成长社  ·  薪资序列表.xls ·  昨天  
HR新逻辑  ·  DeepSeek爆火后:HR的工作逻辑,彻底 ... ·  2 天前  
人力葵花  ·  HR版DeepSeek使用手册 ·  2 天前  
人力葵花  ·  清华大学DeepSeek使用手册,104页, ... ·  2 天前  
中国企业家杂志  ·  宇树老股彻底火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李志轩

区块链与旅游(四):保险

李志轩  · 公众号  ·  · 2018-08-29 06:23

正文

2018 8 29

来源:中国信通院官网

作者: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腾讯研究院联合课题组

编者说明: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腾讯研究院联合课题组 2018 7 月发布的《金融区块链研究报告》,不仅对金融业区块链技术的场景应用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区块链技术在中国旅游业的场景应用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目前,区块链技术下的数字签名、智能合约和数字代币发行与交易(境外)等技术都比较成熟,这为区块链技术率先应用到中国旅游业提供了技术支持。

比如,各类旅游合同在区块链技术下的数字签名应用,各类旅游合同在区块链技术下的智能合约场景应用(包括支付结算),中国旅游业引入区块链技术所需巨额资金,还可以通过境外合法路径发行加密代币中的应用代币、权益代币和资产代币来实现融资,中国旅游企业还可以合法引入 VIE 架构打通境内和境外旅游区块链技术企业和旅游实际场景应用企业的联通。

由于中国旅游业,尤其是中国旅行社业,特别具有天然的金融属性,而且在旅游供应链金融领域具有先天的应用优势。因此,区块链技术不仅可以应用到中国金融业,还可以率先应用到中国旅游业,特别是区块链技术在金融业的成熟技术,可以直接植入到中国旅游业中。

比如, 将保函业务区块链管理平台技术植入到区块链旅行社质量保证金保函业务中;将区块链福费廷交易技术植入到区块链旅行社之间的委托业务中;将中钞区块链技术研究院推出的络谱区块链登记开放平台验证合同主体技术植入到区块链旅游供应链金融平台中;将区块链数字存证技术植入到区块链旅游供应链金融平台中,解决旅游企业之间和旅游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存证业务难题;基于区块链旅游供应链金融平台可以直接植入成熟的区块链应收账款质押业务,同时可以将成熟的区块链信用证、保函、福费廷、保理、票据,以联盟链的形式建立起以旅游核心企业为主、供应商、零售商、消费者、银行、网贷、保险、担保等金融企业参与以及国家官方机构如文化和旅游、银保监会、海关、税务、司法、工商也可以参与的共建的旅游金融生态链。

由于《金融区块链研究报告》内容丰富,篇幅巨大, 本公众号将按照区块链技术与旅游业的相关紧密程度分五次摘要转发。

感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腾讯研究院联合课题组为中国旅游业引入区块链技术提供的各种支持!

李志轩

以下为正文



保险领域中的区块链应用特点鲜明,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特性研究开展智能保险产品,基于区块链的公开透明特性研究开展互助保险与再保险业务,通过技术手段解决保险信任问题。

7.1 保险的发展历程

保险是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等条件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按照保险标的的不同,保险可分为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两大类。按照与投保人有无直接法律关系,保险可分为原保险和再保险。发生在保险人和投保人之间的保险行为,称之为原保险。发生在保险人与保险人之间的保险行为, 称之为再保险。我国保险业经历了开端、恢复、高速发展这三个阶段。

中国保险业的开端。 1865 年我国第一家保险企业上海义和公司保险行成立,打破了外国保险公司对中国保险市场的垄断局面。 1875 年李鸿章授意轮船招商局在上海创办我国第一家规模较大的保险招商局,成为我国保险业发展的里程碑。之后,我国的保险业才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到 1925 年,我国先后设立的保险公司达到 70 多家, 但业务量中的 80% 以上又被外资在华保险公司所垄断。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立,受中国人民银行领导和监管。从 20 世纪 50 年代后半期起,我国保险业进入长时间的低谷状态。

中国保险业的恢复阶段。 1979 年国务院批准逐步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保险业仍由中国人民银行监督管理。 1992 年美国友邦保险公司把保险代理人制度引入中国,加快了保险业的步伐。 1995 年,新中国颁布并实施了第一步《保险法》,使保险业终于拥有了法制保障。同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保险司,专司对中资保险公司的监管。随着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分业经营的发展,国务院于 1998 年批准设立中国保监会,专司全国商业保险市场的监管职能。 2000 年保费规模增加到 1595 亿元,保险行业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保险的法制建设也逐步走向了正轨。

中国保险业的高速发展阶段。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 2002 年保费收入与 2000 年相比翻了一番,达到了人民币 3053 亿元,中国保险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近年来,得益于经济稳定增长、社会财富持续积累、人口结构变化和政策红利等因素,消费者购买保险的能力和投保意愿不断提升,我国保险市场业务规模保持快速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 2013-2017 年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 GDP )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8.57% ,同期,根据保监会数据,我国保险行业原保险保费收入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20.72% 。单以保费收入规模计算, 2016 年我国保险市场已经成为亚洲第二大、全球第三大保险市场,但从全球可比口径来看,我国 2016 年保险密度(人均保费)和保险深度(保费 /GDP )仍低于全球平均值 76 ,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7.2 区块链在保险业的应用场景

7.2.1 优化传统保险流程

当前,保险业内仍然存在着消费误导、理赔效率低、行业信息无法共享等问题,保险业外也存在骗保骗赔、对保险不信任等问题,成为制约保险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是运营成本高昂。传统保险业是由一系列人为操作驱动的,从报价到投保申请、从承保到合规审核、从出单再到第一时间损失通知等等,每个环节都需要人的参与,导致成本高昂。此外,保险公司要接触大量用户,花费在用户身份认证上的成本也很高。

二是保险公司面临骗保的损失巨大。保险的基石是信用,保险业的痛点则是信息不对称 ,现代保险在审核费用上花的成本占总成本的 30% 甚至 40% ,虽然在法律上规定了保险业诚实信用原则,并引入保险诈骗罪罪名,但骗保骗赔问题仍然是保险业的长期困扰。

区块链技术具有防篡改特点并且能够在此基础上实现智能合约,可以用来优化保险业务流程。 一方面实现用户信息一致性管理。保险公司可提供用户信息区块链,经过审查验证的用户将信息写入区块链,购买不同保险时无须重复输入个人信息,在区块链上查询即可,缩短投保时间。另一方面实现自动理赔。 将区块链与智能合约结合,一旦达到特定出险条件,即可快速理赔,一旦智能合约被触发,自动支付赔款,更好地保障保险消费者权益,增加客户满意度。 此外,减少人为错误,节省劳动成本,为再保险业者节省 15% 20% 营运费用。

7.2.2 助力相互保险发展

相互保险组织内的投保人和保险人具有对等性特点,区块链在相互保险领域具有较大应用潜力。根据 2015 年发布的《相互保险组织监管试行办法》, 相互保险 是指具有同质风险保障需求的单位或个人,通过订立合同成为会员,并缴纳保费形成互助基金,由互助基金对合同约定的事故发生所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或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达到合同约定条件时给付保险金。


从全球保险制度发展来看,相互保险是基于熟人社会的 组织 公社 的形式,是基于社交关系的信任模式,也是点对点(非中心化)的模式。后来随着陌生人社会的形成,逐渐发展成为公司模式的商业保险,这就需要依靠保险中介,用户需要预先向保险中介缴纳保费,再按照合同约定进行事后分摊,这是中心化模式,存在两方面的问题:运作不透明,可能存在平台虚构互助事件套取用户资金的问题;相互保险赔付流程缓慢,效率低下。

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方案,为构建非中心化的信任模式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基于区块链平台开发的网络互助应用,能够最大化地保证资金、协议、信息的绝对安全,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首先,基于区块链的相互保险平台资金流向透明。 所有资金流向明细都在区块链上记录,数据不可伪造和篡改确保了数据的真实有效,所有监管单位、公众媒体、普通用户都随时可以查看和监督。

其次,区块链网络规则执行高效。 当保险事件发生并满足保险合同的赔付条件时,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将自动启动赔付程序完成理赔,确保保险合同在 代码即法律 的框架下自动执行,无法进行中途干预,大幅减少了人工操作,提高保险理赔业务效率,降低成本。所有的资金划转按照公开的、不可篡改的智能合约执行,一旦确定就能够精确无误的执行,无法人为挪用或干预,提升了规则执行效率。

第三,透明度提升。 通过区块链的多方验证的交互式平台,能够促进保险平台提升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的透明度,交易参与者在各个节点都可以对保险业务并进行参与和审批,成为其中一个节点的监管者对相关技术和平台进行维护,进一步强化监管的技术能力。

7.3 区块链在保险业的应用现状

国际上,五大保险业巨头安联保险( Allianz )、荷兰全球人寿保险( Aegon )、慕尼黑再保险( MunichRe )、瑞士再保险( Swiss Re )和苏黎世保险( Zurich )联合组建区块链研究组织联盟 B3i ,旨在为保险公司提供交流平台,探讨区块链对提升保险行业效率的作用。

发达国家及大型企业纷纷布局区块链研究及应用。 2017 7 月,以美国为基地的国际性跨国保险及金融服务机构巨头美国国际集团( AIG ),与英国渣打银行、 IBM 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完成了基于区块链和智能合约的跨国保险测试,将在英国、美国、肯尼亚、新加坡签订的保单整合进智能合约,实现保单信息实时共享。 2016 9 月, 日本最大的财产保险公司之一 Sompo Soramitsu 公司联合开发一款针对自然灾害以及其他灾难事件相关的保险衍生品的区块链原型系统,该系统通过智能合约创建实现实时共享数据的服务,正确快速地执行保险流程中的每一个步骤,从衍生产品风险整合管理到决定是否支付索赔,以及执行程序支付赔偿金。普华永道推出针对伦敦保险市场目标运营模型( TargetOperating Model /TOM )创新交易的区块链概念验证项目,通过区块链技术降低成本,加快专业保险业市场里的付款流程,该验证方案会在为期 6 周的时间里为伦敦保险市场加强索赔过程中参与各方之间的交互,包括第三方管理机构、理赔审批员和经纪人等。

我国保险业也在积极布局区块链技术,联盟、传统保险机构、互联网公司纷纷踊跃开展区块链的研究和应用。

上海保交所 2017 年联合 9 家保险机构搭建 10 个节点,组成了小型联盟链,开展区块链数据交易技术验证。其中,各家保险机构分别作为交易及验证节点,保交所作为管理节点。在验证过程中,保交所选取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