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周线上直播对谈中,船长和白老师就「审美力与设计力」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最后得出的结果,即审美力是一种输入动作,而设计力是一种输出动作。
在每个人都可以建立自己的品牌的年代背景之下,从故事到整个包装,都需要设计需要展示自己的独特的美学理念。
「
设计在当下作为品牌而言,是要去解决整个品牌的定位,要塑造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凭借着视觉设计想要打动什么样的一群人?作为品牌的建立者,我应该怎么去理解目标人群?我应该怎样给这群人表述一个完成的叙述故事?
」
设计是否能吸引到消费者的眼球,这已经是成为产品购买力的考核标准之一。
但设计力和审美力还是有着本质的不同,设计力和审美力是两种东西。
关于这两种「力」,应该分别怎么样?是什么样的关系?以及,分别去提高以及分别有什么用?
首先,我们先解释「设计力」和「审美力」的区别:
两种「力」本质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总结成两个单词——「输出」和「输入」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知识,对于在输出时会产生必然的影响;这就是输出和输入的关系。
现在人的第一感官就是在用自己的审美经验去评测这个东西好不好看。对个人来讲,好看是第一要义。
很多人在想着「审美」这件事 是一个比较私人的看法,但审美好坏并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从生物学的小角度分析一下这个问题,跟大家分享一本书,作者是罗伯特 · 萨波斯基,他写这本书叫《 BEHAVE 》,在书中去分析人类行为背后的生物学。
在这本书的中间偏后的一个地方,作者提出一个问题,能够把人和动物区分开的在生理上的与生俱来的能力是什么?就是生理上能把人和动物区分开的与生俱来的能力是什么?我们可能会想到,比如说对工具的使用,但这是以前的答案,你觉得被对工具的使用,但这个答案已经过时了。更准确的答案应该是: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的与生俱来的生理能力叫做隐喻能力。
如图所示,你会觉得这是五只猫,其实并不是,它本质上就是一张图像。它是一张上面画了线条、形状、涂了颜色的平面图像。
对于人类来说,这些线条、形状和颜色组合在一起,我们会认为这是一只猫,这是因为人类拥有隐喻的能力。但对于动物,面对屏幕中的图像,它们不会有任何的联想。
所以其实无论文字还是图像,都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符号化的表达,只有人能透过这些符号化的隐喻,在脑海当中产生一些实际的场景,这就解释为什么只有人类才会有艺术才会有宗教,当人们看到一块红色的长方形布上画着五个黄色的五角星,会想到是中国国旗,中国人看到中国国旗会联想到祖国母亲,这种行为是一个隐喻。
我们对于审美是怎样理解的?
关于审美,总是有一个很常见的问题——这个偏感觉类的问题很难定义。
我们对于各自的审美总是会说一句话「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这句话是对的,但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那个不叫审美,那个叫爱好。
人们对个人化的爱好的要求是很低的,只要符合一般的公序良俗就可以了。
但是审美首先带一个审字,这就意味着「观点」,一旦牵扯到「有观点」且观点很重要,那就说明这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群人的事。
举个例子,假如现在家中有小孩子要上幼儿园,因为户口原因只能上某一家幼儿园,但该幼儿园的园长审美非常差,把幼儿装修的特别辣眼睛,很不利于孩子在环境中获得好的审美能力,你觉得这个园长的行为此时是不是已经妨碍到孩子的学习成长?
社会的开放和包容仅限于我们尽可能不要彼此干涉,但并不代表我们相互之间都完全和理解和达成共识,所以我们的行为必然需要一个共同的底线。当然,在遵循共同底线的同时,我们会更喜欢那些行为更让人舒服的人。例如说话好听、做事漂亮、道德品质高等等,我们会更愿意和这些人相处。
审美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无法对什么是好看的达成一致,但我们很容易对什么东西比较辣眼睛达成一致,这就是应该被建立起来的共同底线。与此同时,我们会更喜欢那些穿着得体大方、品味高级的人。我们会更喜欢跟这些人相处,给他们更多的赞美和期待。
所以你如果你问审美提升这个事情是不是跟所有人都有关系?我给你的回答是也不是,它是跟所有对自己有要求的人都有关系的,有的人他对自己这方面的要求就很基础,就好比...我们就还是拿道德和法律来举例子, 假设一个人对自己的要求只是遵纪守法,正如罗翔老师所说,那这个人八成不是什么好人。因为法律是最低的底线,一个真正的好人对自己的要求一定是高于遵纪守法这个共同底线的。
设计和审美,
一个是输入,一个是输出。
那么设计是怎样去体现出输出能力呢?
当提到设计师这个行业,我们普遍的认知这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工作,大家都觉得设计就是靠创造力,它是一个向外输出的过程。但真相就是创造力本身就不是凭空出现的。
现在有不少人都希望能学习创造思维,但其实创造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创造力的产生一定建立在大量的输入上。当输入量非常大时,你就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升级你的想法,也就是灵感爆发的时刻。
所以,当你看得足够多的时候,你就知道该怎么样去把这些东西进行一种全新的组合,在组合的过程中就会创造出新的东西。所有的创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包括那些知名的大艺术家。
而审美,是讨论怎样去体验这个世界。审美更像是一种阅读力,从线条和色彩,从媒介和形式,用抽象到具象的方式获取审美能力。而我们谈到设计时,它更像是一种表达力,通过各种视觉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想法。
就比如我们这个课程吧,第一个模块的课程叫
解锁设计力
,但你其实是和吴老师学习审美,因为你在输出的过程中,就能体会到细节带来的美感的差别,通过输出反推出审美的关键问题。
第二个模块是塑造审美力,但你其实是和白老师学设计。课堂是你见过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新艺术运动等风潮中各种艺术和设计的精妙与思想表达,它们就帮助你开拓了视野,让你看到更多巧思、更多组合视觉元素的可能性。而巧思和可能性才是为你提供设计灵感的关键。
白老师的课程叫做打造审美力,但其实是和白老师学习设计。感觉是在学输出,其实你输出的时候展现的却是输入的能力。课程中会带着学生去学习海报色彩搭配、 PPT 整体视觉搭配。
关于人人都是设计师这门课来说,适合的人群很广泛,就是适合所有在审美上对自己有要求的人。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去掌握能给人带来美感的那种分寸。
我个人的观点是,美的创作是一个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最后看山还是山的过程。因为你越在这个过程里去追求,你会越来越去发现美不是我们的最终的终点,真才是。
很多的艺术家,他们的终身追求着美,然后他追求到最后的那个美的符号,
一定代表着一种「真」的力量。
这个真不是平庸的不是平白无奇的,因为能够做到「真」的东西本身就不会平庸,是会充满某种感动某种力量的。
我们想想,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最厉害的设计师是什么?是大自然,再好的设计师,都比不过大自然。我们只能去自然中寻求力量,寻求各种创作的灵感,我们可以对自然进行抽象和具象的描绘,但是无法超越自然本身。包括人类对情感的感知和表达也无法超越自然赋予我们的情感本身一样。
我们的眼睛能够接收到的色卡接收到的颜色接收到光谱是自然、是这个星球已经给我们规定好的,所以世界上最美的东西,就是星辰大海。
也是为了体现这一点,最初在设计课程产品封面时,我要求吴双莉老师只能用最简单直接的视觉去展现。封面的色彩选用黑底白字的设计,一个明到极致,一个暗到极致。
纯色的背景上只能有一个单词 Designer,设计师的中英文。色彩极简、字体极简、排版极简,但在极简的同时,你能被立刻抓住眼球,你感觉舒服,感觉到「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