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介绍了新疆地区煤化工产业在全球化石能源价格飙升背景下的变化和发展情况。新疆凭借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成为能源开发的热点地区。文章还回顾了现代煤化工的发展历程,提到了技术创新和面临的挑战。最后,通过问答形式介绍了中国煤化工产业的优势以及与其他新能源产业的协同发展情况。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新疆地区的煤炭资源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新疆拥有丰富煤炭资源,近年来交通基础设施如铁路和管道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促进了煤炭的外运和经济发展。
关键观点2: 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历程回顾
文章详细梳理了现代煤化工产业的五个发展阶段,从实验室研发到工程化开发再到产业化发展,展示了技术进步对产业的推动作用。
关键观点3: 技术创新与面临的挑战
煤化工产业在技术创新方面仍存在碳排放量较大等瓶颈和挑战,需要不断研发新技术以降低碳排放。
关键观点4: 煤化工产业与新能源产业的协同发展
煤化工产业与新能源产业如风电、光伏等实现协同发展,通过绿电耦合电解水制备氢气,降低合成气变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
关键观点5: 中国煤化工产业的优势
中国的廉价煤炭资源为煤化工路线的化工品提供了廉价的原材料,具备全球成本竞争力。
正文
从独库堵车到《我的阿勒泰》热播,得益于无限旖旎的风光,新疆成为了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也置顶在许多人的朋友圈封面。
与此同时,藏在新疆壮丽山河之下的丰富煤炭资源,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作为能源生产和需求的大国,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以煤为主的格局。然而,由于新疆煤质特殊、地处偏远运输成本高等问题长期限制着疆煤的外运。
如今,情况正在发生变化。疆煤不仅已经通过公路、铁路,甚至是海路走向全国,最远卖到了海南,而且在高速增长的外运需求之下,相关战略投入还在持续加注——根据国泰君安的统计,新疆区域煤化工已有具体规划的投资总额已经达到近5000亿。
那么,在当下全球能源变革的大背景下,煤化工产业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在重量级的规划下,未来又哪些新的机遇与挑战?和谐汇一总量部研究员王成强带来了自己的深度解读。
在当代中国,化工行业对化石能源的渴求如同一座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提醒着我们能源安全的紧迫性。天然气40%、原油70%的进口依赖度,让我们不得不将目光投向国内,寻求破局之道。
西部边陲的新疆,以壮丽风光与丰富资源而闻名,更是一片沉睡的能源宝藏——坐拥超过全国40%的煤炭资源量,以及堪比中东、美国的丰沛石化资源。然而,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却因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与煤化工技术发展的瓶颈,长期陷入资源无法有效转化的困境。
但自“十四五”规划启航以来,全球化石能源价格的飙升,犹如一道惊雷,激活了沉默的新疆煤田,也点燃了人们对其煤炭资源开发的热切期盼。重塑新疆能源格局的蓝图,让我们再度聚焦煤化工产业的变革与进步。
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新疆煤炭资源开发的定位变了吗?当地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支撑吗?煤化工等相关的技术装备成熟了吗?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打开未来的钥匙。
新疆“三山夹两盆”的特殊地貌(左图),汉代以来丝绸之路路线图(右图),资料来源:和谐汇一研究部
煤化工和新疆的渊源并非新事。
2010年代是油价“百元”的时代。彼时,西北内陆煤炭资源省份发展煤化工已经掀起过一股热潮,然而回首过去的十几年,发展历程不尽如人意,产业竞争力也在油煤价格的起伏中曲折向前。坐拥资源优势的新疆,甚至长期缺乏大型煤化工产业集群。
但近年来,诸多变化悄然重塑新疆煤化工产业格局,使其重焕生机。
从储备基地迈向保供基地,实现煤炭-煤电-煤化工协同发展
在一带一路建设与能源保供战略推动下,新疆凭借其“亚欧黄金通道和向西开放的桥头堡”优势,以及丰富的石化能源资源,成为全球关注的能源焦点。煤炭产业链发展被寄予厚望,成为新疆未来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
从储备基地到保供基地,新疆煤炭产业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迎来飞跃。
从2020年《煤炭工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提出的“超前规划并做好应急储备”到2022年《“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的“建设新疆为煤炭供应保障基地”,新疆煤炭产业迎来快速发展期。2017-2023年,新疆原煤产量由1.67亿吨提升至4.57亿吨,年复合增速为18%,产量占比从5%提升至10%,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接替区和战略能源储备区。
为降低长距离运输成本、提高能源运输效率,国家层面将新疆定位从煤炭基地转向煤化工基地。
2011年新疆首次以“煤炭基地”角色亮相《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2017年转变为煤化工基地,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明确现代煤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布局,确定新疆准东、宁夏宁东、陕西榆林、内蒙古鄂尔多斯4个国家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老话在新疆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历程中得到了生动诠释。过去,新疆煤炭资源虽丰富,但因交通不便,外运成本高昂,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
如今,新疆铁路建设突飞猛进,从“没有一寸铁路”到进入高铁时代,兰新铁路历经38年艰苦建设,打通隧道20座、架设桥梁775座,修建涵管2529座,完成路基土石方7561万立方米,实现兰州与乌鲁木齐直通,为煤炭外运提供了大动脉。
2010年以来,新疆交通格局发展及重点事件梳理,资料来源:华创化工,和谐汇一研究部
随着改革开放和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南疆铁路西延、精伊霍、喀和、奎北和兰新高铁等建设工程相继完成。截至目前,新疆铁路运营里程达9525.6公里,覆盖全疆80%以上的县级行政区。
铁路网不断完善,如今新疆形成了以兰新铁路和兰新高铁为主通道、临哈铁路为北通道、格库铁路为南通道的“一主两翼”交通格局,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降低物流成本。
疆煤外运在青甘、川渝等地市占率提升,价格话语权进一步增强。未来随着林哈线的全线打通,新疆地区与内地的交通联系将变得成本更低,更为密切。
“一主两翼”交通格局(左图),疆煤外运通道-公路通道(右图),资料来源:华创化工,和谐汇一研究部
疆煤外运比例逐年快速提高(左图),铁路外运量大幅增长(右图),资料来源:和谐汇一研究部(单位:亿吨)
除了最重要的陆上交通运输大动脉之外,和化工行业关系更紧密的大宗品管道建设,也在持续推进。
2004年-2024年,天然气管道西一、二、三、四线,相继投入运行,总运输能力超过1000亿方天然气;西四线低负荷下,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公司将在准东启动煤制气管道建设,规划的煤制气管道工程包括一条主干线和两条支线,主干线260公里,两条支线总长110公里,预计到2027年干线和支线全部建成,将大幅降低单方天然气的运输费用降低到1元以内,经济效益显著。
液体化工品方面,西部成品油管道自2007年投产以来长期低负荷,2023年管输量仅为406万吨/年。在国家管输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多种化工品顺序输送能力有望得到突破,甲醇等化工品的输送能力有足够的保障。
西气东输管道工程走向示意图(左图),西部成品油管道连接华东(右图),资料来源:华创化工,和谐汇一研究部
在园区配套等方面,准东和伊犁是国内主要煤化工基地之一,已初具规模,具备基础产业配套与招商引资能力。
准东基地自2012年设立经济开发区以来,累计投入超600亿元完善基础设施。
准东开发区地处乌昌两小时经济圈,一带一路黄金节点,坚持一轴两带、两区双城、多组团的发展布局,已建成完备供排水、天然气、输煤廊道等配套设施,完成电网规划,实现六级电网全覆盖,构建五纵三横园区公路运输体系,铁路专运线11条,货场5个,年运力达到2亿吨。2021年产值过千亿,税收过百亿,在昌吉州工业占比70%以上,在新疆占比13.8%。
2021年之后,准东发展驶入快车道,自治区顶层设计为其提供人才、科技、项目审批等大力支持。
现已经形成集煤炭、火电、煤化工、铝产业、硅产业、新能源等于一身的综合性能源基地,充分发挥能源优势,具备煤化工产业发展的各种生产要素,为产业持续壮大筑牢根基。
煤化工产业的竞争力与投资回报率,归根结底取决于技术的成熟度。
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崛起,正是得益于国内技术的持续迭代、完善与优化,为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1996年,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视察了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煤直接液化技术研发实验室,并在现场作出重要指示,从此拉开了中国现代煤化工快速发展的序幕。从此中国现代煤化工经过了近30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徐振刚教授在《中国现代煤化工近25年发展的回顾、反思与展望》中,详细梳理了中国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历程,按五年规划分为五个阶段,让我们得以洞察技术进步与产业爆发的关键节点。
第一阶段:“九五”期间(1996-2000年),实验室成果梳理与试验验证
在这个阶段,煤直接液化、煤气化、费托合成等一批现代煤化工单项技术开始加快实验室研发,国家和企业逐渐加大科研开发经费投入,取得了一批实验室研发成果:
1)煤直接液化完成国内主要煤田煤质研究与液化性能评价;
2)煤气化方面消化吸收引进技术,明确气流床加压煤气化技术发展方向;
3)合成气费托合成技术在专用催化剂和配套反应器方面积累了大量实验数据,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启动中试装置的建设。
这些都为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现代煤化工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流床加压气化技术工艺流程,资料来源:《中国现代煤化工近25年发展的回顾、反思与展望》
航天干煤粉气流床加压气化技术工艺流程,资料来源:《中国现代煤化工近25年发展的回顾、反思与展望》
第二阶段:“十五”期间(2001-2005年),工程化开发与中间试验
国家层面高度重视煤化工发展,以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攻关计划等途径投入更多的研发经费,掀起了煤化工新技术中试项目建设的热潮,先后完成了煤直接液化、煤气化、合成气费托合成、大型煤制甲醇、甲醇制烯烃、合成气制乙二醇、合成气制天然气等一大批现代煤化工单项技术的中试验证研究。
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煤化工高新技术,为下一步中国现代煤化工的工业化示范项目建设提供了多途径的技术选择。
原料煤处理能6t/d煤直接液化制油中试装置(左图),原料煤处理能力750t/d多喷嘴水煤浆气流床加压气化中试装置(右图),资料来源:《中国现代煤化工近25年发展的回顾、反思与展望》
产油能力5000t/a的煤间接液化( 合成气费托合成) 中试装置(左图),甲醇处理能力50t/d的甲醇制烯烃( DMTO) 中试装置(右图),资料来源:《中国现代煤化工近25年发展的回顾、反思与展望》
第三阶段:“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产业化开发与工业示范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鼓励及调控下,先后建设了多个现代煤化工工业化示范项目,包括煤直接液化制油、合成气费托合成、甲醇制烯烃(MTO)等,
特别值得提及的煤直接液化制油和煤制甲醇转制烯烃工业化示范项目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大规模商业化运行。
依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神华煤直接液化技术建设的世界上首套百万吨级产品的煤直接液化工业化示范项目于2008年12月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建成投运;依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DMTO技术建设的世界上首套神华包头煤制60万t/a烯烃工业化示范项目于2010年8月在内蒙古包头建成投运。
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流床加压气化技术工艺流程,资料来源:《中国现代煤化工近25年发展的回顾、反思与展望》
航天干煤粉气流床加压气化技术工艺流程,资料来源:《中国现代煤化工近25年发展的回顾、反思与展望》
第四阶段:“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商业化开发与升级示范
“十二五”期间,国家及相关政府部门出台多项政策法规,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升级示范。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形成了宁夏宁东、内蒙古鄂尔多斯、陕西榆林等现代煤化工园区和基地,现代煤化工行业雏形已基本形成。
然而,工艺和装置优化尚不成熟,未形成一批经行业周期检验的优秀企业主体,新疆现代煤化工发展步子略显过大。
第五阶段:“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企业化运营与持续升级
煤炭深加工定位为国家能源战略技术储备和产能储备示范工程。虽然项目推进速度较慢,未完全跟上规划节奏,
但是,这个阶段的企业运营,在笔者看来,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在周期底部的磨炼中,现代煤化工的各个工艺路线,均经历了各项工艺优化、装备优化,先后突破了大型先进煤气化、煤直接液化、煤间接液化、煤制烯烃( 甲醇制烯烃MTO) 等一批煤转化与后续加工的核心技术难题的同时,成功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反应器设备、大型空分设备和压缩机设备以及特殊泵类、阀门等现代煤化工专用关键设备。
在竞争中不断迭代升级,煤制烯烃、煤制气、煤制乙二醇等领域均诞生了一批市场化竞争中走出来的优秀设备企业和业主企业,为后续的现代煤化工以企业为单位市场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经历了这5年周期和市场的洗礼,经历了一系列的迭代升级,煤化工才具备了成熟的市场竞争力、较强的抵御周期能力与合理的投资回报率。
自2020年以来双碳政策实施以来,内地煤化工基地面临用煤、用能指标审批逐步收紧的挑战,全球能源价格体系也发生变化,油价上涨未带动供需严重过剩的化工品价格一起上涨,而国内煤炭价格高企,给煤化工的盈利能力带来考验。与此同时,新疆地区凭借能源保供基地新定位、丰富的廉价煤炭资源以及相对宽松的煤化工基地审批难度,成为了投资热土。
据不完全统计,新疆煤化工项目计划投资额近万亿,已经初步审核通过的煤制气、煤制油、煤制甲醇、煤制烯烃项目投资额度2000亿元左右。准东、哈密两个国家煤制油气及化工品战略基地建设如火如荼,产业定位明晰、生产要素配套齐全、技术发展成熟,万事俱备,新疆煤化工的发展,仿佛有了一种“这次不一样”的气息。
在乌鲁木齐的雪夜里,热闹的烧烤摊彰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北疆宽阔马路上,运输车辆疾驰而过,彰显着经济发展的蓬勃动力;楼宇间,人们忙碌进出,却鲜少留意一旁的安检机器,这些日常场景无一不在诉说着新疆人民对经济腾飞的渴望。
发展,才是这片土地上永恒不变的硬道理,而煤化工产业,正成为推动新疆经济前行的强劲引擎,承载着万千期待,向着更加辉煌的未来全速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