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来啦~ 回国了三个星期,生活节奏完全乱套……所有我原以为已经嵌入内核的习惯,从阅读、冥想,到写作、运动,全都断了。
开始往回找节奏,也给大家分享一些路上的观察。5 年没回国,久到已经开始忘记一些国内的生活常识,也因此观察到了一些以前身处其中没注意的细节。
1、
第一个意想不到的困难,我的 iPhone 11 64GB 本来觉得还能再用 2 年,回国突然就玩不转了——国内 App 都太大了 😳
装了一个高德,然后微信打不开了。删 App、清缓存,微信能打开,过一会儿高德又打不开了:
-
高德打车平均用时不到 10 秒,但启动高德要 5 分钟……
-
出去吃饭,店员说大众点评打卡送饮料。我问,小程序行不?店员说不行,要 App。我说,那我不要了……
-
和伙伴们聊起这件事儿,他们掏出自己的手机,1TB 的。三次。
到机场等回德国的航班,第一件事儿就是掏出手机先删高德。
2、
习惯了德国的消费水平,刚回国时觉得国内物价好便宜
但待久了,又慢慢发现也没有第一印象那
么便宜——吃进肚子的、用在身上的,总要支付一些「放心」溢价。还不像欧洲这边有完善的监管,随便买什么都放心,消耗的心力比以往更多些。
而且,国内大家用的东西都好贵啊。国内见到各种奢侈品的频率远高于在德国,这可能也无形拉高了大家对于「正常消费」的阈值,突然理解为什么这么频繁有读者纠结奢侈品了。
前面手机也是,大家普遍觉得买手机加价到 256GB 甚至更高是正常需求,但我觉得这一点也不正常……我 64GB 手机除了装原神时,还没这么困扰过内存问题。
3、
十年前,很多长辈听说我要去德国,都会津津乐道(听说的)德国严谨、火车从不晚点。但现实正相反,在德国路人尬聊,吐槽德国铁路比谈天气更合适。
在德国去机场我都没敢订火车票,怕赶上罢工。
从德国机场回家,看了一眼站台时刻表,第一班火车晚点 15 分钟,理由是上一班火车晚点因此被影响。第二班火车晚点 40 分钟。第三班火车晚点 5 分钟(已经不算晚点了)
国内的高铁一次都没晚点过,而且平稳得多。我们时速 300 km/h 的晃动幅度,比德国 ICE 时速 100 km/h 的时候小,还挺骄傲的。
4、
很多伙伴得知我还是中国护照,一脸惊讶。我则是一脸惊讶地看着他们如此惊讶 😂 同处德国的同学、朋友,更多选择了回去,而不是留下。
几个还会让我想起这件事儿的经历:
朋友从德国外派回中国,不到半年胖了 10 斤。但这次一年多后再见面,我发现他还是上次的身材,一点肚腩都没有。他说,开始胖了,后来注意一下又回来了。
刚回国吃饭我很不适应,大家吃的碳水和蔬菜太少了。再后来出去吃我会多点 2 碗米饭或者加碗面,再随身带点蔬菜、水果。见伙伴们,他们请我喝茶,我给他们分西红柿和黄瓜。
环境对人有影响,但人也有选择的权利。如果纠结,往往说明两个选择分不出明显的高低。既然如此,不如关注如何在当下的环境里更好地生活。
5、
国内真的方便,各种服务也好,伙伴们经常空手出门。我这个能从背包里掏出指甲刀、拖鞋、洗漱包、1L 水瓶、各种型号数据线、垃圾袋的家伙显得格格不入。
6、
到家是晚上 23 点,爸妈平时晚上 22 点就睡了,因为接我比平时晚睡了 1 个小时。
23 点已经躺下了,我爸突然又爬起来,我妈说「你又起来鼓捣啥?」。过了一会儿我爸发来照片说,家里 Wi-Fi 密码换了,我微信发你了。
7、
数据证明我很宅。
出门三周,从坐上去机场的大巴静息心率就居高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