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Kyle
你来晚了,我在等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IP上海知产观察  ·  【知讯】关于开展2024年度杨浦区知识产权资 ... ·  21 小时前  
知识产权界  ·  双双下降!2025年1月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同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Kyle

你的逆商,决定了你的人生高度

Kyle  · 公众号  ·  · 2019-11-25 22:22

正文

你来晚了,戳蓝字一键关注 Kyle

回复“ 晚安 ”,可以获得一条特别的推送

文:李小墨
首发:深夜书桌(ID:shenyeshuzhuo)


大家好,我是Kyle。


前几天写了一篇关于如何提升逆商的文章,有人跟我说:我不想当一个逆商高的人,当一个逆商高的人太辛苦了。
是的,当一个逆商高的人,就是一件不轻松的事,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但逆商对整个人生的叠加影响是非常惊人的。

《逆商》的作者以登山做比喻,根据人的逆境反应,把人分为三种: 放弃者、扎营者、攀登者。
有意思的是: 从一个人的逆境反应,我们可以基本推知他所能取得的人生成就。

放弃者:
那些尚未付出就直接放弃的人


放弃者是那些尚未付出就直接放弃的人,他们面对逆境的反应是: 退出、逃避、变卦、放弃。

“得不到”喜欢粉饰成“不想要”,“无能”喜欢假装成“没认真”。
求学的时候,功课重一点、难一点,就不学了,当起了学渣,“学不好”假装成“没认真”,或者干脆开始信奉“读书无用论”,作为对自己行为的辩护。
工作的时候,任务棘手一点,领导难相处一点,工作辛苦一点,就开始怨天尤人,甚至想辞职回家找妈妈。
我曾经就有这样的同事。
当记者嘛,本来就是非常高压的工作,风里来雨里去,选题被毙、采访被拒、花了很大功夫写的稿子被裁成小豆腐块,甚至不能见版,都是非常常见的,偶然竞争媒体发的稿子,你漏了,还会被骂个狗血淋头。
这个同事,比我晚一些进报社,可能适应不良,整天都在抱怨领导、抱怨单位,甚至想上网发帖抹黑领导。
有一回领导让我做一个整版的大稿子,让我带着她,我才发现她的采访一塌糊涂,稿子稀巴烂,她的部分都需要重新做, 可是她从来没有想过提升一下自己的业务。

她天天想着职回老家,整体挂在嘴边的是她舅舅在一个大公司做中层领导,可以给她介绍工作,又轻松,工资比现在还多几千块。
结果没来半年就辞职回家了。我觉得非常可惜,因为记者对刚出社会的年轻人来说,是非常锻炼人的职业,一年的阅历有时候甚至顶得上别人三五年。
最讽刺、最值得玩味的是:

放弃者选择了在他们眼里更为平坦和轻松的道路,那些人生该吃的苦,他们通通都不愿意吃。

等到了人生的下半场,放弃者所吃的苦,比起他们当初试图通过停止奋斗来回避的痛苦要深刻的多。
求学的时候不好好读书、工作以后不好好学本事,得过且过、不思进取、能力平平,家里没矿的终生困在门槛低、薪水低的岗位,家里有矿的,沦落为啃老族。
他们的生活状态会是什么样的呢?
《逆商》里的描述非常准确:

“放弃者常常觉得苦涩、沮丧、情感麻木。否则他们可能就会发疯、挫败,愤怒地攻击周围世界,憎恨那些攀登的人”。

放弃者通常会严重滥用药物,不管是依赖酒精、毒品或是沉溺于无聊的电视节目、网络游戏、短视频APP, 他们都是想寻求致幻、麻木的逃避之法,沉迷与无意义却吸引人的浪费时间之事。
我的身边有酗酒问题的几个人,几乎都是这样,没什么本事,可是偏偏自视甚高,这个不肯做那个不肯做,到了中年一事无成,为了逃避无能感和挫败感,整日酗酒,借着酒劲抖点威风。
他们不愿意吃学习和奋斗的苦,免不了吃生活的苦。
为什么他们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和奋斗的苦呢?
这是人性,正如知乎的高赞答案所说: “大概是因为懒,学习的苦需要主动去吃,生活的苦,你躺着不动它就来了。
而到了老年,最害怕死亡的,就是这波人。因为最害怕死亡的,就是那些知道自己从未活过的人。

扎营者:
尚未达到自己的极限,便中途放弃的人


扎营者是什么人呢?如果拿登山做比喻,就是到半山腰就不准备继续往前走的人。
他们也曾努力奋斗、辛苦攀登,但现在他们的内心世界是:“这样已经够好了”、“可以停下来享受劳动果实了”。他们不想再登山了,于是停下来,找到一个平稳舒适的高低,躲开逆境,在那里度过余生。
让扎营者特别心安理得的地方在于: 他们已经完成的攀登过程,在一些人眼里已经算是“成功”了。
这正是成为“扎营者”的危险之处。
我第一次看《逆商》这本书的时候,最触动我的地方就是“扎营者”这个概念。因为我惊觉自己是一个扎营者。
做自媒体,刚起步、0粉丝的时候是我最勤奋的时候,可是后来有了几万的粉丝、出了书、有很多能拿稿费的机会、接广告也挺容易,成为了最想成为的自由职业者。

有很多很多人给我吹彩虹屁,一口一声“老师”,夸我文章写得好。有了还不错的收入、有了一些影响力,在一些人眼里,我已经算挺成功了。
然后我就倦怠了,丢失了当初锐意进取的势头。因为我觉得能这样下去也不错。
可是做扎营者的危险在哪里呢?在于这个世界是快速变化的,很少有一个位置是可以高枕无忧的。
那我来说,我的好日子只持续了很短的时间。

很快,微信改版,像我这样的小号得到的曝光越来越有限,阅读量和活跃度大不如前。加上经济不景气,广告主的投放越来越少、越来越谨慎、也越来越压价。约稿渐渐少了,因为大部分平台和机构慢慢都有了稳定合作的作者。突然之间我发现,我收入变得非常不稳定。
我开始反思和复盘,发现这几年因为扎营者的心态,已经错失了一连串的机会。也正是因为没有抓住这些机会,才让我面临如今的处境。
能认真看这篇文章的人,一定是对个人成长和提升有渴望的人,说他们会成为放弃者,我不太相信,我觉对他们来说,更大的危险是成为扎营者。
扎营者各行各业,每个年龄段都有。
在学校里,我们都有过这样的同学,原本成绩很好,可是因为功课变重、换了不喜欢的老师、家庭变故、交了玩心重的朋友等各种各样的原因,不再努力学习,靠吃老本,成绩慢慢滑到了中不溜的位置。
公司的中层或高管,工作体面,待遇优厚,但是充满学习力、创造力和成长力的时期早已远去。可是现在哪里还有几个铁饭碗呢,一旦公司有什么风吹草动,被离职也是常有的事。
网上看到一个五六十岁的老姐姐自述生活经历,有个细节让我听了很害怕,她说自己决定单身一辈子,2008年以前就存了40万元留着养老,那个时候天真地以为够了,但是通货膨胀太厉害了,十年后的今天,40万元已经只够她花五六年了。
在一切都快速变化的时代,不进化就是等死。扎营者扎营久了,面临的状况就是失去优势、失去竞争力。
扎营者的口头禅是什么呢?是“当年我怎么怎么样”、“还记得当初如何如何吗?”
我也见过这样的人,他们当前的生活乏善可陈,所以他们会一遍一遍地回忆和描述“当年之勇”。

攀登者:永远向上攀登的人


攀登者是永远有未实现的愿景的人、是不断超越自己的人。
我们总以为,那些过得比我们好的人,遇到的逆境少,或者不会遇到逆境,这是一种误解。
前段时间刷屏的漫画《那些你曾经羡慕的人啊》特别能说明问题:
面试失败的羡慕那个面试成功的,可是那个面试成功的一算才发现,真正到手的工资少得可怜,扣除房租之后所剩无几了,她羡慕工资高的人;
某程序员月入3万,正是她眼中月薪高的人,可是他已经被996榨干了,一点个人的时间都没有,他羡慕朝九晚五的人;
普通设计师加班加点,渴望升职加薪,羡慕地位优越、报酬优厚的设计总监,可是设计总监发现自己已经到了行业天花板,想出去创业,可是妻儿老小、房贷的压力困住了他,他羡慕能甩开膀子创业的人;
他羡慕的那个创业的人,却一次次融资碰壁,心如死灰。
……
生活的真相是: 无论身处何方,在哪个位置,都会遇到属于自己的逆境。
走得比我们远,成就比我们高的人,并不是没有逆境或者遇到的逆境小,恰恰相反,他们遇到的逆境,往往比我们更大,更难,需要更大的勇气才能面对。
美团王兴说过一句话: “极度渴望成功的人并不多,愿付非凡代价的更少”。
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越往上,越凤毛麟角。 因为越往上走,面对的逆境规模是越来越大,所需要处理的问题是越来越棘手,对人的能力和意志力要求也越来越高。 扛得过去,成龙成凤,扛不过去,从哪儿来回哪儿去。
否则谁不愿意上清华北大,谁不愿意做年薪几百万的高管,谁不愿意做身家几十亿的老板?
《逆商》的作者拿攀登喜马拉雅山做比喻,越高,难度越大,继续对抗挑战的攀登者就越少。生活中也一样,形势越严峻,意味着逆境越大,能够或愿意解决问题的人就越少。
从整个人生看,逆商会形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逆商最低的人, 连能力养成最初阶段的逆境都面对不了,所以能力低+逆商低,能力低让他处处受困,逆商低让他无力破局。
中等逆商的人, 会获得中等能力,能应对中等规模的逆境,但再往上更大更难的挑战,更激烈的竞争,他们就却步了。求学、求职、甚至求偶,无不如是。
逆商最高的人, 在不断应对逆境中,会获得卓越的能力,卓越的能力加上超强的逆商,又支撑他应对更大规模的逆境,如此便形成正面循环。

他们不惧任何挑战,甚至以挑战为乐。这样的人凤毛麟角,是各个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人。
没有成就的人,总是想象成就高的人得到了躺赚的机会。
其实“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一次、两次的逆商反应,不太能把人分层,但多观察几次,就能看出来一个人是放弃者,是扎营者,还是攀登者。这决定他们做人的格局有多大,最终能走得多远。
一等人才,一等逆商;二等人才,中等逆商;末流人才,末流逆商。从一个人的逆境反应,基本可以推知他能取得的人生成就。

-- END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