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专业视角的规划资讯传播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医学美图  ·  医学视频丨烦人的口腔溃疡 ·  3 天前  
丁香园  ·  英国首相公开接受 HIV 检测 ·  3 天前  
医学界  ·  二羟丙茶碱平喘,4类人群慎用!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城市化进程中,进击的菜市场们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 公众号  ·  · 2018-03-15 18:02

正文

菜市场可能是人类城市文明中最古老的存在之一。在中国的城市化运动改变数亿人生活的时候,它面临着被超市取代的危机,却依然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在现代城市的夹缝中生存。


内容来源:世界说

注:本文有部分不改变原意的删减


01

4个菜市场

观点来源:秦轩,财新世界说副主编


古巴菜市场的土豆们


关于菜市场,我想从土豆说起。


我们有一个同事在古巴的首都哈瓦那工作,有一天他去菜市场,在挑西红柿。有个小伙子悄悄贴上来了,穿着条纹体恤,跟对暗号似的跟他说,土豆,要不要,土豆。一边说还一边警惕的看着周围,感觉交易的不是土豆,而是大麻。我们的同事不简单,就说先验验货。那哥们说好,等着啊,就溜进人群里。过了两分钟,拎出一个非常脏的袋子,里面有10几个土豆,有大有小,大概两公斤。


多少钱?


4红比。那小伙儿一边说,一边比划4个手指。在古巴,1红比,相当于1美元,这价格相当于4美元。


不,3红比。


成交。

古巴哈瓦那菜市场


我同事说,这是他在半年内第一次买到土豆。


那么一般的普通古巴人能吃得到土豆吗,也能吃到。 按照古巴的政策,土豆在供销社统一分配,每个人有4磅,现在有所放开,但是价格也上去了。


这个事情说起来不大,但是细想,在我们的观察经验里,或许还没见过。它属于黑市交易,而且是很奇特的黑市交易,不是交易毒品、酒,而是人类最普及的第三大粮食作物。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神奇的事情?为什么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菜市场?


朝鲜的“两个世界”


差不多4年前,我去过朝鲜罗津市的罗先市场,是朝鲜最大的贸易市场之一。当时我进罗先市场的时候,非常震惊。这个市场看起来和中国常见的农贸市场差不多,彩钢瓦和铁皮弄的顶棚,还有一个个的小摊位,卖什么的都有,香烟、土特产、蔬菜、水果、杂货、吃的,都有。


但是反差太大了。

朝鲜罗先市场


进罗先市场先要经过一个牌楼,在牌楼外面是宽阔的城市街道,道路干净整洁,垃圾桶我都没看到。所有的阳台上都摆着花,真花、假花。朝鲜人在街上,你看他的时候,不能说是面无表情吧,也不能说是表情丰富。 就感觉,在城市街道行走,就跟走在军营里似的。但是进了市场就不一样了,地上开始脏乱差 ,人也热闹了,乞丐小偷都围上来,卖香烟的大姐还冲你抛媚眼,问你为啥买隔壁的东西,不买她的。


市场里和市场外是两个世界。


黎巴嫩的老城区


10多年前我去黎巴嫩,在南部地中海边上有个很小很古老的城市叫西顿。那个城市的老城区就像一个巢穴,所有的房子都是连在一起的。从入口进去,下面全是市场,各种铺面,卖菜,卖吃的。商人把粮食、香料放在袋子里,摆在店铺门口。


过道里总有一些小孩子乱串,穿着ac米兰的足球服。他们的家就在市场上面的二楼。从市场里钻出来,到地中海边上,几个老头坐着喝咖啡抽水烟。几百米外有一个很小的靠着海边的城堡,是十字军东征的时候建的。

黎巴嫩西顿古城


在那个城市的老城区,和市场是一体的。 当地人在那里买卖,交易,也在那里生活。这种生活方式和市场很古老,可能几百年,上千年。但是这样的市场,在新的大都市里,是很难见到的。


万达广场 Vs 老城市场


前几天我去了趟廊坊,到了它最繁华的城市中心商圈,有万达广场。从万达广场往南,就是老城区。这些老城区的街道和新城区的一样,横平竖直的,但是没有新城的宽阔,隔离也没那么多。有一个仿古建筑的市场,脏乱差。市场旁边也是小区,市场后面,路过几个垃圾桶,我看到一个建在二层小楼的庙,庙前面还有香炉。


到了晚上,老城区看起来就热闹的多,好多人就扎在餐馆门口吃东西,而新城区的人则去了万达广场这样的综合体里面。


说完这些我就有个疑问,到底是老城的那种生活方式更好,还是新城的生活方式更好。 到底是老城那个乱七八糟的市场好,还是万达广场好。

廊坊万达广场


前面举的例子说明,在一些特殊的社会环境和依然保持古老的前现代城市空间与社会活动的地方,市场、农贸市场、菜市场,这些名词无所谓。总之,这些市场是存在着的。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着必需品,食材、日用品等等。今天呢, 在一个我们想象的现代都市生活中, 尤其是当下中国的小区加综合体式都市中还需要菜市场吗?


超市可以满足我们的生存需要,蔬菜放在洁白的保鲜盒里,土豆上面可以没有泥巴,电子秤更让人放心,先进的管理和大批量生产,恐怕边际成本比菜市场要低,食材的质量也更有保证,物种更丰富。传统的菜市场,贩卖的不少是市场周边的新鲜食材,但是现代长途运输条件,冷藏技术的改善,也提供了不错的性价比。甚至,我们还可以在手机上操作几下,就有快递把食材送到家了。那么,我们真的还需要菜市场吗?或者说, 当下的菜市场如何才能适应新的城市生活需求,保持活力呢?它能满足的刚需是什么?比如说,社交的需要?邻里关系的营造?


这个事情我是没有答案的,毕竟不是我的专业,但这十几年,我去了很多的国家,我发现到, 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后发达国家,不管是东亚、南亚、西亚北非还是欧美,绝大部分的城市主体都不是小区加综合体这种模式 。虽然越大越现代的都市,社区生活会越弱,加上互联网技术替代了一些新的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方式,也发明了新的连接方式,但是,仅仅从观察,以及我的直觉觉得, 城市空间并没有那么大的变迁,邻里交往的社区空间还在,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为什么菜市场或者说这种日常生活交易的市场依然是普遍的存在,没有消亡,依然有着竞争力


02

菜市场是人与人交往的重要互动空间

观点来源:吴强, 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政治学博士, 城市政治和社会运动研究者


在欧洲旅游的时候,我一直都把菜市场当作旅游必去的景点。如果有条件可以煮的话,我会买点东西做饭吃。实际上, 菜市场是欧洲当地最有特色的地方,欧洲存在三种菜市场:

第一种是 比较传统低端的菜市场 ,或者说小集市。比如土耳其人市场,每周都有固定的时间留给摆摊的人,商品丰富,价格便宜;

第二种是 新鲜市场 ,由本地商人的拖车组成,拖车商店售卖新鲜蔬菜、水果、肉制品等,具有鲜明的当地特色,价格也要比超市高一些,深受市民喜爱;

第三种是 有固定市场摊位的室内菜市场 ,摊位往往家族继承,商品为市民自产。既包括食品,也包括小商品,种类丰富。

英国伦敦巴罗市场


但是在国内,大家现在已经很少愿意去菜市场买东西了,它渐渐变成了一个和我们生活不太有关系的地方。朝九晚九的生活也限制了我们的时间,更何况,有了互联网之后,我们生活的一切都可以在手机上搞定。

生活方式的变化,是背后的宰制力量在起作用。 目前来看,城市空间不足以支撑我们理想中的全民菜市场。我觉得我们 更应该把菜市场问题的重心放在我们应该探索一种什么样的城市化上。

1953年的北京东单菜市场


此外, 现如今菜市场功能变得越来越单一化。传统的菜市场承载了社交的功能,是一个人与人交往的重要互动空间 。如果现代化都市生活的人能选择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去走一走菜市场,这将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是城市交往非常好的发展发向。城市的秩序也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如果能够在菜市场看到更多的年轻面孔,能看到更多丰富的高质量商品,那么将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去逛菜市场,菜市场也更有发展的空间。如果能做到这样, 这将会是城市菜市场与传统菜市场的最大区别。

北京西苑农贸市场,于2014年撤市


菜市场作为一个城市景观,折射着这座城市的形态,展现着市民的生活面貌。 在北京就很难找到这样有特色的菜市场,尤其是在旧城区改造之后。以前,我最喜欢去的是西苑菜市场,不过现在已经拆了,那时很多人都会坐很久的公交车到这里买菜的。


菜市场其实也是一个公众交流的空间,社交在这里随性而真实。 面对一座城市,一座你在其中流汗流泪的城市,你是想要体会他的温度和脾性,还是仅仅夹杂在表层的奔涌大军中,“选择”决定了你的生活方式。 究竟是咖啡馆昏暗灯光下精致的会面,还是菜市场中嬉笑的寒暄。

城市空间应该为交往活动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比如菜市场的偶遇和搭讪,邻里间的嘘寒问暖。上世纪80年代的相声里说要把天安门变成菜市场,自由的、平民的场所。而如今,菜市场却变成大家尽量回避去的场所。 城市化的未来究竟在哪里?包括, 在今天的菜市场,我们究竟想看到什么东西和什么样的人?


内城区的很多菜市场在消失,这和我们的改造有关系,跟商贩经销商有关系 在那里买的东西和我们在物美、沃尔玛买到的农产品几乎没什么区别,我们很难买到稍微特别一点的东西,也许淘宝京东就能找到,所以大家不爱去菜市场。


还有一点,我自己在菜市场也有不好的体验,买螃蟹的时候小商贩把螃蟹掉包,换成了死螃蟹,所以 菜市场的消失虽然我不会为它叫好,但我会不去管它,它的死亡是很正常的事情。 如果和商场没有区别,整洁、生硬、冰冷,那又有什么存在价值?如果乱象丛生,欺诈横行,管制不到位,那又拿什么来竞争?死亡,好像是当今中国菜市场的必行之路。

北京菜市场的存在与发展,其实与老城改造、商品和超市高度同质化有关系,还与菜市场人员的销售素质有关。 现在来看, 菜市场的存在,变成了一个反城市化的问题。 例如,北京中心城区几乎找不到菜市场,而北五环与北六环之间就有很多菜市场,里面卖的东西的新鲜程度和价格,其实和商场超市里是差不多的。

北京白塔寺菜市场


京郊有的菜市场顽强保留了一些特色 ,和其他菜市场不同的是会有活鸡卖。很早北京市政就有规定市内菜市场是不能出售活鸡鸭,但是在沙河G6辅路的周日市场每天上午可以买到,道路拥堵路况非常厉害,很多人都开车去那里买菜。

我们说的反城市化是城市的人搬到郊区去,那么 菜市场的消失是不是一种中国的反城市化的效应?它还有没有必要存在?

最理想的反城市化菜市场模式,是城市的居民到农村去搞一个农场,自产有特色的产品,加工或未加工的食品。 他们比今天的种植业者更知道城市中产阶级的需要。


或许,在城市化的未来,只有反城市化的菜市场才可能生存下去。


03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