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我们父辈成长的时代是信息极度匮乏的时代,那么现在则是信息极度丰富的时代。你每天都会遇到一波又一波的信息洪流。
朋友圈刚刷新完又出现的红点,微信公众号不分早晚的每一条推送,各平台发布的大量的免费微课,更别提互联网上千千万万的资讯了。
奇怪的是,资讯如此之多,并唾手可得,为什么我们并没有感觉到自己的认知升级了呢?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
亲爱的各位书友好,今天起,我们将一同共读《跃迁》。这本书一共分为5章,可以根据我所拆的10个主题点,每天阅读半章到一章。建议今日阅读完第三章的前半部分,第113页至第151页。
在共读之前,你不妨思考回答下以下问题:
1、你是怎么学习的呢?你主要获取知识的途径又是什么?
2、当你学到了新知识,你是自己思考践行还是和他人分享交流呢?
《跃迁》里说了这么一个故事:“二战”时将军视察前线,看到一个新兵很紧张,于是给他一块口香糖。“好点了吗?”将军问。“好多了,长官。不过这口香糖为什么没味道?”“因为我嚼过了。”
你可能听完会呵呵一笑,但别把它当成一个简单的笑话,要知道如今你我身边很多的信息都是“嚼过的口香糖”。
例如朋友圈、微博等社群都是“嚼过的口香糖”的“盛产地”。
如果把信息比作一条河流,那么信息也有上、中、下游。源头的知识浓度和质量极高,有丰富的底层逻辑和基础概念。
顺流而下,离源头越远,支流越多,混入的杂质也就越多。当知识掺入了太多杂质时,恐怕只能勾兑成鸡汤了。
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每天明明看了那么多公众号文章、知乎、微博,还没有一点儿长进。那你需要问问自己,看到的信息到底过了几手?里面的知识是否还有浓度?
根据源头的不同,信息可分为一二三四手信息。
一手信息是最权威客观的信息来源,例如专业性论文、有研究基础的报告、行业学术期刊等。
二手信息是由某个人或某个团队忠实转述一手信息的内容,它一般是基于晦涩的论文转述为通俗易懂的文字的信息,类似书籍、行业调查报告就是属于此类范畴。
三手信息则是为了更大的传播而简化或极端化一、二手信息观点的一种陈述。例如从一、二手信息的多个观点里抽出一个观点来展开论述,像市场上不少畅销书就是如此,可能存在不够客观、以偏概全的现象。
而四手信息就是我们大部分人最容易接触到的信息,例如微信公众号的文章、网页文章等等。
如果你长期把自己泡在四手信息里,你就永远落后别人的认知一步。
因此,在这个海量信息的时代,你要学会在自己身上安装一个“知识源头探测仪”,去主动甄别你的知识来源,主动去学习和获取知识含量更高的内容。
例如你可以用看书来替代看公众号文章,用看某个领域的经典教材替代看畅销书,用看英文原版书替代译著等等。
除了培养“刻意溯源”的意识外,你还可以跟随那些一直站在知识源头的人,也就是要积极寻找行业对标,看看人家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在知识爆炸、终身学习的时代,人与人之间比拼的不是学与不学,而是认知效率。学习前,想明白学什么、怎么学、有什么用和如何兑现才是关键。
古典说,提高认知效率最有效的工具就是“极强的目的性”,因此他建议大家要极其功利地去读书。
每读一本书,要能解决当下问题,学了有地方用,而不是盲目地对着“XX书单”开始一通乱读。
阅读可以分为:娱乐类、知识类和心智提升类。如果一个人主要的认知属于娱乐类和知识类,即便他读了一辈子报纸,也不会增强学习力的。
想要实现知识跃迁,你应该从自己的需求开始,区分三种阅读,设定不同的目标,分配不同的资源。在阅读的时候并非翻开第一页就读起来,而是应该要先花15分钟选一本正确的书,然后再读。
选书的时候应该先看书评,中文的看豆瓣,英文的看国外亚马逊的评论,平行比较后选择一本书,之后再看目录,最后再直接切入重要的章节阅读。
这样的阅读方法才能更加系统的配置你的认知资源和时间,让你跑赢90%的人。
如果你知道了学什么,也知道如何学,那么你还需要知道,如何在需要的时候调取知识。
《跃迁》提出了一个概念“知识晶体”。就像你去银行取款需要输入提取密码一样,知识晶体就是知识的提取密码。
我们在获取知识的时候,获得的是知识量和知识点,它们是零散地存放在我们的大脑里,如果让它们之间产生架构,知识就从散装变成了晶体,就变得不容易磨损,强度很大,也容易整体提取。
知识量不是重点,让脑子里的知识形成多少知识晶体才是知识提取能力的关键。如何让知识变成知识晶体呢?古典和我们分享了4种常见的知识结构:树状、序列、关联、数据。
树状结构能体现事物层级、包含关系。最典型的树形结构就是书的目录。再比如,只是管理分为知识储存、知识提取、知识呈现三个部分,也是典型的树形结构。
关联结构能体现事物相互关系,比如我们熟悉的时间管理领域的四象限。
序列关系体现的是先后因果关系。最常见的就是工作流程图,往往有着清晰的步骤指示。数据结构体现的是数量差异关系,例如柱状图、饼图等等。
知道了知识晶体常见的结构之后,我们就要开始提纯学习内容,让他们变成晶体了。首先,要大量看知识晶体,只有大量输入范本,我们才知道如何构建。
接着,尝试模仿知识晶体。当我们看到一个模型,不妨凭记忆自己先画一遍,或给别人讲一遍,然后看看和原来的结构有什么区别,找到差距再调整。
最后,可以自己试着创造知识晶体。
在找到知识源头、极其功利地读书、萃取知识晶体之后,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精进,提高认知效率。这个方法就是联机学习,用答案换答案。
相比于过去“学习—思考”的单机模式,联机模式是一种镶嵌在社会网络之中的学习方式:先打磨第一个知识模块,然后抛出去,换回别人的知识模块,反复前两步,直到积累了足够多的知识模块,之后整合出自己的体系,实现知识跃迁。
倘若依旧采取“认知—理解—践行—学习”的个体学习模式,这个循环走得再快也是一个人的力量。
如果一群相当的大脑互联,就变成了一个“知识量、理解能力升级”的集体。这样一来,个体能力被指数级放大,是蚂蚁和蚁群的区别。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这句话一点都不假。别满足于做所有信息的接收器,你应当要试着去成为知识的路由器。
“本周共读《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
8月份不得不读的5本书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获取5本纸质书